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這個題目,老朋友們可能會想到我的那篇文章《錯著、錯著、錯著,就對了》。那是寫我在生活中讓差錯多飛一會兒的故事。今天,和您分享我在課堂上,與四年級學生一起學習“角的度量”的故事。

上課伊始,課件上出示第一個坡度小的滑梯,如圖1之一。我問:“玩過嗎?”學生們喜笑顏開:“玩過。”我笑著說:“地球人都玩過。”

再出示第二個坡度稍大的滑梯,我問:“想玩哪個?”學生們異口同聲:“第二個。”
當我出示第三個坡度大的滑梯,還沒問,學生們都笑了。我裝著莫名其妙:“為什么笑?”
常常是男孩搶著回答:“太刺激啦!”我接著說:“刺激完了,就麻煩啦!第三個滑梯不能玩,第一個滑梯不好玩。
請問,這三個滑梯不同在哪兒?”
學生們七嘴八舌:“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的太斜了。”“角度不同。”
我夸贊道:“佩服,佩服!有一雙數學的眼睛。”課件隱去滑梯,只留下三個角。停頓三秒后,我說:“第一個角太小了,第三個角太大了,第二個角正好。那滑梯的角,多大才合適呢?這就需要量角了。怎么量角呢?”學生們用出謀劃策的語氣說:“用量角器。”因為前一天布置購買量角器的作業了。
我問:“會量嗎?”學生們自信十足:“會!”“行,請同學們量量這個角有多大。”我下發畫有角的練習紙。
巡視之后,我請一名學生投影展示,如圖2。
臺下,會量的學生著急地說:“錯了,錯了。”展示的學生有些局促不安,抬頭看看發聲的同學,再轉過頭來看看我,眼睛里寫的是:“我可以回座位嗎?”
我雙手扶著展示學生的肩,引導全班同學響起四次掌聲。
我說:“還沒學,不會量很正常,但敢于嘗試值得表揚。第一,我提議大家為這樣敢于嘗試的精神鼓掌!(我帶頭鼓掌,學生們響應)第二,以前我們量長度的時候,就是這樣從0開始的。這一點他做得非常棒!(同學們自發的熱烈的掌聲響起)第三,他這樣量角,非常不簡單,他告訴我和很多數學老師都不知道的一個道理,量角就是用量角器上的角重合在要量的角上!(我雙手舉到頭上鼓掌,教室里掌聲一片。展示的學生在起勁的鼓掌中自豪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第四,孩子們,壞的差錯會提出好的問題,他提出了一個好的問題—我們在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嗎?掌聲再次感謝他給我們帶來的好問題!”熱情的掌聲里,展示的學生熱淚盈眶。
我拿出教具大量角器,指著尖角,問:“這是一個角嗎?認為是角的,請舉手。有幾位,大部分同學不同意,為什么?”一名學生指著量角器的圓弧,說:“這條邊不是直的。”全班學生頻頻點頭。
“量角器上的角到底在哪兒?能不能在紙量角器上畫出一個90度的角?”我一邊說,一邊發紙量角器。畫90度的角,全班全對。我問:“這個90度角的頂點在哪兒?知道這個點叫什么點嗎?對,叫中心點······”然后再讓學生先后畫出60度、1度、157度的角,最后讓學生舉著量角器,看看能看出什么。學生說完后,我承上啟下地說:“量角器上有若干個大小不同的角,怎么用它量角呢?對,重合在要量的角上。”
而后,請學生量了各種開口方向的角和滑梯的角。
······
全課總結的最后,我問:“角的度量是很難學的一節課,今天同學們學得特別棒,請問,是誰啟發了我們?”全班同學都看著開始展示的學生,先是有幾聲鼓掌,后是潮水般的掌聲。展示的學生站起身、鞠躬······


這節在全國小學數學界引起強烈反響的課,是怎么備出來的?
2005年,北京師范大學,全國各省(市)數學教研員培訓會上,我介紹了與自己的學生一起探究“角的度量”的故事,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興趣。
為了讓學生創造出“小角量大角”的方法、經歷角的度量單位的產生、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理解量角器的結構,我提出了如何比較兩個角大小的問題。
一個角35度,邊畫得短一些;另一個角30度,邊畫得長一點。看上去,兩個角難分伯仲。我準備了若干個10度和5度的“小角”,秘而不露。
大部分學生都想到重合的方法,哪知道一名學生說,他可以用直尺量出來。用直尺怎么能比較出角的大小呢?我請學生展示。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先用直尺在第一個角的兩邊分別量出2厘米,角的頂點是起點,邊上各點上一個端點,然后量出這兩個端點間的距離是1.2厘米。同樣地,他在第二個角上,量出兩個端點間的距離是1厘米。最后,他說第一個角大。出乎意料,我和同學們熱烈鼓掌······
會后,劉堅教授跟我說:“在鄭州,有一場全國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請您現場執教這節課,好不好?”我爽快答應。如果說現在的我在全國小學數學界有一定的影響力,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劉堅教授多次給我這樣的任務。
繼續備課階段,我犯愁了。鄭州的學生情況如何?“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我決不能將在北京上課的這一套照搬到鄭州。“角的度量”這節課很難上,我能不能上出一節讓學生們都感到好玩的數學課?我能不能上出一節讓老師們都能借鑒的數學課?我決定重新備課。

