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獵戶座從月球返回,但返回時的軌道不一般。這種“打水漂”一樣的軌道到底有什么優點?技術難度如何?中國在該領域是什么水平? (阿爾忒尼斯計劃,發射獵戶座飛船的全程展示) 美國獵戶座飛完成探月飛行成功返回地球,但這次返回非常不一般。在進入大氣層時,獵戶座飛船采用了【再入跳躍式軌道】技術,精確落入指定位置。那么為何要用這種軌道?技術有何優點和難點?中國是否已經掌握? 【水漂軌道,優點超多】 再入跳躍式軌道,也叫半彈道再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漂軌道”,它的特點就是航天器多次進/出大氣層,這種軌道與傳統直接再入式軌道存在明顯區別,能夠有效降低航天器再入式的速度,避免產生較大的過載,安全性好。 (返回器“水漂”再入返回飛行過程示意圖) 傳統返回式航天器多采用直接返回軌道,這種軌道模式技術簡單,容易實現,對于飛船要求不高。但是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要求航天器速度不能太高,否則航天器重返大氣層的時候過載會很大,容易控制,對于航天器安全性造成不利影響,也會降低航天器著陸精度。 當年蘇聯探測器5號從月球返回,抵達地球的時候,速度高達11公里/秒,相當于第二宇宙速度。它采用直接返回軌道強行返回,重返大氣層的時候,過載高達16G,落點誤差接近1000公里。 (若是直接返回落地,飛行器在大氣層內運動減速距離就短,效果就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再入跳躍式返回軌道就出現了。它的原理非常簡單,那就是充分利用大氣層為航天器減速。當航天器沖入大氣層的時候,飛船速度會減慢,但飛船不急于返回地面,而是再次升高,然后再次降低。通過來回進出較為稀薄的大氣層,令飛行器比較柔和的,從高速變為低速。 飛船減速過程被刻意拉長,不會引起過大的過載,航天器安全性能更高,同時航天器也更容易控制,落點誤差更小。 (多次進出稀薄大氣層,可溫和的將飛船速度降低,確保安全精確著陸) 【“打水漂”難在哪里?】 不過這樣的彈道對于航天器及軌道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難度極大,要求航天器飛行控制系統能夠精確計算出飛行軌道,還能夠精確控制自己的狀態和姿態,提高飛行精度。 由于難度太大,早期航天器只能采用采取部分跳躍的方案來降低過載,例如阿波羅登月飛船在進入大氣層之后,全程在大氣層內跳躍,高度也不到100公里,當然效果相對也要差一些,阿波羅登月飛船返回地球的時候過載能夠控制在7G以內,落點偏差為50公里左右。 (阿波羅計劃探月過程示意圖,過程與現代大致類似,但細節差別很大) 盡管這些指標比直接返回軌道有明顯改善,但是距離人們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 進入新世紀,人們對新一代航天器要求更高,例如NASA就要求獵戶座探月飛船能夠在任意時刻返回地球,也就是說航線起點可以是月球軌道任何一個位置,還要保證飛船能夠在地球指定位置精確著陸。 (獵戶座可以隨時啟動返回地球,有很強實用價值,方便處理突發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獵戶座探月飛船要具備大距離機動能力,但是它本身能夠提供升力有限,因此再入式跳躍軌道必不可少。獵戶座探月飛船此次返回航跡與阿波羅探月飛船明顯不同,它首先再入大氣層,利用大氣減速,然后再飛出大氣層,飛行一段時間之后再次進入大氣層,二次減速。這樣飛船經過多次減速,過載進一步降低,落點更容易控制。 【太空打水漂技術,中國早已掌握】 我們能看到,打水漂的難度確實非常大。首先需要飛船飛行控制系統能夠精確計算出相關軌跡引導飛船飛行,還要穩定飛船狀態,以提高飛行精度。然后它在大氣層內飛行時間較長,需要考慮高超聲速飛行狀態。多次進入大氣層,氣動加熱,需要考慮蝕燒防護問題等等。 (從月球“掉”回地球時,飛行器速度遠遠超過近地軌道的飛船,減速是大問題) 再入式跳躍軌道對于中國航天器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全球測控網還在發展之中,航天器返回只能選擇本土,這樣就要求航天器能夠精確在國內著陸場著陸,所以中國探月航天器也采用了再入式跳躍軌道。 (嫦娥五號返回艙,經受住了軌道控制與高溫的考驗,成功將月壤帶回中國) 2020年中國嫦娥五號探月飛行器攜帶月球樣品返回,返回艙和飛行器在太空預定位置成功分離,返回艙以再入式跳躍軌道多次進/大氣層,成功降低了速度,航程超過6000公里。 期間過載控制在5G以下,返回艙外形完好,沒有明顯的損傷。由于速度降低,過載減少,返回艙在預定位置精確打開降落傘降落,誤差不到2公里,實現了超高精度著陸,成功將月球樣本帶回祖國,再次顯示了中國航天的技術實力。 (嫦娥五號的返回艙個頭并不小) |
|
來自: James5291 > 《中美 俄烏 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