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小說里,很少寫英雄有好結局。 他筆下慣多苦人如祥林嫂,如閏土;鄉民如阿Q,如九斤老太;彷徨人如魏連殳;偽君子如高老夫子,各有各的苦。 《故事新編》里,女媧、后羿、老子、莊子們雖也是圣人大賢,也各有各的煩惱。英雄如《鑄劍》里的黑衣人,復仇成功,卻也是同歸于盡;墨子非攻,最后也沒得到自家人的理解。 魯迅先生筆下,算是大英雄,而有喜劇結尾,似乎只有一篇: 《理水》。 講的是大禹治水。 《理水》的世界里,天下正遭大水災。百姓混沌,學者萎靡。 都知道要對付災害,但上面也不干啥實事,就知道虛浮折騰。 當時學者還嗔怪鄉下人沒文化,鄉下人麻木又平靜地回答: “先生,您是學者,總該知道現在已是午后,別人也要肚子餓的。可恨的是愚人的肚子卻和聰明人的一樣:也要餓。真是對不起得很,我要撈青苔去了。” 這是百姓最實在的心聲: 不管愚人還是聰明人,終歸要肚子餓的。 考察的專員來了,學者專家們還在粉飾太平。對考察員說,百姓有的是榆葉和海苔,還抱怨百姓: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吃些榆樹葉子和海苔就得了。 還認定,反正老百姓有這個吃就行了: “我們也嘗過了,味道倒并不壞,特別得很……榆葉里面是含有維他命W的;海苔里有碘質,可醫瘰疬病,兩樣都極合于衛生。” 還有紳士出來,責怪百姓,說大洪水都是百姓弄出來的: “水還沒來的時候,他們懶著不肯填,洪水來了的時候,他們又懶著不肯戽……” 反正,有事都怪百姓就是了。 專員玩了一圈,見了個百姓代表,也沒反映啥。 回京之后,考察員們大排筵宴,接風洗塵,列鼎吃肉。 專員們還交流了沿途受了水災的風景:蘆花似雪,泥水如金,黃鱔膏腴,青苔滑溜…… 然后考察食盒上的題字,認為“國泰民安”的是為第一;接著就開始分享災民那里拿來的食物了:松皮餅清香,要歸隱了享清福;柏葉糕粗苦,可見不宜和百姓同甘共苦……還打算搞災民食品展覽會。 終于,大禹出現了:沒穿襪子,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 一望即知:這是個做實事的人。 他聽了專家們不把百姓當人的胡言亂語,包括一位官員說: “他們以為華夏的人口太多了,減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況且那些不過是愚民,那喜怒哀樂,也決沒有智者所玩想的那么精微的。” 大禹心里罵了一句放屁后,說了很實在的話: “我經過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確是錯誤了。以后應該用'導’!不知道諸位的意見怎么樣?” 當然立刻有官員反對:“這是蚩尤的法子!” 是啊,這違背了一貫的路線了。 有個白發老官還跟大禹強調: “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評的好法子,別的現代方法,都有問題,不能用。 當然,還有人強調大禹父親以前犯的過錯之類——翻舊賬唄。 大禹微微一笑: “我知道的。有人說我的爸爸變了黃熊,也有人說他變了三足鱉,也有人說我在求名,圖利。說就是了。 我要說的是我查了山澤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見,已經看透實情,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非'導’不可!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所謂的同事,是一群黑瘦的乞丐似的人: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的一樣。 他們沒有專家大員學者那么能忽悠,他們只是在實地做事,做得一身黑瘦、兩腳老繭,卻知道最實在的法子是怎樣的。 后來大禹治水成功,去見了舜。 下面這段對話,魯迅先生是從《史記·夏本紀》里直接拿來的。 即,這段話的精神,至今也數千年了,并非魯迅先生憑空來的。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難禹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與益予眾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馀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爾止。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舜:你也講幾句好話我聽呀。 禹:哼,我有什么說呢?我就是想,每天孳孳! 皋陶:什么叫作孳孳? 禹: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都浸在水里。我走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橇,走山路坐轎。到一座山,砍一通樹,和益倆給大家有飯吃,有肉吃。放田水入川,放川水入海,和稷倆給大家有難得的東西吃。東西不夠,就調有余,補不足。搬家。大家這才靜下來了,各地方成了個樣子。 最后,禹對舜總結: 要小心,安靜。 對天有良心,天才會仍舊給你好處! 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愛嘲弄各色人等,古來圣賢在《故事新編》里多少都落了窘境。 相比起來,大禹這個形象,是魯迅先生心里理想的英雄角色了,最后也的確大獲成功,大團圓結局。 說來無非是: 實地查考做實事,做出正確抉擇,不惜力排眾議;懶得說好聽的,每天只琢磨著受苦的百姓。 他對舜并不歌功頌德,只平靜地說:車船橇轎,到山砍樹,放水入川。吃飯吃肉,搬家安居。 沒有就著災民食物感嘆國泰民安,沒有搞什么受災食品展覽會,只是實實在在地,讓百姓安居樂業。 他給舜的建議也很直白: “要小心,安靜,有良心。” 這樣的人物,即便黑瘦的、乞丐似的、腳下起繭子,也是真正的英雄。 魯迅先生寫《理水》時,距離他逝世,已經只有十一個月了。 他已經看過了所有的黑暗,經歷過所有的戰斗,完成了人生絕大多數的嘲諷。許多對手說他悲觀,許多對手說他刻薄,許多對手說他越到后期越毒舌。 的確那時,時代也確實暗到了一個程度。 但到最后,大概,魯迅先生也還是相信: 這樣實實在在做實事、不整花里胡哨虛招子、把百姓切實生活放心里的、“小心、安靜、有良心”的人,才是華夏真正的脊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