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后僅僅 138 億年,而我們卻可以從各個方向看到 461 億光年之外的地方。 (圖片來源:NASA/CXC/M. Weiss) 宇宙膨脹的視覺歷史包括被稱為大爆炸的熱致密狀態以及隨后暗物質結構的生長與形成。天文學家包括對輕元素和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只留下大爆炸作為對我們對所見一切的有效解釋。隨著宇宙膨脹和冷卻,從而使離子、中性原子,最終形成分子、氣體云、恒星,最終形成星系。 關鍵要點 相對論的基本規則是宇宙有一個速度限制——光速,沒有什么可以打破它。 然而,當我們觀察最遠的物體時,雖然它們的光傳播了不超過 138 億年,但它們看起來比138億年更遠。 實際上它們并沒有打破光速的;它們只會打破我們對現實應該如何表現的過時的、直覺的觀念。 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一條關于宇宙的規則,那就是一個任何事物都無法超越光速。如果你是一個大質量粒子,你不僅不能超過那個速度,而且你永遠也達不到它;你只能接近光速。如果你沒有質量,那你只能以一種速度在時空中移動:如果你在真空中,則為光速;如果你在介質中,則為較慢的速度。你在空間中的運動越快,你在時間中的運動就越慢,反之亦然。沒有辦法回避這些事實,因為它們是相對論所基于的基本原理。 然而,宇宙中的某些天體似乎違背了我們的常識性邏輯。通過一系列精確的觀測,我們確信宇宙的年齡是 138 億年。但目前我們所見最遙遠的星系是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拍攝到的JADES-GS-z13-0星系,它距離我們有 330 億光年;我們看到的最遠的光對應于目前 461 億光年之外的一個點。 然而,上述的這些發現都沒有打破光速或相對論定律;它們只會打破我們對事物應該如何表現的直覺觀念。這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的關于宇宙膨脹和光速的知識。 (圖片來源:Networkologies 和普拉特研究所的 Christopher Vitale。) 宇宙中的質量體會導致本來是“直線”的線變成彎曲特定量的線。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將空間和時間視為連續的,但他認為所有形式的能量和質量都會導致時空彎曲。 任何物體都無法超越光速意味著什么? 當你觀察一個物體時,你可以跟蹤它的運動,還可以觀察它的位置是如何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 當你看到它時,你可以記錄它觀察到的位置和你觀察到它的時間。 然后,通過使用速度的定義:距離÷時間=速度 因此,無論是觀察有質量的物體還是無質量的物體,你得到的速度永遠都不會超過光速,否則就會違反相對論。 這在我們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正確的,但并非沒有例外。特別是這些都包含一個我們幾乎從未考慮過的假設。 關于這個假設:一個平坦、不彎曲、不變的空間,我們考慮三維宇宙時,我們通常會想到這種空間。我們大多數人也設想做一些事情,比如在我們看到的一切之上放置一個三維的“網格”,并嘗試用一組四個坐標來描述位置和時間,每個坐標對應 x、y、z 和時間維度.
