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收集中心 帶狀皰疹親診兩例 01 48歲的湯大哥,是我的老熟人了,他是在20年8月進行的初診。當時他是以肩臂皰疹疼痛半個多月為主訴來就醫。 據湯大哥所訴,他半個月前左肩部出現針刺感疼痛,并放射至左臂,起初沒想太多,覺得可能是自己太累了,于是自己去藥店買了“風濕止痛膏”自貼。 2天后,疼痛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左肩臂還出現數處鮮紅色斑片,其上有成群水皰,疼痛劇烈,無休無止。心煩急躁,口苦咽干,納食不香,夜間痛甚,難以入眠,大便干結,小便黃赤短少。 查體:左肩臂及腋下鮮紅色斑片,其上有密集成群的米粒至綠豆大小的水皰,皰壁豐滿緊張。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帶狀皰疹診治全過程 01 綜上所述,西醫診斷為帶狀皰疹,中醫診斷為蛇串瘡,證型為肝膽郁熱證。因此以清肝膽、利濕熱為治則。并擬方為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如下:龍膽草12克、生地20克、柴胡1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黃芩15克、梔子15克、黃柏12克、大黃10克、虎杖20克、板藍根20克、紫草12克、延胡索15克、澤瀉15克、車前子15克、菊花12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日一劑,一劑分三次服用。 02 湯大哥的病情明顯改善,大便已通,水皰多已干燥結痂,但仍有疼痛。 處方如下:龍膽草12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黃芩15克、梔子10克、黃柏12克、虎杖20克、板藍根20克、紫草12克、延胡索20克、澤瀉15克、地龍10克、車前子15克、菊花12克、丹參10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甘草10克。7劑,水煎服,日一劑,一劑分三次服用。 03 續服7劑,皮損全部消退,已不疼痛。臨床治愈。另配中藥藥丸一個療程(3個月),以治其本。 和湯大哥不同,胡大姐是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據胡大姐口述,她一個月前出現右側腰腿部灼熱刺痛,后疼痛部位又出現串狀皰疹,方診斷為:“帶狀皰疹”。經治療后,皰疹消退,但其疼痛程度絲毫未減,慕名求診于我處。 癥見患處遺留皰疹瘢痕,色發紅,述每間隔十余分鐘就刺痛一次,晚上疼痛明顯,自發病以來難以入睡。查舌質紅少苔,脈細弦。
04 綜上所述,西醫診斷為帶狀皰疹,中醫診斷為蛇串瘡,證型為肝郁氣滯,陰虛血瘀。因此以疏肝理氣,養陰化瘀為治則。并擬方為一貫煎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第一方吃完后,胡大姐的睡眠有好轉,疼痛也已顯著減輕,原方稍微調整加味。并給患者定制一副中藥藥丸同時服用。 不久之后,胡大姐來電反饋說:目前疼痛程度和間隔時間都得到明顯改善,睡眠較佳,白天偶有疼痛。 按胡大姐當前現狀在原方上稍微調整加味,并和中藥藥丸同時服用。 后回訪患者疾病痊愈。 關于帶狀皰疹的辨證論治 01 按:蛇串瘡相當于西醫的帶狀皰疹。蛇串瘡是一種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皰,呈帶狀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因皮損狀如蛇行,故名蛇串瘡;因每多纏腰而發,故又稱纏腰火丹;本病又稱之為火帶瘡、蛇丹、蜘蛛瘡等。清·《外科大成·纏腰火丹》稱此癥“俗名蛇串瘡,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以成簇水皰,沿一側周圍神經作帶狀分布,伴刺痛為臨床特征。多見于成年人,好發于春秋季節。 本病多為情志內傷,肝郁氣滯,久而化火,肝經火毒,外溢肌膚而發;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邪內生,蘊而化熱,濕熱內蘊,外溢肌膚而生;或感染毒邪,濕熱火毒蘊結于肌膚而成。年老體虛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盛,氣血凝滯,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 02 病案一為肝膽濕熱,濕熱毒邪循經外溢,泛濫肌膚而發。濕熱之邪阻塞經絡,導致氣血瘀滯,故而疼痛劇烈。綜觀其內外征象,病位在肝膽,病性屬熱,舌脈表現為一派實熱象。 故以清肝膽濕熱之龍膽瀉肝湯加減,使用大量苦寒瀉熱之品,清肝膽之濕熱,兼清下焦濕熱,使濕熱從二便而去。加通經活絡之延胡索、地龍等,并加強鎮靜安神之功效,最后邪去正安,疾病痊愈。 本案例患者治療思路:方中重用生地滋陰養血、補益肝腎,內寓滋水涵木之意。當歸、白芍、枸杞養血滋陰柔肝;沙參、麥冬滋養肺胃,養陰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桃仁、紅花、丹參、赤芍涼血活血化瘀;連翹、鬼箭羽清熱;解毒消腫;川楝子、延胡索緩急止痛;全蝎、路路通、蜂房解毒通絡;石斛、夏枯草、川楝子疏肝泄熱,理氣止痛,復其條達之性。該藥性雖苦寒,但與大量甘寒滋陰養血藥相配伍,則無苦燥傷陰之弊。 諸藥合用,使肝體得養,肝氣得舒,則諸癥可解。 END |
|
來自: look912fenny > 《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