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處方治好6年口腔潰瘍 中醫執業醫師 宋永正 藥房小貝說,宋醫生,我姐有口腔潰瘍,能治不。我說能治。小貝就笑,說有很多年了呢。我知道她的潛臺詞:看了很多醫生,都治不好。我很認真地回答她,我治好她。 11月4日,小貝的姐姐果真來了。是很嚴重的口腔潰瘍,6年了。問診的情況是,腳冷,腰酸軟,夜起一次。反胃燒心,晚上口很干。 才27歲,需要夜起一次,且腰酸軟,得治腎,腎在下焦。但又反胃燒心,胃明顯有病,胃在中焦。在我的治療經驗里,下寒上熱與中寒上熱,都可致口腔潰瘍。從下焦治?還是從中焦治?猶豫片刻,我開了甘草瀉心湯如下: 炙甘草20克,人參9克,大棗7枚,法半夏9克,干姜9克,黃芩9克,黃連3克。10付。 還是從中焦來治。當時的想法是,反胃燒心也是患者當下很煩惱的事,不管口腔潰瘍能不能好,反胃燒心也須治好。這10付藥吃完,口腔潰瘍并沒好,我讓她原方再抓7付。 12月4日,患者又反饋,說吃前面的10付中藥,只有兩天沒有潰瘍,續吃7付后,還是沒有好,口里每天有三處潰瘍,還問是不是沒辦法斷根。我說過來再診,再開方。 第二次面診是12月7日。問診獲知,患者嘔心反酸被完全治好了,而口腔潰瘍卻完全未好。另患者反映,晚上口干厲害,甚至覺得喉嚨干得痛,很容易上火。難以入睡,夢很多。例假經血量偏少。很怕冷,夏天很少出汗。問診結束時,患者突然想起一件事,說她這6年來,僅在孕期及產后4個月沒有出現口腔潰瘍。 這些信息表明患者陰虛血虛。因陰虛血虛,故經血少、晚上口干、夏天少汗。因陰虛血虛,故心神不安難以入睡夢多。而陰虛則熱血虛亦熱,熱極為火又火性上炎,是可口舌生瘡的。患者在孕期吃得好休息得好,陰不虛血不虛,則未發口腔潰瘍。此也間接證明了患者的病因即陰虛血虛。 病根根找到了。我第二次處方如下:玄參20克,麥冬20克,生地40克,法半夏9克,玉竹15克,黨參15克,紅棗5枚,雞血藤15克,生甘草15克,生姜2片,黃芩10克。7付。此方11味藥物,有8味藥物滋陰生血,僅用一味黃芩苦寒清熱除熱,另用一味半夏佐黃芩降逆。 7天之后,患者反饋,口腔潰瘍已全好。囑其第二方再服5付鞏固。 至此,患者6年的口腔潰瘍,我用2次處方共24付藥給她治好。 行文至此,關于口腔潰瘍的治療其實才開了個頭。以下的文字,是我治療此病的心得與體會,特與中醫愛好者一起交流探討。 口腔潰瘍是個小毛病,其實不好治。諸多患者找過諸多醫生,通常認為是個治不好的慢性病。很多中醫也為此頭疼。患者找我求治時說得最多的是這么幾句:一是這個病容易反復發作。二是吃苦寒降火藥太多,把胃給弄傷了。三是這個病啊,不吃苦寒藥降不了火,吃苦寒藥胃又受不了,好不了了。 這幾句話,反映出眾多醫生的治療方法:認為既是潰瘍,就是有火。既然有火,就苦寒降火。可口腔潰瘍真的就是這個治法嗎?我只能說,如果是這樣治,有75%的治療是治錯了,不僅未把口里的病治好,反像病人所說的,把病人的胃給弄傷了。 臨床實踐中,我總結口腔潰瘍至少有三種病因。一是實火,二是虛火,三是寒熱錯雜。 先說實火。《和劑局方》曰:三黃丸,治三焦積熱。上焦有熱,則攻沖眼目而赤腫,頭項脹痛,口舌生瘡。此口舌生瘡,就包含有口腔潰瘍。此處的熱,即實火。三黃丸即瀉心湯,由大黃、黃芩、黃連三味苦寒藥組成。 