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進行了全面的抗衡。 因而二十世紀中后期,美蘇爭霸成為了世界的主旋律。 無論是令人目瞪口呆的聯合國會場揮舞著的皮鞋,還是在古巴運來運去的核導彈,這一切背后都伸展著一個人的手臂,那就是赫魯曉夫,蘇聯第三代領導人。 他的存在,讓世界看到了蘇聯強橫的一面。 ![]() 然而誰也未曾料想到,他的結局卻是那樣的黯淡和悄無聲息。 赫魯曉夫的追悼會只有不多的親屬和朋友參加,然而朱可夫的出現,卻令人極為吃驚和矚目。 這位當年同赫魯曉夫并肩作戰,最后卻被赫魯曉夫剝奪所有權力的戰友,全程參加了追悼會。 他在離開前,只是輕輕地說了五個字,卻讓所有知道內情的人感到心痛不已。 ![]() 蘇聯版鳥盡弓藏1953年的上半年,蘇聯政壇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狀態,因為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去世前,沒有明確誰是第三代領導人。 當時的蘇聯出現了四國亂戰局面,掌握政務的馬林科夫、精通外交的莫洛托夫和熟諳黨務的赫魯曉夫是最突出的三駕馬車。 而克格勃的掌控者貝利亞成為第四股力量,大有異軍突起之勢。 ![]() 由于始終牢牢掌握著秘密警察的力量,使得貝利亞對于上述三人產生了極大的威脅,他們隨時面臨著被貝利亞狙擊的風險。 如何破局,成為這三位想要掌握蘇聯最高權柄者最糾結的事情。 相對于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的猶豫不決,赫魯曉夫卻來了一個快刀斬亂麻,他決定“以暴治暴”,利用軍隊來對抗克格勃。 ![]() 赫魯曉夫之所以敢動這個念頭,是因為他與斯大林去世前提拔的國防部第一副部長朱可夫,有過一段堪稱美好的回憶。 朱可夫早在任基輔軍區司令時,就與赫魯曉夫有過良好的合作。 相反的,朱可夫與貝利亞還發生過沖突,貝利亞曾想置朱可夫于死地。 于是當赫魯曉夫透露出想要動貝利亞的念頭時,兩人一拍即合。 ![]() 赫魯曉夫利用各種機會,與大部分中央主席團成員進行了單獨溝通,一切都按照赫魯曉夫設想的發展。 1953年6月,赫魯曉夫把朱可夫及一部分軍人安排在克林姆林宮大會議旁邊的屋子里,隔壁正在舉行蘇聯中央主席團會議。 有可能是壞事作絕,掌控克格勃的貝利亞竟然沒有得到這一情報。 ![]() 當一無所覺的貝利亞走進克里姆林宮時,卻不知道這已經是他在蘇聯權力中心的最后一天了。 在會議上,赫魯曉夫厲聲指責貝利亞所犯的罪行,他卻天真地拉著赫魯曉夫的手說:“你在咕嚕咕嚕地講什么呢?” 然而在朱可夫帶著一批軍人沖進會場時,貝利亞終于感到了驚慌失措。 ![]() 當朱可夫大喝一聲“舉起手來”時,眼見大勢已去的貝利亞只得低頭認輸。 赫魯曉夫挾大勝之勢在黨內斗爭中成功超車上位,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也只能無奈地低下了頭。 赫魯曉夫與朱可夫在這一局中的配合,是那樣的珠聯璧合,堪稱完美。 ![]() 然而,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并不甘心失敗,他們還有很多堅定的支持者,他們也始終在尋找扳倒赫魯曉夫的時機。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到了。 1957年6月上旬,赫魯曉夫率團出國訪問。 趁著他不在國內的權力空窗期,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及其支持進行了秘密串聯。 ![]() 一無所覺的赫魯曉夫回到莫斯科,在一次中央主席團會議上遭到了馬林科夫等人的攻擊。 不但全面否定了赫魯曉夫的治國方略,甚至提議罷免他的國家領導人的職務。 赫魯曉夫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始終牢牢抓住一條:“只有中央委員會才有這個權力!”而中央主席團卻沒有這個權力。 ![]() 就在赫魯曉夫漸漸處于下風時,他的盟友朱可夫再次挺身而出。 他以軍人的直率指稱馬林科夫:“要拉攏我!要我站在他那邊!” 一時間,會場陷入寂靜無聲之中。 于是,會場形勢出現了反轉,馬林科夫沒能罷免掉赫魯曉夫。 ![]() 在朱可夫的幫助下,1957年6月22日,赫魯曉夫主持召開了蘇共中央全會。 赫魯曉夫再次取得了勝利,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寶座。 功不可沒的朱可夫則晉升為中央主席團正式委員,躋身蘇共中央最高決策層。 然而可能就是他這種勇往直前的軍人品質,卻讓赫魯曉夫猶如握著一把雙刃劍,害怕隨時受到反噬。 ![]() 當朱可夫正在享受著權力帶來的心理快感時,渾不知道赫魯曉夫已經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忌憚。 三個月后,已經切實掌握中央權力的赫魯曉夫終于決定動手。 這一次,他決定效仿馬林科夫的計策,“安排”朱可夫出國訪問,而他則在國內進行一系列倒朱的操作。 他趕到各大軍區,向軍人們暗示他準備罷免朱可夫,他在中央統一思想要改進軍隊的政治工作。 ![]() 在赫魯曉夫的那堪稱“金手指”的撥弄下,回到莫斯科的朱可夫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那頂權力桂冠的跌落。 被安上了數項罪名的朱可夫被罷免了一切職務,直接從權力的頂峰滑落到了谷底,從此以后蘇聯政壇就沒有他什么事了。 然而,自以為終于去掉威脅的赫魯曉夫可能沒有想到,7年后,他也被自己的同伴,以同樣的方式趕下了權力的寶座。 ![]() 赫魯曉夫不一樣的多面人生時間又流去了7年的光陰,從1964年開始,“被退休”的赫魯曉夫逐漸淡出了世人的視野。 直到1971年9月13日,蘇聯官方媒體《真理報》用不到100個字的版面,向人們通告了赫魯曉夫去世的消息。 實際上,赫魯曉夫去世的時間是在兩天前,只不過官方想讓葬禮無聲無息地舉行,因而一直沒有對外透漏消息。 ![]() 他們在13日上午刊登了消息,而10時就在莫斯科中央臨床醫院舉行了告別儀式,12時在新圣母公墓進行安葬,時間是異常的緊湊。 這個平時都對外開放的公墓,當天也以“打掃衛生”的名義關門謝客,而且整個地區都由民警和內衛部隊包圍起來。 那一天的告別儀式,沒有官方人士參加,只是親屬和早已不在位的一些老朋友,更別提那些外國友人了。 ![]() 可是就在追悼會進行時,一個很多人都想不到的人物出現在了儀式現場,他就是已經消失在公眾視野達14年之久的朱可夫。 75歲的朱可夫背已有些彎了,然而那雙眼睛卻依然炯炯有神。 他神情嚴肅地望著躺在花叢中的赫魯曉夫,緩緩地走過他的身邊。 ![]() 只是在最后離開前,他才再次頓住腳步,回頭看了一眼,慢慢地吐出5個字:“老伙計,走好!” 這五個字飽含著朱可夫極為復雜的感情,既有對雙方過往的回憶,更有對人生無常的慨嘆。 當然不能不說也有著一絲的恨意,當然更多的是對往日糾葛的釋然。 兩人相差兩歲,此時都已是年過古稀,還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 ![]() 朱可夫之所以來送別那個讓自己滑到人生谷底的人,在于他對赫魯曉夫的人品的認可,雖然世人對赫魯曉夫的評價基本上停留在“頭頂最禿,膽子最大”上面。 