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職場人士,都在熱火朝天地討論諸如職場PUA、中年危機、主業和副業混搭之類的熱門話題。畢竟,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讓自己的核心價值得以體現,從而立于不敗之地,過上一種自己說的算的人生,對于我們每一位職場人來說,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課題。 過去,我們在學校里被灌輸著一種傳統的管理學思想,但這種經典管理思想和模式的產生,是基于工業化大生產時代下的產物,而如今到了可以顛覆任何行業的互聯網時代,這種傳統的矩陣思想很有可能會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為我們套上一層無形的枷鎖,從而讓我們很有可能費時費力的繞彎路。 例如,我們過去被灌輸的思想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司大平臺上的螺絲釘,如果不想被取代,那么就要努力地向上攀爬,變成平臺的發動機。而現實中的情況是,盡管我們不斷地努力向上,但是經常發現,不知不覺間,雖然我們已經攀登到了頂峰,卻發現由于技術更迭遷等因素,導致整個行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原先的賽道已經不見了。于是乎,又要重新選擇人生的賽道,再一次從基層做起。就像是前不久熱傳的日本原百代公司中國區總裁,由于唱片市場被互聯網取代,自己又在行業內找不到新的位置,于是乎做起了工人,而且是從基層干起,當然,這種類似的情況在我們身邊也屢見不鮮。 如果在行業、公司、職場等方面由于環境變化的因素導致合適的崗位不足的情況下,我們每一位職場人士又應當如何應對呢?根據個人經驗和身邊的觀察,發現,很多遇到類似情況的職場人士,相當一部分人是會通過創業這種方式,來為自己的人生打開新的空間的。也就是說,未來職場人士所必須的技能中,除了傳統的工作技能之外,還要包括創業創新這種新的思維模式。 我的一位朋友,剛入職場的時候特別勤奮,也熱衷于在互聯網經濟方面作各種深度研究,雖然開始的時候也是跌跌撞撞,但是后來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現了不少新的機會,而這些機會并不是市場本身就存在,而是被技術和創新催生出來的新商業模式下所產生的。后來終于有機會在單位大顯身手,獨立負責了一些項目,這些項目在獲得比較不錯的現金流的同時,也獲得了來自投資機構的不菲的估值。本來他一位如此一來自己就會成為人生的贏家,但是,他卻遭受到了職場的PUA,來自領導的妒忌。于是自己不斷的套上小鞋。問題的關鍵來了,此時此刻的他,處于一種進退兩難的局面。 首先,如果順從領導,領導其實對作項目完全是外行,如果按照其設想來開展工作,大概率是失敗的。而且順從領導的代價很高,公司的考核機制是低底薪,如果做不出來成績,那么工資收入很有可能無法維持生計。所以,干不出成績來的代價很大。 第二、如果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那么和領導的想法不同,領導也是不會同意甚至是阻撓刁難的。所以,你還不能靠踏踏實實地做事來獲得生存所必要的報酬。 在經過多年的拉鋸戰之后,我的這位朋友最終選擇了創業這條路,跳出原來的圈子圈套,去開拓新的人生發展空間,雖然再一次地從頭做起早遇到各種坎坷,但幾年下來一看自己的收獲,收入還是相對豐厚的,即使算不上財富自由,卻也可以做到各種有備無患。而反觀原來的單元,卻在業內陸位不斷下滑,再加上不尊重市場規律而經營慘淡。 所以說,如果當年不具備直面創業人生的能力和勇氣,而是選擇在原來的領域繼續混著,那么溫水煮青蛙效應很有可能導致我的這位朋友遇到自己的中年人生危機。而創業的人生,雖然起步艱難,卻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掌握更大的主動權。 其實,我的朋友所面臨的進退兩難的境地與后來的柳暗花明,是許許多多職場人士的縮影,如果我們無法確保僅僅憑借努力和忠誠就能獲得職場生存權利的話,那么,我們就需要在思考問題的層面增加一個維度——創業思維。根據經驗來看,大部分后來創業成功的職場人士,都在原來的職業生涯中經歷過從螺絲釘到發動機的過程,并且可以獨當一面。這時候再創業的成功概率相對較高。而如果專精于某一方面的技術性職場人士,最好的轉型創業方向,也是需要和技術相關的,否則會在后續的創業生涯中遭受到更多的不確定性。 在人工智能越來越普及的今天,經營和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顛覆,不破不立,如果在變革的時代我們抱守殘缺,那么極有可能會被時代沖刷的體無完膚。因此,對于在職場中博弈的我們而言,要時時刻刻居安思危,在本職工作做好的前提下,最好多多培養自己的創業創新技能,沒準那一天,我們的這種能力,就會為我們的職業人生打開一個全新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