《用方經驗》談瀉心湯,說心下郁熱上沖而至眼之血膜攀睛,或胃火上逆,口臭、舌衄、牙疳、齒痔者,加石膏、羌活則益妙。由此看出。實火的口腔潰瘍,會有脈洪數、眼睛充血、大便秘結、口臭、衄血、口渴心煩等等狀況。實火的治療,用苦寒藥降火,不會傷到脾胃。但實火的口腔潰瘍臨床中所見甚少,因病來得快,去得也快。向醫生求治的大多是慢性口腔潰瘍。 慢性口腔潰瘍中有一類是虛火,因陰虛血虛造成。陰虛則熱,血虛亦熱。熱甚為火,火性上炎,則口腔潰瘍。此類情況的癥狀及治法本文案例已講得較為詳細,不另述。 慢性口腔潰瘍還有一類是寒熱錯雜。此又分兩種,一是中寒上熱,一是下寒上熱。 中寒上熱致口腔潰瘍的記載在各醫書中偶有見到。《外臺》有文字說:“又用于產后口糜瀉,有奇效。此等芩連,反有健胃之效。”這里講的“口糜”,即口腔潰瘍,說有奇效,是指甘草瀉心湯治此病有奇效。 《橘窗書影》記載了一個案例:一婦人年二十五六,產后數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飲食不進,口糜爛,兩眼赤腫,脈虛數,與甘草瀉心湯。服數十日,下利不止,諸癥痊愈。 又《張氏醫通》講,所謂口糜瀉,余每用甘草瀉心湯,屢奏奇效。世醫用他方,多誤治。 這些文字講的治心下痞硬與口腔潰瘍有奇效的“甘草瀉心湯”,源自醫圣張仲景的書。在《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篇章中,有這樣的條文:“……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甘草瀉心湯主之。”在《傷寒論》中的條文是“心下痞硬,干嘔,心煩不得安……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這兩段話我從氣機的角度來理解,即脾虛失運,濕滯中焦,脾氣不升。脾氣不升則胃氣不降,胃火與水飲并結于心下,故心下痞硬。胃氣不降則逆行于上,火邪上蝕于喉為惑(慢性咽喉炎),上蝕于唇舌為口糜(口腔潰瘍)。這個心下痞硬、惑、口糜的根本原因是中焦脾虛胃熱而產生的寒熱錯雜,治療時要溫熱的藥物與寒涼的藥物一起使用。即寒熱錯雜,要寒藥與熱藥一起使用。 再看甘草瀉心湯的用藥,有半夏、甘草、黃芩、黃連、干姜、人參、大棗。這里的黃芩黃連為苦寒之藥,干姜半夏人參大棗則是溫熱之藥,其中黃芩黃連降心胃之火,半夏降逆化飲,干姜甘草人參大棗則溫中健脾行氣。 醫圣仲景目光如炬,看到喉蝕與口糜,是中焦虛寒致客氣(火邪)上逆,是個寒熱錯雜的病,所以寒熱并治。而現在的諸多中醫自己不思考,也不去鉆研仲景的學問,于是見寒治寒、見熱治熱,見口腔潰瘍就寒藥猛攻。這種治法短時間內口腔潰瘍會好,但只用寒藥,卻導致本就虛寒的中焦更加虛寒,于是停藥之后,邪火卷土重來,甚至更旺。這就是很多病人所說的病情反反復復,口里的病沒好,脾胃卻壞了。 還有一種寒熱錯雜是下焦虛寒,虛火在上。治療時也是寒藥與熱藥并用,最經典的方是醫圣張仲景的烏梅丸,溫熱的藥物有附子干姜桂枝蜀椒細辛,而苦寒的藥物有黃連與黃柏。此類病人通常腿腳很冷,卻又頭面很熱,口舌生瘡。我用烏梅丸給很多下寒上熱的女性治痛經,她們經前通常唇周長痘與口腔潰瘍,當痛經的毛病治好時,她們通常也告訴我,唇周的痘與口腔潰瘍也被我一并治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