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過去一些富貴人家的孩子不好養的時候,會去偷貧困人家孩子的衣服穿。看似迷信,但有時候確實是有用的。 從微生物的角度是可以解釋的,貧困人家男耕女織,生活的更天然,更接近于大自然,更有利于微生物的定居。 微生物對人體的調控及影響作用較大,偷衣服相當于給孩子接種微生物,哪家孩子好養,說明他家菌群中有益菌多。 此外,除了血脈外,還有一種說法叫“菌脈”,傳統的生產和哺乳過程可以有效傳遞菌脈,更有利于胎兒的健康。 順產嬰兒腸道中雙歧桿菌屬、擬桿菌屬和副擬桿菌屬細菌等有益菌的豐度很高,占到了 68.3%。 剖宮產的嬰兒正相反,其潛在的有害微生物可以占到嬰兒總腸道微生物的 68.25%。 所以剖宮產新生兒通常免疫力較弱,且患肥胖、過敏和哮喘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 如果母親產道環境健康自然,嬰兒自產道而出便會率先吸入有利菌群,也助于他們在嬰兒腸內的早期定殖。 一般情況下,孕期女性會向陰道里分泌大量的糖原,利于平衡產道環境的有益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大量繁殖。 在嬰兒的發育階段(3-14個月),腸道菌主要以雙歧桿菌為主; 而母乳喂養的寶寶腸道中雙歧桿菌數量多于非母乳喂養寶寶。 母乳里不僅有有益菌,還有益菌所需的一類叫作低聚寡糖的益生元,利于腸道有益菌的定殖與繁殖。 人是由90%的共生微生物組成的超級生物體,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參與了人體的營養吸收和代謝,通過這種相互作用方式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的發展。 腸道菌群對人體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被視為人體又一“隱藏的器官”,攜帶著人體“第二基因”,因此人體也被形容成一個“超級生物體”。 一個成年人的腸道內大概有10的14次方個細菌,約占自身細胞的10倍,重量近乎肝臟的重量。 胃腸道中不同部位生理狀況不同導致細菌的組成也有一定差異,大腸尤其結腸部位最適宜微生物生存,也是微生物系統密度最高,活菌數量多達10的12次方~10的14次方。 這些細菌按照對人體的作用可大致分為3類: ①與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 ②與宿主共棲的條件致病菌,如腸桿菌、腸球菌; ③病原菌,如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腸道菌群通過與宿主間的相互作用調控腸道穩態,各種原因導致的腸道穩態失衡將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 正常情況下,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間存在著復雜而微妙的動態平衡。 微生物從宿主那里吸取養分為己所用,宿主借助微生物來降解一些自身不能分解利用的物質。 隨著長期的進化,二者形成了對自己最有力的菌種。 國內外大量研究已表明,腸道微生物與機體之間的平衡一旦被打破,菌群就會從能量吸收、內毒素血癥、短鏈脂肪酸、膽堿、膽汁酸代謝和腦腸軸等多種途徑影響宿主的健康。 腸道菌群的改變不僅能引起肥胖和糖尿病,還能導致心血管疾病。 腸道微生物可產生神經遞質,通過迷走神經影響中樞神經系統。 腸道微生物可作用于免疫系統,使血液中促炎細胞因子和抗炎細胞因子水平發生改變,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改變腦功能。 腸道微生物通過調節腸道內細胞激素的分泌,如腦腸肽、瘦素等物質直接作用于腦,實現腦和腸之間的信息交流。 腸道菌群作為一個“內化了的環境因子”,可以關閉燃燒脂肪所需的基因,上調合成脂肪所需的基因,讓機體向合成脂肪或脂肪過度堆積的方向發展。 腸道菌群的失衡使腸道通透性增加,促使肝臟暴露于細菌產生的LPS和非甲基化GpGDNA。 這些產物刺激內源性免疫系統受體,啟動相關信號通路促使肝臟炎癥和纖維化。 海帶和裙帶菜等海藻中含有的昆布多糖,能通過增加腸道內一種乳酸桿菌的數量來達到防止UC等炎性腸病的發生。 某些腸道細菌可通過產生血清素,來影響人類的情緒以及控制抑郁癥。 雖然血清素在大腦中的含量最高,但人體90%的血清素產生于消化道。 腸道中存在大量神經組織,可以把一些感覺信號傳遞給大腦從而影響人類情緒。 腸道細菌是導致焦慮和抑郁行為出現的必要條件之一。 腸道藍藻細菌產生的其他神經毒素如類毒素可能也會引發退行性神經病變。 導致自閉癥、焦慮、抑郁和AD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因素均有過度的自身免疫應答。 據報道,58名自閉癥兒童中有91.4%的患者均出現腸道菌群紊亂。 自閉癥兒童糞便中的微生物與健康兒童相比,各個種屬的梭狀芽孢桿菌數量明顯增多。 梭狀芽胞桿菌不僅會產生導致胃腸道疾病的腸毒素,還會產生導致自閉癥的神經毒素。 在嬰兒發育過程中,他們接觸的環境里包括大量細菌,正是這些細菌的存在,使他們的免疫系統能正常發育并行使功能。 在那些衛生程度很高的發達國家,大面積的消毒使人們實際上生活在細菌部分缺失的環境中。 大量事實證明這些缺失的細菌與過敏、哮喘、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關系。 發展中國家過敏人群遠小于發達國家,這很可能是由于家庭結構龐大復雜,使得每一個家庭成員有更多接觸致病菌的機會。 益生菌,主要來自乳桿菌屬、雙歧桿菌和革蘭陽性球菌,是一類外部添加的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 除了治療腸道疾病,益生菌也被應用于治療精神領域相關疾病。 益生菌可以降低IBS的焦慮癥狀,減少應激反應,改善情緒。 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和乳酸乳桿菌4種益生菌的聯合使用。 可以通過改變健康志愿者腦島中后部的腦活性進而改善抑郁癥或焦慮的癥狀。 過去,還得偷偷摸摸偷別家小孩的舊衣物,來接種微生物。 如今,已經可以大大方方的購買各種益生菌產品,來調理我們的第二基因組。 平臺里面還有好幾款,我隨意挑選了一款益生菌。接種益生菌最最廉價的方式,我想是和健康陽光的人相處,慢慢的,菌群互相平衡,兩個人也越來越像。 我想不同時辰出生的人性格不同,與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小時活動的微生物不同有關,這些微生物在出生瞬間于腸道定殖,不同菌種影響著不同的性格。 參考文獻 (1)腸道菌群與人體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林璋 祖先鵬 謝海勝 金慧子 楊鳥 劉心如 張衛東 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