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朱順龍| 走進石頭村 客居浙江寧波城,聽聞寧海縣有個“石頭村”,經不住新奇誘惑,清明當日,因我的鼓動,全家于市區動身,乘車前往一探究竟。 人說“桃紅柳綠在陽春”。沿途一路春意盎然,風光無限,約一個半時辰,導航儀語音提示已至目的地,但下車后既不見村也不見人。 ![]() 正疑惑間,恰遇路人經過,經打聽詢問,方知沿著這條新修的山路繼續上行,還有兩華里。因孫子暈車,不得不小憩片刻。忽而發現,路旁坡地嫩綠叢叢,甚是惹人喜愛,細觀,乃是山肴野簌馬蘭頭,于是分頭采摘。正在興頭,空中飄起濛濛細雨,繼而風雨相助,飄飄灑灑。于是抓緊趕路,偶見幾個行人,擦肩而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詩人杜牧《清明》一詩中描繪的那種特定意境,讓我也真真實實體驗了一回。 正緊走慢趕,忽聞有老水牛的“哞哞”叫喚之聲從樹林間飄出。我少年時做過兩年放牛郎,一聽便知附近定有村莊。果不其然,轉過山嘴,眼前現出幾棟民房,進得村來,大雨便傾盆而至。從出售土特產、紀念品的攤販處借得傘具,順著村民手勢方向,我們在樹木、竹林和田頭間穿行,又越過一道堤壩,終于來到了已完全籠罩在煙雨之中一個村頭。 ![]()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石頭村,位于寧海茶院鄉境內,隸屬許家山行政村許民自然村。別看村子不起眼,它可是浙東沿海山地建筑群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房屋全是以石塊壘成,其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末年,雖經七百多年風雨侵蝕,至今仍巋然不動,容顏不改。 ![]() 我徜徉于村莊,目之所及,石屋、石窗、石墻、石頭院落,石路、石巷、石井、石凳、石碾,這里就是一個“石頭世界”,僅石頭房屋就有200多棟。令人稱奇的是,還有三合院、四合院院落,原始的結構風貌,所有建筑材料均以當地特有的青銅色“銅板石”構筑。房屋除屋頂為青灰瓦,其余皆清一色銅板石。若非親眼所見,你是體會不到這種由石頭給你帶來的震撼的。 ![]() 在一座墻上滿是苔蘚的老屋前,我屏住呼吸,凝神佇立,這一刻,我仿佛自己站在了與古人對話的最近處。 如此規模宏大的建筑工程,從開鑿到壘砌,得需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完成?我在心中無數次發問。然而,在游人驚奇與贊嘆合成的交響樂中,回答我的,只是一座座石屋,如同一個個即將奔赴戰場的武士,齊刷刷挺胸列隊,驕傲地、威風凜凜地向人們展示著自己古銅色的肌膚,畢露的青筋,隆起的肌肉。渾身散發著一股滄桑,一份厚重,一種氣勢,一種力量。毋庸置疑,在生產方式較為落后的幾百年前,石頭村先輩們的勤勞、智慧和血汗,該是浸潤著這里的每塊磚,每片瓦吧? ![]() 村中巷道縱橫交錯,有長有短,有曲有直,路面都有石片石板鋪就,還是清一色銅板石。巷子寬的兩米,最狹窄處,兩人相遇僅可側身而過,故名“一人巷”。我想,即使艷陽高照,陽光投射于這樣的巷道,這古老的山村,這成群的石屋,其永不改變的主題就是凝重和古樸! ![]() 祖先們為何在這200多米高的山頂上修建如此眾多的石屋民居?走在經千百年打磨的光滑的石板路上,心中不由得再次浮出疑問,轉身瞥見,路牌上“寧象古道”四字似乎給了我答案。 ![]() 原來,我腳下的這條路,竟然是宋代寧海縣通往象山縣的一條官道,也是兩地間貿易往來的一條必經之路、騾馬古道。古道穿村這段又稱“墻門街”,舊時街兩邊曾商鋪林立。當年,商賈們為運送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貨物,驅趕著騾馬,日夜穿行在這條古石道上,并在此歇腳,后逐漸形成了許家山石頭村的一條商業老街。