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學習之八十四(柳宗元) 日出煙消欸乃聲 文/張項學 人生都有不順的時候,一些人在逆境中頹廢消沉,而另一些人卻在逆境中保持豁達開朗的態度,坦然面對現實。人們羨慕蘇軾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人們贊嘆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其實,柳宗元的《漁翁》一詩,也體現了他從被貶的郁悶中翻悟,寄情于明山秀水的超脫。 漁翁 唐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這首七古作于公元814年。柳宗元是公元815年元月受詔返回,也就是說,這首詩作于他返回長安的前一年,已經在永州呆了九年。他開始寄居于龍興寺,后移居冉溪,并將冉溪改名為愚溪。這里是瀟湘兩江匯合處,景色優美。柳宗元游遍了這一帶的山水,先后寫了被譽為“千古絕唱”的《永州八記》,被人稱贊的《江雪》也誕生在這里。 詩以夜景起,西巖,就是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在這里生活了十年,對這里傾注了感情,他在《茅檐下始栽竹》一詩中曾寫道“欣然愜吾志,荷鍤西巖垂。楚壤多怪石,墾鑿力已疲”。 住在西巖下的漁翁,迎來了湘江上的拂曉,他忙著從江里取水,砍來湘竹,生火做飯。詩的前兩句展現了一位勤勞樸實的漁夫形象。這位漁夫一定有他生活中的原型,柳宗元在此期間還寫了一首《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也寫的是漁翁。除了現實中的原型,當然還有柳宗元心里的寄托。 同是在湘江之畔,柳宗元不可能不想到一千多年前被放逐到瀟湘之間的屈原,不可能不想到屈原與漁父在江畔的對話。同樣被貶逐,同樣是文人,屈原那“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高潔形象,那“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超脫行為,怎會不引起他的共鳴?怎會不激發他的詩興?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這一句是深受人們喜愛并被廣泛傳頌的名句。汲水燃竹用餐之后,煙消江麗該看到漁夫出場了。柳宗元深諳文章似水不宜平之道,他在這里又賣了一個關子。空蒙的江面上沒看到讀者期望的那一葉扁舟,紅日高照依舊不見人。正當人們大惑不解的時候,一聲《欸乃曲》劃破寂靜的江面,碧綠的江,蔥翠的山豁然而來,這一聲船曲給讀者帶來了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欸乃”,既可以理解為船槳劃水的聲音,也可以理解為船歌。在柳宗元之前的唐代詩人元結做有《欸乃曲》,并在序中寫道,“大歷初,結為道州刺史,以軍事詣都。使還州,逢春水,舟行不進,作《欸乃曲》,令舟子唱之,以取適于道路”。 元結的《欸乃曲》其四,寫的就是柳宗元所在的零陵湘江邊的漁翁,很難說柳宗元不受他的影響。 欸乃曲·其四 唐 元結 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 溪口石顛堪自逸,誰能相伴作漁翁。 漁船隨著欸乃聲前行,等回首再看時,江水滾滾東流,與白云相接,彷佛江水自天而下,頗有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韻味。此時天上的白云飄來飄去,舒卷自如。“巖上無心云相逐”,字面看,和前面的景色渾然一體,實際上已經從眼前景跳出,這里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云無心以出岫”。以此結尾,一方面見柳宗元跳出貶謫的愁緒,融化在水云天的愜意,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貶謫之中的他對理想的追求,對自由的向往。 欸乃曲·讀柳宗元《漁翁》 張項學 京邑愚溪一嘆間,碧波清影入秋船。 直鉤不再懸銀線,滄浪何來醉醒言。 悠雲作于拾貝齋 2022/1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