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認知,不同的結局。有的人慧根深厚,聽聞正法后,深以為然,自覺用之行之;有的人用頭腦去聽正法,經過一番算計后,覺得似乎有理,逼迫自己相信,內心卻始終半信半疑;業力深重之人聽到正法后,往往會嗤之以鼻。 世間之萬事萬物,“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果,簡而言之,即“種什么因,得什么果”,此宇宙萬物生滅變化之普遍法則之一。 “青山本不老,為雪覆頭;綠水本無痕,因風起皺。”外因對景物之影響,太抵如此,客觀之環境往往影響著主觀之判斷。為此,佛教提出了因果觀。 佛之因果觀源自于“緣起性空”之道理,旨在闡明宇宙萬物皆仗因托緣,才有果之生起,而此果又成其為因,待緣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造就世間萬象。其中,緣,指的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定律之核心,是言凡事皆有前因,亦必有后果。所謂“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只要事物處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之中,就一定會有因果之存在。 “見路不走,實事求是,即見因果”。因果論給世人開啟了一個思維的大門。任何人,任何事,皆須依據自己之認知和實際水平,給自己一個清晰明確之定位,倘若選擇一條連自己也無法駕馭之路,結局其實早已注定,因果不虛。 沒有因果之世界,萬事萬物,隨機隨性,雜亂無章,茫無頭緒。于是,有人提出因果關系。正是因為有了因果律,也就豐富了世間之道德觀。道德,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圣人立法,勸人為善。只要我們堅守一定之道德,那所得之因果就一定不會太次。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正是契合因果之理。 “起心動念皆是因”,人之幸??鞓放c否,亦蘊含著因果律?!澳钅畈煌赜谢仨憽?。世本無痛,人本無苦,一切之生老病死和疾痛煩惱,多是一種假象,多為世人心心念念之結果而已。一念無我,一念無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可超凡入圣,了脫生死。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語自馮夢龍《醒世恒言》。知因果,明得失,去無明,不僅是一種人生之約束,更是一種生命之境界。 善惡終有報。從玄學而言,今天的一個惡,未來或許不是等量還報,而是加倍的償還。歷史已然證明,未來還將證明。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