這里曾經有多么繁忙,多么繁榮,演繹過多少茶余飯后的故事?若有一種時光的隧道能讓我們走進當年,還原當時的場景,那該是件多么激動人心的事啊!隨著腳步的漫不經心,我只能以胡思亂想釋放自己的情懷。 ![]() 眼前的景象催發出我的感慨油然而生:時光真的奇妙,該帶走的,它全都帶走了,該留下的,它也全留下了。 村民們至今過還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農耕生活。在這里,不變的不僅僅是容貌,還有禮節習俗。村內有一座建于明代的“葉氏宗祠”,里面供奉著葉氏祖先牌位。葉氏是許家山村始建鼻祖,為南宋末年右丞相“葉夢鼎”族人后裔。我駐足于祠堂前,恰遇村民正在舉行祭祀活動,一張偌大的八仙桌上擺放著各種供品。一位長者主動與我攀談,問來自哪里,并熱情地告訴我,村民們逢節拜祖宗,遇事問神靈。端午、清明、除夕,傳統的一年三節都要祭拜先人,從未間斷。 ![]() 宗祠正對面是一古戲臺,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左右各有耳房。數百年來,這里一直是全村老百姓文化活動、其樂融融的中心場所。一群孩子正在臺上盡情地嬉戲玩耍。戲臺的左邊有個烤餅攤,現烤現吃。幾個年輕人正圍著品嘗,一股誘人的蔥餅香味從攤點飄散出來,彌漫在村子上空。 石頭村不僅保留了完整的石屋建筑、石道小巷,同時還延續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牽牛耕田、制作番薯粉、做竹編、搗麻糍、做米泡糖。制作的特色小吃,有水晶湯包、番薯面、酒糟紅鉗蟹。在村中一個農家小店,我還出乎意料地遇見了已久違的山芋干酒,一種當地村民自家釀造的土酒“番薯燒”。數十年前的物資匱乏年代,它就是我們老家農村的待客專用酒。今日偶遇,一見如故,當即饒有興趣地購得兩斤。不為別的,只想拾起一份記憶,找回一種感覺。 ![]() 我在村中走著,看著,也不停地感嘆著,感慨著。我覺得,深藏在浙東地區這大山里的不僅僅是一個石頭村,更是一段原汁原味的民族歷史文化。 走完全程,我覺得石頭村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無論大千世界如何變化,它不去追隨時代的腳步,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一方領地,以矢志不渝的倔強,鐵骨錚錚地守護著這里的每一片山水,每一根草木,其靈魂初心不改,其信念屹立不倒,其風范千年不變! 終于要離開了,我從石頭村順著坡勢下山,腳步在挪動,但村子那古銅色的石屋石墻卻一直形影不離。揮手作別時,我一步三回頭。縱橫交錯的穿村巷道,上下崎嶇的石頭臺階,還有幾聲犬吠,和著幾聲雞鳴,幾縷炊煙,這一派原始質樸的山鄉風貌,不僅難以離開我的視線,而且牽動了我內心的柔軟。只是不知,如此美妙的情景,人的一生能遇見幾回? 心靈的琴弦被撥動起來,我便情不自禁地吟出幾句以助興自己: 歲月滄桑亦可尋。 歷歷往事隨煙去, 情懷不變看石魂。” 我知道,相遇總是短暫。于我,林木郁郁、翠竹叢叢、梯田片片的許家山終究要告別的。而森然壁立的石頭村,作為祖國文化遺產中燦爛的一頁,早已攝入我記憶的鏡頭。 ![]() ![]() ![]() ![]() 【編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 作者簡介 朱順龍,男,漢族,1953年生,安徽馬鞍山市向山鎮人,先后工作于馬鞍山市第十八中學、馬鞍山市工業學校、花山區政府。系馬鞍山市作協會員,曾在省、市各類報紙、刊物上發表文章數十篇。 【圖文編輯】老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