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山西,本應(yīng)該逛完三晉大地。但是,天太熱,也就沒了心情。晉北的北岳恒山懸空寺,五臺山,應(yīng)縣木塔,大同的嚴華寺等好多去處也只能下次再說吧。 清晨,沒有想好具體去哪里玩,無意間發(fā)現(xiàn)去榆次老城的公交車,就此來到了榆次老城。對榆次沒有太多的了解。誤以為都是近些年的復(fù)制品。所以,就沒有認真逛。真是失誤了。 2012年6月19日 榆次老城 ![]() 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太原的南大門。城內(nèi)主要建筑有:縣衙、城隍廟、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等。榆次老城出入不用買門票,只是進入城隍廟、縣衙等才要買票。 ![]() 修復(fù)后的榆次老城,是個很好的影視外景地。國內(nèi)各大劇組在老城內(nèi),先后成功的拍攝了《鐵梨花》《喬家大院》、《走西口》、《晉商》、《狼毒花》等多部影視片。 ![]() ![]() ![]() 城隍廟 榆次城隍廟在市區(qū)東大街中段北側(cè),始建于元代。擴建至今。據(jù)記載,榆次城隍廟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后經(jīng)明、清幾朝及民國期間多次重、擴建。榆次城隍廟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國后榆次城隍廟曾作為展覽館、圖書館等使用。國家和地方都先后撥專款對城隍廟進行整修。2001年榆次區(qū)在修復(fù)榆次老城歷史街區(qū)時,再次對城隍廟進行了維修。 ![]() 榆次縣衙 榆次縣衙位于榆次老城內(nèi)的東大街路北。東鄰“榆次城隍廟”、西接 “榆次文廟”、“鳳鳴書院”。是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古代縣級衙署之一。 ![]() 榆次縣衙始建于宋朝,以后各朝代均有修繕。縣衙為明、清時期高規(guī)格的地方衙署。曾被稱為“三晉第一署”。 ![]() 榆次文廟 文廟始建于大宋成平二年,以后歷代均有修繕,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遺作。原來的文廟僅剩欞星門,泮池,狀元橋以及大成門。建筑破舊不堪。2004年進行了重修,并且重建了大成殿。 ![]() 文廟的大門是“欞星門”。欞星門立在磚砌的臺基上,是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門額上題“欞星門”三字。欞星門后有泮池,泮池上跨著一座石橋稱為狀元橋,過了狀元橋就是大成門。 鳳鳴書院 鳳鳴書院,位于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是清代榆次縣學(xué),是古代山西榆次的最高學(xué)府。 ![]() 榆次古城街景 ![]() ![]() ![]() ![]() ![]() ![]() ![]() ![]() ![]() 常家大院 常家大院位于榆次西南東陽鎮(zhèn)車輞村,距榆次17.5公里。從清康熙年間到光緒末年,經(jīng)過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車輞整整建起了南北、東西兩條大街。 ![]() 街兩側(cè)深宅大院,建有樓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間,使原先四個自然村連成了一片。有諺曰“喬家一個院,常家二條街”。 ![]() 6月20日 今天,我們來參觀晉祠。晉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翁山下,晉水發(fā)源處。“不游晉祠,枉到太原”,猶如到北京未游覽故宮紫禁城。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 ![]() ![]() 以前來晉祠參觀過。晉祠內(nèi)有著名的周柏、唐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側(cè),唐槐在關(guān)帝廟內(nèi)。古樹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郁郁蒼蒼,與常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42侍女像、圣母像等。被譽為晉祠“三絕”、“三寶“、“三名匾”。 ![]() ![]() 因在太原買不到近期回東北的臥鋪票,只好買20日晚去北京的臥鋪,一宿到北京再說。 ![]() (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