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悅納、納悅 人這一生,過得實在是夠苦。 可如果一味地埋怨,忿怒,最終也給不到自己想要的不是? 所以,一個活得真正成熟的人,其實心境是包容的、是豁達的。 至少面對生活當中的酸甜苦辣,都會帶著一種淡然的心態去品嘗、去體驗、去回味。 這樣,在學會面對自己、了解自己之后,才能與生活融洽地相處下來。 人吶,活著最舒服的事情之一就是悅納自己,納悅他人。 悅納,收納一切,放過自己。 佛家有個詞,叫“悅納”,認識自己,認可生活,也懂得悅納多元的生活方式。 悅納,悅心悅己,容己容人,是一個人應有的態度和心境。 一個真正活得灑脫且自信的人,心態平和的人,往往會擁有更有彈性的自我包容和接納的能力。 人生在世,總有一些無常的事發生,如果總是對過去的耿耿于懷,對未來的滿懷焦慮,自然也就無法輕巧地接納當下的自己。 如此,當一個人對什么都抱著悲觀失望的打算,對什么都不敢相信,又怎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俗話說:悲觀者往往正確,而樂觀者往往成功。 凡事有因必有果,如果為了一時的保全和避免犯錯誤就選擇原地打轉的話,不如勇敢一點地接受新事物,接受可能性更多的未來,真正去創造更值得擁有的明天。 莫言說: “真正的強大不是忘記,而是接受。” 強大之人,從來就不怕還有什么不能失去的。這樣的話看起來顯得自私無情,但說到底,生活從來只會向前走,生命一直都是如此進化的。 季羨林先生說: “不完滿才是人生。” 人活一生,可不能有著太過強烈的得失心,成敗欲。 因為很有可能,終其一生的努力和堅持,到頭來只會化作一瞬間的付諸東流。 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接納生活的不完整,我們才能更隨性地接納自己、接納別人、接納當下。 然后,瀟灑自在地接納一切,包容一切。 作家田維在《花田半畝》中寫道: “遺憾是常常的,孤獨是常常的,生來是品嘗苦味,生來便是看盡無常變幻。” 人生若無遺憾,豈不是很無趣?每個人都在跌跌撞撞的歲月里從稚嫩走向成熟。 也正是因為稚嫩時所犯下的錯誤,所釀造的遺憾,學會放過自己,包容自己,接納自己,才有可能將我們的一生真實而生動地串起來。 也正是體驗了世間百態,感受到了人間冷暖,什么都被你體驗一回幾回了,生命才顯得波瀾壯闊,精彩非凡。 正如羅素所言: “只有玫瑰和茉莉一同開放,這個世界才會有參差多態的美。” 所以,不管面臨什么,都不要極力抵抗,更不要有一種僥幸的心理。 海藍博士說: “愛上不完美的自己,改變能夠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 俗話說,百病由心生,百病從心治。 人越是擔憂得多,胡思亂想得多,越是容易無法接納自己,更無法接納那個真實的自己,也就越容易陷入內耗、自我折磨的困境里,最終也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痛苦。 人痛苦久了,無法尋找出口的話,病便滋生了。 作家周國平說: “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 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與其活得辛苦、痛苦、疾苦,不如試著悅納自己、悅納一切,放開手腳去愛去恨,從容隨性地度過一生。 納悅,客觀評價,欣賞美好。 網上有個問題:“有哪些極簡的人生建議?” 一個高贊回答說: “人生有兩件事盡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擾別人的生活,二是用別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人活著,意義不是自討苦吃,也不是存心找茬,而是盡可能地活在一種和諧的、真實而善意的環境里。 顯然,一個真實而善良的人,就算一開始會過得比較吃虧吃苦,甚至也一直都有一些小人來算計打壓自己。 但是,從長遠來看,有福之人,必是大氣之人。 于是,生活里做到納悅自己,納悅別人,真實真誠地做自己,客觀而善良地對待別人,怡神養心,自然可以收獲更多的幸福體驗。 林清玄先生的《人生最美是清歡》里寫著: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一個人,心境開闊了,自然對待人世間里的一切浮浮沉沉,都懶得去評價,也不屑去勾心斗角,你爭我斗了。 取而代之的是,用樂觀的、愉悅的、包容的心態對世界,在平淡無奇的日子澆灌花朵,徜徉陽光。 到最后,不是被世俗所框住了人性,而是讓心靈自由呼吸和飛翔。 就如《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一句話: “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內心。” 雖然,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但是,生活從來如此,生命一直這樣。 試著納悅一切,包容一切,接受一切,而且是豁達樂觀地接納一切。 如此,活著平和,過得平靜,睡得踏實。 生命,在于體驗。 人生,生活,重在體驗。 人吶,總會走向虛無,一切都會回歸寂然。 重要的是,在活著的時候,我們究竟以一種怎樣的心態去過活。 《人生沒什么不可放下》里有句話說: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沒有誰的一生一直順遂,而生活也不會一直眷顧著誰。 放下變質的感情,才能擁有新的未來; 丟下過往的枷鎖,才能開始享受當下; 放棄內心的糾纏,才能重新納悅自我。 人這一生,試著悅納自己,納悅別人,歡歡喜喜,平平淡淡,如此也滿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