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孩因為身高問題來武漢兒童醫院就診。醫生問他:“小朋友,你夜里睡得怎么樣呀?”媽媽搶答:“孩子夜里總是踢被子,不安神,真讓人頭疼。”醫生很驚訝,這個11歲的男孩還在跟媽媽同床睡。媽媽也很無奈,“我和他爸爸也試過分床,沒想到他竟然鬧絕食,勸也勸了,罵也罵了,實在是沒辦法。”最終,兒童房成了“爸爸房”。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長時間和父母睡會性早熟?長大后會不獨立?究竟應該何時分床?分床有沒有時間節點?和孩子分房睡,是每個有娃家庭都要經歷的事,同時也讓很多寶爸寶媽頭疼不已,今天我們就來展開講講分房睡這件事。 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分床睡 “媽媽,為什么爸爸能和你睡,我就不行了?” 很多家庭在與孩子分開睡計劃中,屢屢失敗。 如果問孩子,基本上得到的答案都是“害怕”,其實除了恐懼,還有以下因素導致孩子抗拒與爸媽分開睡: 1、不習慣獨自睡覺 經常和爸媽一起睡的孩子,突然間沒有了爸媽的陪伴,會感到孤獨,所以更加抗拒與父母分房睡。 2、害怕黑暗 很多孩子比較怕黑,平時睡覺父母陪在身邊不會在意,一旦讓他單獨睡,對黑暗的恐懼就更明顯了。 3、沒有安全感 長期在父母的房間睡覺,孩子已經熟悉了房間的環境,歸屬感就比較強。換個房間睡覺等于換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 4、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和親密的撫養者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行為及強烈的情感依戀。 從出生開始,孩子都沒有離開過父母,所以依賴感很強,一旦說出要分開睡,孩子肯定會很不適應。 三歲四歲不分房, 五歲六歲悔斷腸? 在大眾普遍觀念里,三歲以后依舊同床睡的孩子,會“缺乏獨立性”、“依賴性強”,甚至還有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和今后的“人際交往”…… 甚至還有一些說法,讓父母很擔憂,比如: “三歲四歲不分房,五歲六歲悔斷腸” “三歲開始有性別意識,就應該引導分房睡,再晚就遲了。” “5歲前必須分房,否則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 真是如此嗎? 分房晚了,孩子會不獨立? 一些經驗認為,父母長期與孩子一起睡,可能對孩子養成獨立性帶來一定阻礙。 其實,這兩者之間并不一定有直接的聯系。 上一代人,很多家庭是沒有分房睡的條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父母就不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實際上,不能簡單地說不分房睡就會導致孩子以后不獨立,是各種因素綜合起來才會影響孩子的整體人格發展。 教會孩子一系列掌握和管理自己生活的必備技能,包括教孩子疊衣服、鋪床、疊被,養成睡前刷牙、換睡衣等良好的睡前習慣等;到了學齡期,還可以教孩子收拾書包和書桌、自己定鬧鈴等技能。這才是培養獨立性的最務實的措施。 太晚分房睡,孩子容易性早熟? 簡單的來說,兒童性早熟就是孩子們因為各種原因,過早的體現出了第二性征。像小女孩在8歲前出現乳房發育,或者不到10歲出現月經初潮;男孩子在9歲前出現睪丸體積變大,長胡須,喉結明顯,變聲等癥狀,或者生長較同齡兒童顯著加速,這往往就是性早熟的臨床特征,爸爸媽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至于兒童性早熟的原因,一般來說有兩種——中樞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性早熟和假性早熟。 真性早熟多為特發性的,也就是找不到具體原因的,另外極少部分中樞性性早熟為繼發性,繼發于甲狀腺、腎上腺疾病或者有顱內感染,腫瘤和一些遺傳因素等。 假性早熟的病因也不少,比如生殖腺腫瘤,腎上腺的一些病癥,導致身體提前分泌性激素,進而導致性早熟。 當然除了疾病的原因,營養過剩、攝入外源性的性激素,生活在某些化學品的環境中等,也可能導致性早熟的發生。 所以,導致兒童性早熟的原因很多,但是和爸爸媽媽陪睡真的是沒什么關系。 孩子長期和成人同睡,或者接觸一些“少兒不宜”的影視畫面,對孩子的心理、生理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這完全由個體差異決定,并不等于給性早熟扣上“帽子”。 