我思考:①我們讓學生量了各種各樣的角,學生感受到了量角的用處嗎?量角的大小是“屠龍之技”,還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②“角的度量”一課教學的難點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難點?量角器的結構很復雜,量角之前先要認識量角器,那認識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認識量角器?關于量角的技能,以往教學中簡要概括出了“二合一看”“0度刻度線在左邊看外圈,0度刻度線在右邊看內圈”等話語,為什么學生還是不會量角?③教學有三個層次:教知識,教方法,教思想。以前我們只是教了量角的知識和技能,那么這一節課可以給學生什么方法和思想的提升呢?
為了有一個好的話題情境,我搜尋生活中的角,發覺生活中的角,地板、家具、生活用品上的角都不需要測量,因為大多數的角是直角。
我想到了2002年,我講三年級的“分數的初步認識”,成功創設了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用領帶測量床長的情境。于是,輕車熟路,創設動畫:小頭爸爸在商場,要為家中廚房窗戶上配玻璃,可是忘記量尺寸。
門上的窗戶是扇形的,大頭兒子該怎么去測量呢?電話中又怎么告訴小頭爸爸呢?要量半徑,正好復習測量長度的方法。還要量圓心角,也就是要學的角的度量。
我挺興奮地與劉堅教授交流,哪知道他說:“您設計得真巧妙!不過,我不主張用這個情境。”我問為什么,他說:“您知道您的影響力嗎?老師們聽課之后會說,這么巧妙的情境只有華應龍老師才能設計出來,不利于大家開發出好的情境。”我點頭稱是。有一天,我躺在床上,發現衣柜里衣領的角是千差萬別的,我又興奮起來。生活中不是沒有銳角或鈍角,而是需要抽象,需要擁有一雙數學的眼睛。進而,我發現牙刷上也有非常講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傾斜一定的角······
過了幾天,半夜起床看足球賽。看完之后,似睡非睡間,迷迷糊糊地,我想到了滑梯。如果滑梯的坡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合適。這個情境既簡捷又有趣,學生們熟悉,還能引發學習需求。劉堅教授聽說后,十分滿意。
“角的度量”一課教學的難點是什么?是量角器復雜的結構帶來的?為什么學生沒學之前,十有八九總是如圖2所示的量法?我習慣性地去找這樣量的正確之處。恍然大悟:量角的本質不就是重合嗎?十分感謝學生的差錯點醒了我。我尋求的第三個問題“方法和思想的提升”,也有了答案,那就是——重合。
如果不是半圓形量角器,而是直角扇形量角器,學生從頭開始量,就不會有錯了。原來,我教了20多年的數學,量角器的認識都沒有教對。只帶學生認識了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和兩圈刻度,沒有教學生認識量角器上的角在哪兒,我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
我決定“冒天下之大不韙”,帶著學生在量角之前,先畫角。不管哪個版本的教材,都是先量角,后畫角。現在先讓學生在量角器上畫角,其實就是認識量角器上的角。
我用水彩筆在量角器上一畫,不行,根本留不下痕跡。試了幾種筆,都不行。我去西單商場文具柜臺,請教售貨員。售貨員說:“油畫筆就行。”一試,特別清晰。我心滿意足地買了50支油畫筆。
在鄭州的示范教學非常成功。聽課老師們把雙手舉過頭頂為學生們鼓掌的回憶,讓我繼續改進:老師們買不上油畫筆,就沒法借鑒我的教法,怎么辦?在量角器上,用牙簽擺角?1度的角沒法擺。
一個周日的上午,我在辦公室加班,當時的辦公室里有復印機。工作的間隙,鬼使神差,我打開復印機,鋪上四個量角器,合上蓋子,一摁,出來了紙量角器。紙量角器的誕生,為學生畫角帶來了便利。

如此的教學,化錯養正,將錯誤的嘗試最終引導向正確的結果,這正是化錯教育的魅力所在。學生真切感受到的是“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真是失敗生出來的。下次再面對失敗、面對差錯時,他的心態是會不一樣的。
朋友,看到這里,您是不是想到——功不唐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您是不是想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不論是課堂中的學習進程,還是備課中的心路歷程,如果說最后呈現的是正確的,那么之前的就是有差錯的。是錯了,但只差一點,不然就對了。為了突出“差一點就對”的錯,我一般用“差錯”,而不用“錯誤”。差錯中都有正確的因子,堅持正確的方向,
向前走,就會走出差錯,走向詩和遠方。
朋友,如果您“山重水復疑無路”,如果您感覺到了地獄,千萬別停下來,請繼續向前走,正確就在差錯中生長。管子說:“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用大家都熟悉的話來說,那就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與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