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在感染新冠后用布洛芬 抗生素,次日死亡”。“小男孩本該陽氣旺盛,如果順勢而為,喝點溫水/糖鹽水/姜湯水/治感冒的中成藥,幫助免疫系統戰斗,應該能順利出汗退燒。但兩種藥都是給免疫系統強制退火(布洛芬是在大腦指揮中樞發汗,抗生素是直接對細胞線粒體釜底抽薪減少產熱)。但是體內還有病毒,免疫系統識別后還想要運行發燒程序,這就是產生了沖突和混亂,身體想發燒但被強力摁住。結果……”
 進入“應陽盡陽”階段后, 很多人,“發熱恐懼癥”到達頂峰。 ▼“見不得孩子發燒,害怕孩子'燒壞腦子’,只求馬上把體溫降下來。。”這種“恐懼”,太容易導致小孩子被濫用退燒藥了,引發的后果有的不堪設想。
- 比如,退燒藥頻繁、或聯合/交替服用,發汗過度,孩子傷了陰和氣,從此不小心護理的話就容易經常性感冒;
- 比如,打吊瓶退燒(小城市超常見),大冬天把一瓶冰冰冷的寒藥打進體內,把身體陽氣澆滅,接下來怎么對付毒株?
- 還有,寒性表現的陽,硬要吃蓮花清瘟,自毀腸胃、自傷體質;
- 最可怕的就是,各種中/西藥、抗生素混打,吃出肝衰竭,吃出人命。
新冠3年,體質不是垮于病毒,垮于人的短視和無知。。我截圖了兩位知名中西兒醫對發燒的看法,給大家看看:
??@小兒外科裴醫生的看法  為什么西藥退燒, 小孩子越退身體越差? 而中藥退燒卻越來越精神? ▼ 圖源網絡,侵刪 退燒藥是通過化學藥物控制神經中樞,強制機體發汗,讓身體強制退火,不再抵抗外敵;表面看體溫降了,可是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傷害了孩子的陽氣,掩蓋了癥狀,往往幾個小時后又會重新開始發燒,或者直接把病引向更深,導致更多的其他問題。這次陽了的很多人,吃了退燒藥過幾小時又燒,又再吃藥再發汗;這樣反復強效發汗,必定汗出傷津傷肺,很多人喉嚨痛得像吞刀片一樣。有的小孩吃完退燒藥之后,一只眼瞼下垂,遮擋眼睛視物,疑似“重癥肌無力”。就是強制發汗傷及中氣,以致瞼肌失養而抬舉無力。還有很多發汗過度、損傷了正氣的孩子,這次“治好”以后,傷了脾陽正氣,之后更容易感冒了,咳嗽,鼻炎什么的就來了。豆豆兩歲多感冒時,我給用了兩次美林,那次好不容易好了之后,接下來差不多一年,肩膀以下手臂都是涼的,而且越運動越涼,平時虛汗出得多;后來每次感冒戚老師都要給開四逆湯加減。真是后悔死了。體質很虛的孩子,越發汗越氣虛,陰虛的孩子,越發汗越陰虛,加重病情(有的容易轉變驚厥)。中醫的發汗與西藥不同, 是以扶正、不損傷身體正氣為主 外感邪氣侵入,比如發熱有汗,中醫會用到外感名方“桂枝湯”,它是什么思路呢?方子里用“芍藥”收斂衛氣,又用“桂枝”調和營衛,防止收斂太過;發熱又怕冷,用收斂 疏泄靈活調整比例的“桂枝麻黃各半湯”;中醫發汗不會疏泄過度,造成傷陰虛脫,不會出現損脾傷中氣的情況。
比單用化學藥物發汗考慮周全很多,當然這對醫生的辯證要求比較高。今天我們了解一下,中醫對于發燒的核心認知, 這節骨眼兒,絕不能把孩子體質搞差了

別人的孩子,盡快退燒。 自己的孩子,慢慢退。 ——厚樸中醫學堂·徐文兵老師 我記得以前我的老師跟我說過,你如果給家人看病,你就觀察上兩天,讓他自己燒,只要他不出生命危險。 給外人看病是什么?是來了就想幫助退燒。 那退燒很簡單呀!一發汗不就退了嗎?但是呢,退了后熱起來怎么辦? 我發現很多家長看病的時候,在考慮的問題是,怎么能讓自己最好沒有心理負擔,孩子發燒了我送到某某醫院,然后掛上吊瓶,能把體溫降下來就好,余下的不管。 有的西醫迎合這種心理,濫用抗生素,有的中醫濫用寒涼藥。 體溫雖然下去了,孩子生機也被冰伏涼厄,從此身體生長發育緩慢,精神萎靡,智力減退。這種慢性的扼殺和吞噬在摧毀整個家庭。 

感冒不治能好嗎? 1800年前,張仲景提出了人體七日節律、晝夜節律。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傷寒論》專家·郝萬山老師 有一年我在外地講課,一直講了六天,非常累,飛回家發燒39℃多,就是一個普通的感冒,我不想吃飯,看看它能不能自己好。 上床之后,我就用自然放松的方法,讓自己進入“物我兩忘,意氣俱靜,無無亦無,一靈獨覺”的狀態,一覺醒來上午10點多,體溫下降到37°左右。 可是離開被窩以后依然是打噴嚏、流眼淚,過了中午,癥狀減輕了,可還是不舒服,仍然躺著休息,就這樣休息了好幾天,只能吃清淡的,到了星期五的上午,一切癥狀都消失。 這時我就想到一個問題,從周六感冒到星期五的上午,正好是經歷了七天。那么我就把這種情況,叫做外感病的七日節律。 
這個規律其實是1800年前張仲景提出來的 ▼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太陽病一般類似我們現在的傷風感冒,包括風寒和風熱等等,頭痛、發冷、發熱、全身酸懶疼痛,沒有經過治療,七天以后自己好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以行其經盡故也”,就是說這個病的自然病程結束了,有許多疾病它屬于自限性疾病,比方說病毒感染, 沒有發生合并癥和并發癥的話,到了一定的天數,由于我們人體的自我調節機能,和自我抗病能力,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它自己就好了。 在哪個時間段好呢?《傷寒論》也有說明: ▼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巳、午、未時相當于上午9點到下午3點,正是太陽當頭照,我們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這個時候病就會好。 人體為什么會存在七日節律、晝夜節律?我說非常簡單,就是天人相應。 這是我們1800年前的古人對外感病,自然病程的一個理論的認識。 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得了感冒可以不去治療, 都可以自己好呢? ▼ 你看嬰幼兒常常是這樣,七天高燒不退,你就等第十三天,第十四天,如果第十三天、十四天還是無名高熱不退,那差不多到二十天、二十一天,才能夠退。 我們知道,但不等于等待觀望,醫生及時地辨證,合理地治療,可以截斷病程,減少病人的痛苦。 如果第一個自然病程的七天沒好,那么就要進入第二個七天,像飲食不清淡,消耗體力、腦力過多,都會導致感冒留連不解;還有虛人外感,他的自然病程比一般病人的更長一些,雖然發燒已經退了,身上還覺得不爽,不舒服,正氣沒有完全恢復,還需要五天,合起來是十二天,才能夠完全地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