最大的證據就是在1962年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中,赫魯曉夫表現出來的賭徒式冒險行為,當時全世界都籠罩在核戰爭的陰云之下。 然而實際上,赫魯曉夫的性格是極為多樣化的。 ![]() 1954年10月13日,赫魯曉夫從北京到大連訪問。 原定在周水子機場降落,結果在飛到大連上空后,赫魯曉夫突然決定改為降落到旅順口土城子蘇軍機場。 當天晚上,赫魯曉夫又上演了一出半夜出逃的戲碼。 赫魯曉夫下榻的賓館由中方人員負責外圍警戒,蘇方人員擔任內衛警衛。 ![]() 可是深夜時人們發現赫魯曉夫住宿的豪華房間燈火通明,然而卻空無一人。 赫魯曉夫的神秘失蹤產驚動各方,中蘇雙方人員進行地毯式搜尋,最后在賓館一個類似倉庫的普通簡易房間里找到了赫魯曉夫。 他當時正躺在一張小床上酣然入睡,此時時針已指向凌晨2時。 ![]() 這兩個舉動應該折射出赫魯曉夫的猜疑心極為嚴重,也許這就是上位者的通病。 然而在膽大、冒險、猜疑這些性格之外,赫魯曉夫也有細心的一面。 普利謝茨卡婭是蘇聯國內首屈一指的芭蕾舞女演員,然而不知何人給她安了一個“不可靠”的罪名,從不允許她出國演出,認為她會“一去不復返”。 ![]() 后來實在氣不過的普利謝茨卡婭給赫魯曉夫寫了封信,嚴正聲明自己是愛國者,對自己不被信任感到委屈。 收到信后,赫魯曉夫同意她出國演出:“我相信她的話,缺乏信任就無法生活。” 結果是普利謝茨卡婭出國演出載譽歸來,為蘇聯芭蕾舞藝術爭了光。 ![]() 赫魯曉夫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而驕傲”,他認為如果當初扣住普利謝茨卡婭不放,就可能毀了她,或者把她變成反蘇分子。 顯然赫魯曉夫對人的心理有極為深刻的認知,他強調:“最脆弱的東西就是一個人的心理,所以應當加以呵護,不能讓它受到傷害。” 赫魯曉夫在衣著方面極為保守,西服、襯衫和領帶倒還多少合乎時代潮流。 ![]() 然而內衣通常是帶鈕扣和細繩子的長襯褲,每當他出國時,他的衛士要專門負責清洗內衣,從不讓外人插手。 他們的說法是為了安全起見,實際上還有一個不好說出口的因素,那就是不想給國家丟臉。 赫魯曉夫也曾象中國的老人那樣,成為保健品、食品相生相克理論的“犧牲品”。 ![]() 他很喜歡吃西紅柿,可是當聽說吃西紅柿會使鹽沉積在體內的說法后,他就一口也不吃了。 好在主管農業的波利亞科夫告訴他:“別相信鹽沉積是吃西紅柿引起的”,這才又開始吃西紅柿了。 后來,赫魯曉夫還在自己的小院里種了一些花草、果樹,當然也有西紅柿,這成為了他晚年的一項重要“工作”。 ![]() 救火隊員卻沒能自救雖然赫魯曉夫是蘇聯的第三代領導人,可以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是至高無上的。 然而在蘇聯人民心目中,朱可夫可能要比他好無數倍。 在整個蘇聯衛國戰爭中,朱可夫成為了戰火“消防車”,也有人說他是斯大林的救火隊員。 哪里危險,他就會出現在哪里,一次次地力挽狂瀾。 ![]() 1940年9月,已經升為大將的朱可夫,在一次總參謀部組織的大型對抗演習中,率領“藍軍”卻出人意料地戰勝了“紅軍”。 這本來就使得總參謀長麥列茨科夫大將十分尷尬和惱火,然而在隨后面對斯大林的質詢時,麥列茨科夫的低水平匯報更是讓斯大林失望。 于是準備返回軍隊駐地的朱可夫得到了斯大林的接見,并當場被任命為總參謀長。 ![]() 作為一名軍人,朱可夫接受了這個任命。 但是他強調:“如果發現我不是一個合格的總參謀長,我將請求再回部隊。” 就這樣,朱可夫受到了斯大林的賞識,成為蘇聯軍隊的總參謀長。 ![]() 當然,他在這個職位上是相當稱職的。 