01 叔本華說過,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有些人喜歡合群的生活,那他們就選擇改變自己的原則,以求更好地融入到群體當中。而有些人不喜歡合群的生活,就選擇獨來獨往,一個人自由地過日子。 這兩者,到底誰過得更幸福呢? 從表面上來說,肯定是合群的人更有面子,虛榮心也被滿足了。可從實際上來說,不合群的人,才擁有了更多的生活選擇權,人生會多了輕松瀟灑,而少了束縛。 年少之時,我們會贊同前者的行為,而瞧不起后者,認為后者離群索居,毫無本事。等到了中年,或者到了晚年,我們會改變態度,認可后者的選擇。 也許,人越是上了年紀,越是有所經歷,才越會活得通透,知道自己該選擇什么,該做什么,該怎么生活,而不是人云亦云,越過越沒有自我。 人到六十,是時候要當一個“狠心人”了。遠離毫無價值的親戚群,擺脫所謂的同事圈。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02 人過六十,遠離親戚圈。 談到親戚,絕大多數人都有這么一個想法:親戚跟我們有血緣關系,我們就該無條件地包容親戚,對親戚特別好。 這種想法,看似是特別正確的,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我們對別人無條件好,那又有誰知道他們對我們好不好呢? 所有“一廂情愿”的行為,都只會傷害自己。有很多老實人之所以被辜負,就是因為他們總抱著“我對別人好,別人就一定會對我好”的態度。到最后,終將自討苦吃。 對于親戚這個群體,還是不要抱有太多的期望。首先,別人有自己的家庭,肥水從來不流外人田,別人憑什么會對我們上心呢? 其次,親戚之間有著“若隱若現”的血脈關系,所以“攀比”的情況會出現,“見不得人好”的問題也會頻頻發生。親緣關系的矛盾,比跟外人的矛盾,還要大。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不要有“融入親戚圈”的想法了。有錢,別人自然來附和我們,沒錢,別人一看到我們就會翻白眼。親戚之情,那是很現實的。 03 人過六十,擺脫同事群。 在單位干活了一輩子,遇到了不少人,看到了不少事,那我們對于“人性”的理解,也應該比較深刻了。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原單位的同事,到底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呢?同時,這所謂的同事之情,到底真不真實,值不值得維系呢? 在江湖當中,同事之情是最為淡薄的。別人來到了單位工作,目的不是為了尋覓什么感情,而是為了賺錢,為了養家糊口。 職場中所有的“交往”,都跟逢場作戲有關。別人無論說什么,做什么,都不是真心的,而是有目的的。這目的,要么為了升職,要么為了站隊,要么為了加薪。 當然,不排除單位當中存在跟我們志同道合的同事,只是遇到的概率不大,這些人也并不多。絕大多數的同事,都是被迫在單位工作的過客。 臨近退休,就不要對這些如同“過客”一般的同事有什么感情了。自己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別人也有自己的事兒要做。既然如此,離開單位的那一天,相互道別就好。 對我們好的人,可以常聯系。而對我們不好,甚至有矛盾的人,一笑置之,再也不見就算了。人到晚年,終究需要與孤獨為伴,在“獨處”當中活到老。 04 人到六十,要對討厭的人狠心了。 很喜歡這么一個詞——真性情。 人,到底要在什么時候,才能表現出“真性情”的姿態呢?要么在年輕的時候,要么在晚年的時候。 年輕的時候,由于剛出社會,什么都不懂,什么人都沒有接觸過,所以我們的內心會比較真實,沒有什么陰謀算計,只有特別純粹的“真性情”。 等到了晚年,由于我們歷經大半生,也逐漸老去了,所以我們會逐漸厭惡“逢場作戲”的生活,選擇回到真實的天地當中,過回特別簡單的小日子。 人,越是簡單,性子越是直來直往。遇到不喜歡的人,直接就遠離他們,也不會跟他們有太多的往來。遇到喜歡的人,那就繼續交往,哪怕跟年輕人成為忘年交也沒問題。 與人交往,有這么一個原則:要么感情特別好,那就在一起。要么沒啥感情,直接遠離,我尊重你的選擇,你也尊重我的選擇,雙方各相安好。 很喜歡這么一句話:“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人與人之間,少些虛偽,多些真實。實在不能真實,就老死不相往來,不再浪費僅剩的精力和時間,而是以真情實意去對愛我們的人好一點。以此終老。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