家長需要注意:多花時間關注孩子生理、心理變化,教給孩子生理知識;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如果發現身體有異樣,能及時與父母溝通,找專科醫生做相關檢測和評估。 3歲4歲不分房,5歲6歲悔斷腸?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時間表,因此對于分房睡的年齡其實并沒有具體的標準,需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分房睡的時機。 大家常說的“3歲分床、5歲分房”只不過是根據多數孩子的情況給出的一個建議年齡。 要求孩子分房睡,不應該一刀切,更不能不顧孩子的內心需求,生搬硬套不管不顧。 孩子分房是個過程,沒有準確的時間點,一般來說,在3-10歲這個階段內完成分房就可以了。 看到這里,是不是能夠極大地緩解家長們對于分床這件事的焦慮心情了呢? 但是,父女母子的關系,意味著今生的緣分就是,不斷地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最終父母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與孩子順利分房睡。 對于分床或分房睡,在這里提供幾條建議: 從分床到分房, 循序漸進很重要 1、觀察信號 “天使”寶寶:自己提出分床睡; 省心寶寶: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 這一類孩子“晚上睡得安穩”“不亂踢被子”,大小便會叫大人或自己去。 操心寶寶:性別意識萌芽; 孩子漸漸長大,對于性開始有了懵懵懂懂的認知。 孩子出現以上這些行為,家長可以考慮開始分床、分房睡了。 如果孩子不愿直接分房睡經常哭鬧,這時家長們沒必要強制分房,可以循序漸進的從“分床”開始。 2、分房,從分床開始 建議在分開睡之前留一段緩沖期,從“分被不分床”,到“分床不分房”,再到“分床又分房”。 無論是哪一種,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便是“循序漸進”。讓孩子一夜之間就適應獨自睡覺是不現實的,這個過程需要結合孩子年齡、性格、膽量、認知程度、溝通能力、遵守規則的意識、積極性等多方面因素,家長不能急于求成。 3、聽聽孩子意見 如實告訴他們分床/分房睡覺是怎么一回事。采用的形式,可以是聊天,也可以是看繪本。哪怕孩子還小,也一定要尊重他們,不能不由分說便貿然采取行動。 而對于再大一些的孩子來說,不妨與他們交流一下,認真聽一聽他們對于分開睡這件事情的真實想法。 ![]() 4、讓孩子布置房間 正式決定實施分開睡計劃之后,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整個實施方案中來。 比如,邀請他們自己來挑選睡覺的小床和被子、布置自己的臥室、制定作息時間…… 由此,會讓孩子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大大提高對于分開睡這件事情的積極性,也有利于緩解他們的分離焦慮。 5、耐心引導不逼迫 在分開睡計劃中,孩子有反復是非常正常的。或許他們會在半夜偷偷爬回父母的大床,或許會向家長哭訴自己的恐懼,或許明明事前商量好了要自己一個人睡,卻又耍賴…… 無論哪種情況,父母都不能暴力強迫他們。 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安撫物,供他們安靜下來;或是陪他們去自己的臥室再度上床,直至睡著。這個過程注定會比較辛苦,會花費不少努力,但家長還是得耐心引導。 特別提醒:和孩子分房睡,最好不要選擇孩子有心理壓力的時候,如剛上幼兒園或小學,又或者家里剛剛新添了小弟弟小妹妹。 這些階段的孩子有可能關注度在減小,已經感受到了分離的焦慮。可以選擇在壓力事件發生前或者發生后半年到一年時再嘗試分床。 ![]() 總之,分床和分房睡,是孩子成長的見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也是親子的又一次分離。 無論是從嬰兒期就分床分房,還是到幼兒園再分床分房,這件事情或早或晚,總會提上日程。 這個步驟需要慢慢重復,直到孩子適應,它不需要非得機械地按著孩子的年齡節點來生硬執行。最重要的是,你已經準備好了,孩子也很接受。 來源:武漢兒童醫院武漢市婦幼保健院 監制|鄧志宏高琛琛 制作|薛源 科普指導|武漢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神經心理專科副主任醫師彭安娜、遺傳代謝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楊祿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