1941年5月,德軍陳兵蘇聯邊境時,朱可夫曾極有遠見地提出先發制人的建議,可惜沒有被斯大林接受。 在德軍發起閃擊戰后,朱可夫又提出放棄基輔,加強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力量,實施以反突擊為主要手段的積極防御戰略。 ![]() 結果與斯大林死守基輔的想法背道而馳,這使得斯大林極為惱火。 他沖著朱可夫大喊:“哪里還有什么反突擊?真是胡說八道!” 朱可夫馬上正色道:“如果你認為總參謀長只會胡說八道,那么我請求您解除我總參謀長的職務,把我派往前線。” ![]() 斯大林沒想到朱可夫如此固執,于是極為痛快地答應到:“我們這里缺了你也行” 于是數小時后,朱可夫總參謀長職務就被解除了。 然而被解職后的朱可夫毫不在意,反而是率領軍隊成功實施了葉爾尼亞反擊戰,成為蘇德戰爭初期蘇聯方面唯一的亮點。 ![]() 戰爭局勢的發展,充分說明了朱可夫的遠見卓識。 1941年9月下旬,固守基輔的蘇聯西南方面軍66萬人以被全殲的事實,極為殘酷地證實了朱可夫對戰爭大局的精準把握。 當時列寧格勒岌岌可危,迫于無奈,斯大林只好將朱可夫請出山,他對朱可夫的要求就一條,不能讓德國人沖進列寧格勒。 ![]() 在朱可夫的統籌安排、全力指揮下,列寧格勒守軍堅持了900個日夜,德軍未能前進一步。 朱可夫剛穩定下來蘇寧格勒的形勢,莫斯科又頻頻告急。 10月7日,朱可夫急忙馳援莫斯科,在斯大林的授權下,全權指揮了莫斯科保衛戰。 不但保證了斯大林所期望的閱兵儀式的安全舉行,朱可夫還指揮蘇聯軍隊進行反擊,并成功迫退德軍,德軍遭到蘇德戰爭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戰略失敗。 ![]() 1946年,在衛國戰爭中大放異彩的朱可夫成為陸軍總司令兼武裝力量部副部長。 然而正當他心滿意足地享受勝利果實時,一場風暴卻向他席卷而來。 1948年,蘇聯安全部秘密搜查了朱可夫的住宅。 貝利亞指使他的助手阿爾巴庫莫夫向斯大林報告:“朱可夫的別墅就是一個古董商店或者是陳列館,到處掛滿了各種各樣珍貴的名畫。” ![]() 雖然朱可夫否認了對他的各種指控,然而最終還是被貶為烏拉爾軍區司令員,軍事生涯再次遭遇挫折。 好在應了那句話,官場失意情場得意。 心情郁悶的朱可夫生病了,這時一個年輕美麗的女軍醫加琳娜的細心照顧、精心醫治,使得朱可夫逐漸恢復了健康。 ![]() 與此同時,已經單身數年的朱可夫不由自主的愛上了這個單純的女軍醫,而女軍醫對于這位蘇聯軍神也是極為崇拜。 兩情相悅的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并且還生下了一個可愛女兒。 當朝鮮戰爭爆發后,斯大林才想起朱可夫的重要性。 他在臨死前接見了朱可夫,并任命他為國防部第一副部長。 ![]() 然后就是他與赫魯曉夫成為政治上的盟友,結果卻在幫助赫魯曉夫清除政敵后,被盟友拋棄,并被冠上了在軍隊中搞個人崇拜等一系列的罪名,從此就未能東山再起。 1974年6月,在送別赫魯曉夫3年后,朱可夫也孤獨地走完了人生路。 因為早在半年前,第二任妻子加琳娜也因癌癥走在了他的前面,朱可夫直到去世時也沒有被平反。 赫魯曉夫與朱可夫二人都是帶著極大的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的,世事無常,英雄遲暮,不外如是。 文/藍風燭塵 ![]() 參考文獻: [1]徐焰;丁明,朱可夫傳奇的烏紗帽,領導文萃,2010(05); [2]袁燦興,另一面的赫魯曉夫,文史天地,2013(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