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初期,特別是隨著北伐的進展,逐漸攻占了越來越多廣闊的北邊地帶,這些地方怎么治理?明朝初期實行的是置將屯兵,固定鎮守,實行軍政合一體制。 常遇春攻取大同后,大同實行的應該是衛所制,但是因為征戰頻繁,變動較大。洪武二年,設山西行省,康茂才鎮守山西。洪武三年,設山西行都督府,汪興祖為長官。這段時期大同衛所應該屬山西行省和山西行都督府管轄。 洪武四年(1371)正月,置大同衛都指揮使司,以耿忠為都指揮使,治白羊城(今左云縣城)。這個時候明朝實行軍事改革,在衛所之上設都衛,統領一地甚至一省的衛所。這個時候大同真正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由都衛統領大同的衛所。 此時明朝基本的軍事機構為:大都督府-都衛-衛-所,改革之前為大都督府-衛-所。 洪武六年(1373),任命戶部侍郎陳則為大同府同知,分擔了大同都衛的行政權,逐漸建立軍政分開的體制。 洪武七年(1374),衛所制度進行改革,剝奪了衛所自主行動的軍事權力。確定了衛所士兵的調動統率權和平時管理訓練權的分離。戰時被任命的將領有調動統帥的權力,但平時的管理訓練權卻不在其手。 洪武八年(1375),殘元勢力著名的丞相王保保逝世,北元宿將凋零,中央漸漸失去威權,蒙古各部匆匆欲動,分裂趨勢愈加明顯。北元看到大勢已去,南下進攻明朝的戰事減少,北方軍事壓力減少。朱元璋順勢又進行改革,于當年宣布改都衛為(行)都司,并正式廢止行都督府,地方軍事權力大為下降。 在朱元璋改制下,都司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太原都衛改為山西都指揮使司,大同都衛改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大同都衛是山西行都司的前身,洪武八年改為山西行都司,初治于白羊城,洪武二十五年以后山西行都司遷往大同府。 大同府為這一地區的民事管理機構,主要負責管理戶籍和征收鹽糧。山西行都司是大同地區的軍事管理機構,主要管轄下轄諸衛所。大同府作為這一地區的民事管理機構,還負有監督山西行都司諸官員的職責。 但是大同府和山西行都司的管轄范圍在這個時候是不一樣的。 洪武四年時,大同都衛成立,領有蔚(yù)州、朔州、大同左、右、東勝衛及官山守御千戶所。當洪武八年改大同都衛為山西行都司時,轄區北至官山(內蒙古卓資縣北輝騰梁)、西達東勝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明政府正式下令“置大同后衛及東勝左右、陽和、天城、懷安、萬全左右、宣府左右十衛于大同之東。高山、鎮朔、定邊、玉林、云川、鎮虜、宣德七衛于大同之西,皆筑城置兵屯守”,通過廣置衛所,山西行都司的轄區也向東擴展之宣府。此時山西行都司的管轄范圍,西起黃河轉彎處的東勝,東至居庸關以西的保安州,北臨豐州灘,南抵雁門山,東西延綿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數千公里,其范圍之大,亦屬明代初期北部沿邊各都司行都司之首。 而大同府領四州七縣,渾源州、應州、朔州、蔚州,七縣為大同、懷仁、山陰、馬邑、廣靈、廣昌、靈丘。據《明太祖實錄》洪武四年五月載,“以北平興和府天城、懷安二縣隸山西大同府。” 洪武年間,山西行都司所轄范圍越來越大,面積最廣的時期大致包括今天內蒙古呼包鄂、山西大同、朔州、河北張家口東部等廣袤的區域。而這也是山西行都司管轄范圍最廣的時期。永樂之后,逐漸被蠶食。而大同府管轄范圍則小于山西行都司,大致范圍就是今天山西大同、朔州、河北懷安等地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