圖片來源:Larry McNish/RASC Calgary 如果在膨脹的宇宙中有足夠的時間,遠處物體發出的光也終將會到達我們的眼睛的。然而,如果一個遙遠星系的后退速度達到并保持在光速之上,我們就永遠無法到達它,即使我們可以接收到來自它遙遠過去的光。 換句話說,我們大多數人都了解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概念,即“沒有什么比光運動得更快”的一部分,但沒有意識到僅靠狹義相對論無法準確描述真實的宇宙。相反,我們需要考慮到宇宙有一個動態的時空結構支撐它,只有物體在那個時空中的運動才符合狹義相對論的定律。 在我們的共同概念中沒有包含的是空間結構與這種理想化的平面三維網格的不同方式,其中每個連續的時刻都由一個普遍適用的時鐘來描述。相反,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宇宙遵循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決定了時空的演化方式。尤其是: 空間本身可以膨脹或收縮 空間本身可以正向或負向彎曲,而不僅僅是平坦的 相對論適用于在空間中移動的物體,而不適用于空間本身 換句話說,當我們說“沒有什么能比光移動得更快”時,我們的意思是“沒有什么能比光在空間中移動得更快”,但是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并沒有告訴我們空間本身將如何演化?;蛘?,我們只能斷言,相對于時空中同一位置或事件的另一個物體,沒有什么比光移動得更快。 埃德溫·哈勃 (Edwin Hubble) 最初繪制的星系距離與紅移關系圖(左),建立了膨脹的宇宙,與大約 70 年后更現代的對應物(右)進行了比較。與觀測和理論一致,宇宙正在膨脹。 所以,沒有什么比光在空間中移動得更快,但空間本身的變化方式又如何呢?從上文可知我們生活在一個膨脹的宇宙中,并且我們已經測量了空間結構本身膨脹的速率——哈勃常數。我們甚至精確地測量了該速率,并且可以確定,根據我們進行的所有測量和觀察,當前的膨脹速率恰好在 66 到 74 km/s/Mpc 之間:km/s每百萬秒差距。 但是空間在膨脹意味著什么呢? 一個遙遠且不受約束的物體距離我們每百萬秒差距(約 326 萬光年),我們就會看到它從我們身邊退去,就好像它正在以相當于 66-74 公里/秒的速度遠離我們。如果某物距離我們 20 Mpc,我們希望看到它以相當于 1320-1480 公里/秒的速度遠離我們;如果距離為 5000 Mpc,我們預計它會以約 330,000-370,000 公里/秒的速度移動。 但這令人困惑,原因有二。第一,它實際上并不是以那個速度在空間中移動,而是物體之間的空間擴大的效果。第二,光速是 299,792 公里/秒,那么那個距離我們約 5000 Mpc 的假設物體是否真的以超過光速的速度遠離我們?
膨脹宇宙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其中相對距離隨著空間(面團)的膨脹而增加。任何兩個葡萄干彼此之間的距離越遠,到接收到光時觀察到的紅移就越大。膨脹宇宙預測的紅移-距離關系在觀測中得到證實,并且與自 1920 年代以來一直已知的情況一致。 科學家們喜歡用“葡萄干面包”模型來思考膨脹的宇宙。想象一下,你有一團面團,里面全是葡萄干。現在想象面團發酵,向各個方向膨脹,現在,如果你把手指放在一顆葡萄干上,你會看見: 隨著它們之間的面團膨脹,離你最近的葡萄干似乎會慢慢遠離你。 距離較遠的葡萄干似乎移動得更快,因為它們和你之間的面團比距離較近的葡萄干多。 距離更遠的葡萄干似乎會越來越快地離開。 現在,在我們這里的類比中,葡萄干就像星系或束縛的星系團/星系團,面團就像膨脹的宇宙。但在這種情況下,代表空間結構的面團無法被看到或直接檢測到,實際上并沒有隨著宇宙膨脹而變得不那么致密,只是為葡萄干或星系提供了一個棲息的“環境”。 (圖片來源:E. Siegel/Beyond the Galaxy) 由于體積的增加,隨著宇宙的膨脹,物質和輻射的密度會降低,而暗能量是空間本身固有的一種能量形式。隨著在膨脹的宇宙中產生新的空間,暗能量密度保持不變。 膨脹率取決于給定空間體積中“物質”的總量,因此隨著宇宙膨脹,它會稀釋并且膨脹率下降。因為物質和輻射是由固定數量的粒子組成的,隨著宇宙的膨脹和體積的增加,物質和輻射的密度都會下降。輻射密度的下降速度比物質密度快一點,因為輻射的能量是由它的波長決定的,隨著宇宙的膨脹,波長也會伸展,導致它失去能量。 另一方面,“面團”本身在空間的每個區域都包含有限的、正的、非零的能量,并且隨著宇宙的膨脹,能量密度保持不變。當物質和輻射密度下降時,“面團”(或空間)本身的能量保持不變,這就是我們觀察到的暗能量。