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是一部社會學的學術著作,《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閱讀學術著作的具體要求是:“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品的價值取向。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了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通過反復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 我們在梳理傳統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學術著作閱讀與研討”的特點,從閱讀過程的層面構建了五步閱讀法。這五步就是“瀏覽——略讀——精讀——研讀——重讀”。閱讀《鄉土中國》,就可以采用五步閱讀法。 第一步是瀏覽。閱讀封面、版權頁、作者簡介,記住本書的書名與作者;閱讀目錄、前言、內容摘要、后記,大致了解本書的主要內容;對全書進行一目十行的掃描式閱讀,大致了解本書的基本結構;跳讀部分章節或段落,了解本書的內容體系,用5~10個關鍵詞語概括本書的內容。比如,我們“瀏覽”《鄉土中國》,自然會關注這本書的編寫體例以及14篇文章的排列順序,可能會對書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團體格局”“社會圈子”“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時勢權力”等概念產生興趣。然后,可以挑選我們感興趣的篇章進行翻閱,一目十行地快速瀏覽。 第二步是略讀。快速地通讀全書,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畫出各篇的主要觀點;結合原文,對文章的核心概念作出解釋;結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觀點的含義;用自己的語言撰寫全書梗概或提要,可以嘗試用500字概括全書的主要內容。比如,我們“略讀”《鄉土中國》,應勾畫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觀點,應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語解釋書中重要概念的內涵,應該對各篇的邏輯結構、論證方式、論證語言、具體例子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應該對文章的精彩語句或段落有較為清晰的印象。 第三步是精讀。最重要的“任務”是細讀原文,咬文嚼字,一邊閱讀一邊批注,并對自己不懂的詞句做標記;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原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能夠結合原文理解重要觀點的含義;能夠分析文章的基本結構,厘清原文的思路和脈絡;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撰寫讀書筆記與作品評價。比如,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提出“差序格局”理論后,又是如何運用“差序格局”來認識“自我主義”的呢?通過精讀梳理,我們可概括為:以“己”為中心,不以“小己”來應對一切,而把道德范圍依著需要而推大或者縮小。在此,我們還要特別關注的是,作者對待學術問題不盲從、不跟風的態度,他仔細分析了“人治”“法治”的說法,指出“人治”實際上是“禮治”,背后是習慣在作祟,而“法治”則對應著明確規定。 第四步是研讀。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口頭、書面形式或其他媒介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檢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關評價等資料,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梳理整本書的結構體系,把握整本書的價值取向;聯系個人經驗,深入理解作品,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開展社會調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專題進行深入研究。這里的“研討”就是要結合現實生活,結合中國文化傳統,全面、深刻地理解本書的主要觀點,梳理本書的內容體系和邏輯結構,并且用這本書的科學理論來理解中國文化。 第五步是重讀。意大利知名作家卡爾維諾說:“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重讀是不僅重復一遍地反復閱讀,甚至是終身的閱讀。這就要求我們要結合高考要求,根據自己的興趣,圍繞一些重點問題,反復研讀原著;拓展閱讀,深入研讀同一作家以及其他作家的相關作品;嘗試撰寫小論文或其他形式的作品,表達自己對相關問題的獨特見解。 ![]() ![]() ![]() 費孝通(1910—2005),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考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成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及人類學系研究生。1936年獲公費留學資格赴英國倫敦大學政治學院學習人類學。1938年獲哲學博士(社會人類學)學位。 同年,費孝通從英國回國,任教于云南大學社會學系,積極投身抗日民主運動。他與其他學者發表聲明,撰寫文章,抨擊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一二·一”慘案后,他與云南大學的教授一同發表聲明,聲援和支持昆明學生的“反內戰,爭民主”運動。 1944年7月,費孝通結束了為期一年的訪學生活,回到云南昆明。9月13日,西南聯大正式聘請其為社會學系講師,而該系的主任正是他在清華的恩師潘光旦。1945年,費孝通晉升為教授,并在潘光旦的介紹下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46年1月,費孝通與其他教育工作者聯名致函正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呼吁停止內戰,成立聯合政府,保障民主權利。李公樸、聞一多被暗殺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脅,他被迫離開云南。 新中國建立后,費孝通以強烈的愛國熱誠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建設,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了全部精力和智慧。他歷任清華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委員、副教務長,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專家局副局長等職,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國家的民族事業和教育事業。 ![]() 《鄉土中國》一書收錄了《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論文,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范、社會變遷等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 1.《鄉土本色》。該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一章中,作者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其一,“鄉下人離不了泥土”。鄉下人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貴。其二,不流動性。靠農業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說鄉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說在人與空間的關系上是不流動的,安土重遷,各自保持著孤立與隔膜。其三,熟人社會。鄉土社會的這種人口流動性緩慢的特點使鄉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點,聚村而居,終老是鄉。所以,鄉土社會是個熟人之間的社會,這才有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這一章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后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于此“鄉土性”。 2.《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說明了一個問題——鄉土社會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文字是人和人傳情達意的過程中受到阻隔的產物,但在鄉土社會中,“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其實,還有更多的不需要聲音和文字參與的“特殊語言”可用來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動作等,它們比語言更有效。“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惟一象征體系。”《文字下鄉》說的是傳達情意的空間之隔,《再論文字下鄉》則說的是時間之隔,包括個人的今昔之隔和社會的世代之隔。由于鄉土社會是一個很安定的社會,一個人所需的記憶范圍本來就很狹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復重演,也使得語言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而無需文字。 3.《差序格局》。從《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別》,講的是家、國、天下三者的倫常關系在社會學上的意義。“差序格局”是作者提出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學和人類學觀點,指的是由親屬關系和地緣關系所決定的有差等的次序關系。中國人獨特的“私”的個性,造就了中國獨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會有如捆柴的團體格局,作者在書中將中國的格局比作“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個網絡都是以“己”作為中心,每個網絡的中心也各不相同,這就是一個差序格局。 4.《家族》《男女有別》。這兩篇講的都是中國傳統感情定向的問題。在西洋,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這個社群能經營的事務也很少,主要是生兒育女。但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家并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可以沿著父系這一方面擴大。當其擴大成為氏族和部落時,其功能顯然不只于生育,而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在中國的鄉土社會,家是個連綿延續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婆媳之間,是縱的。所以,對于兩性之間的感情,中國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紀律排斥了私情,這在“男女有別”中有進一步的說明。鄉土社會是一個男女有別的社會。浮士德式的戀愛精神,在鄉土社會中是不容存在的。因為鄉土社會不需要新的社會關系,更害怕舊的社會關系被破壞。鄉土社會是阿波羅式的文化觀,男女關系必須有一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這便是男女有別的原則,即干脆認為男女之間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離。 5.《禮治秩序》《無訟》。討論鄉村社會中人們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進行道德判斷和約束。鄉土社會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于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在鄉土社會中。人們的社會關系的調節不是靠法律來調節,而是靠“禮”這種社會規范來調節。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它正是與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適應的,通過不斷重疊、蛛網式的社會關系網絡影響到其他人,進而在整個社會營造一種合適的統治秩序。“在鄉土社會……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這也正是訟師在鄉土社會中沒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國傳統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認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統一規則,而現行法卻是采用個體平等主義的。現行的司法制度,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6.《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和《名實的分離》,講的是鄉土中國的權力結構。作者認為社會權力共有四種形式:一是在社會沖突中所發生的橫暴權力;二是在社會合作中所發生的同意權力;三是在社會繼替中所發生的長老權力;四是在社會變遷中所發生的時勢權力。 ![]()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