在包含所有這三種物質的真實宇宙中,我們可以自信地得出結論,宇宙的能量收支在前幾千年由輻射主導,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十億年內由物質主導,然后由暗能量主導。據我們所知,暗能量將永遠主宰宇宙。 宇宙的預期命運(前三個插圖)都對應于一個物質和能量共同對抗初始膨脹率的宇宙。在我們觀察到的宇宙中,宇宙加速是由某種暗能量引起的,這是迄今為止無法解釋的。所有這些宇宙都由弗里德曼方程支配,該方程將宇宙的膨脹與其中存在的各種物質和能量聯系起來。 到了最燒腦的部分了。每次我們看一個遙遠的星系時,我們都會看到它現在發出的光:在它到達時。這意味著發出的光會產生一系列綜合效應: 從它發射的地方到它到達的地方的重力勢能之間的差異 發射物體通過其空間的運動與吸收物體通過其局部空間的運動的差異 宇宙膨脹的累積效應,會拉長光的波長
(圖片來源:Rob Knop。) 這個簡化的動畫展示了在不斷膨脹的宇宙中,光是如何紅移的,以及未綁定物體之間的距離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請注意,物體開始時比光在它們之間傳播所需的時間更近,光由于空間膨脹而發生紅移,并且兩個星系結束時比光子交換的光傳播路徑更遠它們之間。 來自遠處物體的光確實發生了紅移,但這并不是因為任何事物的后退速度都比光速快,也不是因為任何事物的膨脹速度都比光速快??臻g只是膨脹;是我們習慣用“速度”來定義,因為那是我們所熟悉的。 (圖片來源:Ned Wright/Betoule 等人(2014 年)) 無論今天的膨脹率是多少,結合你們宇宙中存在的任何形式的物質和能量,都將決定紅移和距離如何與我們宇宙中的河外物體相關。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宇宙在不斷膨脹? 我們面臨的一個困難是我們無法實際測量遠處物體的速度。我們可以通過各種代理來測量它的距離,比如它有多亮/多暗,或者它在天空中的顯示有多大/多小,假設我們知道或可以計算出它本質上有多亮或多大。我們還可以測量它的紅移,或者如果我們處于精確的位置并且在發射光的相同精確條件下,光是如何“移動”的。由于我們熟悉波因多普勒效應(例如聲波)如何移動,所以這種移動通常被轉化為衰退速度。 但是,我們并沒有測量實際速度;我們正在測量運動的累積影響加上宇宙膨脹的影響。當我們說“宇宙正在加速”時,我們的實際意思是如果你在宇宙膨脹時觀察同一個物體是,它不僅會繼續與你越來越遠,而且你從這個物體接收到的光將繼續顯示出不斷增加的紅移,這使得它看起來好像在加速遠離你。 但實際上,紅移是由于空間的膨脹,而不是因為星系越來越快地遠離你。如果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測量膨脹率,它仍在下降,并最終將漸近到一個有限的、正的和非零的值;這就是生活在暗能量主導的宇宙中的意義。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的 Andrew Z. Colvin 和 Frederic Michel) 我們可見宇宙的大?。S色),以及我們光信號可以達到的距離(洋紅色)??梢娪钪娴臉O限是 461 億光年,因為這是發射光的物體在遠離我們 138 億年之后的距離的極限。然而,在大約 180 億光年之外,即使我們以光速行進,我們也永遠無法進入星系。 那么,是什么決定了膨脹宇宙中的“距離”呢? 當我們談論到膨脹宇宙中某個物體的距離時,我們總是以:當來自這些遙遠物體的光到達地球。我們知道,我們看到的是這些物體在遙遠過去的樣子,而不是它們今天的樣子。 但是當我們談論“這個物體有多遠”時,我們并不是在問它發出我們現在看到的光時離我們有多遠,我們也不是在問光已經存在了多長時間在途中。相反,我們要問的是,如果我們能以某種方式“凍結”宇宙現在的膨脹,那么這個物體此刻離我們有多遠。觀測到最遠的星系 GN-z11 在 134 億年前發出了現在到達的光,距離我們約 320 億光年。如果我們能一直看到大爆炸那一刻,我們就會看到 461 億光年之外,如果我們想知道最遠的物體,其光還沒有到達我們,但總有一天會我們能見度能突破610億光年 但是,僅僅因為您可以看到它,并不意味著您可以到達它。目前,距離我們 180 億光年以外的任何物體仍會發光,并且這種光會穿過宇宙,但空間結構只會無情地膨脹到無法到達我們這里。隨著每一秒的過去,每個未相互束縛的天體都會移動得越來越遠,并且以前可訪問的天體會變得永遠無法訪問。在膨脹的宇宙中,沒有什么比光移動得更快,這既是福也是禍。除非我們弄清楚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否則除了最近的星系之外,所有星系都可能永遠無法觸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