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黨后期的主要領導人,蔣介石對近代中國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不顧全國抗日形勢執意發動內戰,蔣介石并不是中國革命的巨大功臣,縱容黨內嚴重貪腐行為,依附美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歷史證明蔣介石不能帶領中國人民走向獨立和富強。 但客觀來說,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正面戰場是有積極作用的,這其中,蔣介石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也不是不可替代,蔣介石曾親口承認當時有兩個人可以取代他。 能夠領導黨和政府,蔣介石口中的兩個人究竟都是何人?而隨著革命發展,蔣介石又為何對其中一人痛下殺手? 1、能替代蔣介石的兩個人 對于近代中華大地的人民來說,蔣介石的存在是獨特而超然的。黃埔軍校校長、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頭銜很多,在當時,每一個拿出來都赫赫有名。 蔣介石的能力相比普通人來說是突出的,但能人和偉人也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蔣介石口中第一個能夠取代他的人就是偉人毛澤東。 作為中國近代又一大黨派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新中國的締造者,抗日后期毛主席和蔣介石可以說是齊頭并進、平分秋色,至少在蔣介石眼中是這樣的。 同為近代中國革命黨派領導人,毛主席和蔣委員長的差別其實是巨大的。毛主席領導的是代表工農階級的中國共產黨,建立人民軍隊,為中華民族獨立進行偉大革命,面對重重阻礙,毛主席深入理解馬列主義,將其運用到中國實際當中,是一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最初是由孫中山建立的,基于三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建立資本主義社會,這樣的初心是好的,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偉大嘗試。 但從百日維新到戊戌變法,歷史證明了資本主義不適用于中國社會。也正因如此,國民黨在之后變了味道,改了方向。蔣介石掌權之后,不斷實行集權行為,將國民黨打造成他個人的黨。 軍事上,蔣介石分不清黨和軍隊孰輕孰重,貿然將軍隊放在了第一位,導致軍隊權力太大,經濟上,他雖然掌握著大量資源,卻沒有做任何利國利民的事情,卻滋生了嚴重的貪腐行為。 但國民黨由于找到了一個強大的靠山,美國的多次援助讓國民黨的實力不減反增,這也讓蔣介石認為自己和毛主席一樣,都是一代偉人。也就提出了毛主席能夠替代他的說法。 蔣介石如何狂妄自大,暫且不論,毛主席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能力上不光是能夠替代他,實際上新中國的成立也證明了,毛主席可以做的更好。 蔣介石口中第二個能夠替代他的人,就有些令人嘆惋了。和蔣介石同為孫中山追隨者,辛亥革命的參與者,也是國民黨內部優秀將領,還是近代中國優秀革命人士,這個人就是鄧演達。 如果說蔣介石對毛主席的態度是作為對手的敵視,那么對于鄧演達,蔣介石的態度就復雜得多。二人青年時期經歷尤為相似,都是受到近代革命思潮影響,多次出國深造,回國之后大展宏圖。 二人又是同屬一個黨派,工作中諸多交集,鄧演達的能力也十分出眾,而且作為優秀的左派人士,他主張聯合工人和農民,與我黨的思想不謀而合。 蔣介石對鄧演達從一開始的合作,到后來的重視,再到后來的拉攏,態度一直都是以親和為主,因此蔣介石也親口承認,鄧演達是可以替代自己的。但一山難容二虎,鄧演達的執著和堅定,證明了他是一位優秀的革命志士,但也因此招致殺身之禍。 2、老蔣得力干將,也是心腹大患 時勢造英雄,鄧演達出生在廣東惠陽,16歲,他便參加了學生軍的北伐活動,此后,他一邊在軍校學習,同時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參加革命。 近代中國的大多數人都是因為身邊人的苦難而奮起反抗,鄧演達的轉折點是提拔他的領導鄧仲元遭到暗殺,悲痛之下,鄧演達更加堅定的參加孫中山帶領的北伐行動。 1924年,孫中山主持的國民黨一大召開,鄧演達是大力的擁護者之一。同年,黃埔軍校開辦,鄧演達任臨時主任,職位自然在蔣介石的校長之下,這是鄧演達和蔣介石的第一次接觸。 此時的鄧演達意氣風發,為了更好的建設黃埔軍校,他辭去了軍隊團長職務,專心為黃埔軍校工作。但不巧的是,蔣介石當時執著于打造自己的小集團,親自任命了諸多親信,而一心革命不搞關系的鄧演達遭到了排擠。 之后鄧演達離開黃埔軍校去往德國留學,這是他提升自己的一個過程,但從當時鄧演達與他人書信中可以看出,鄧演達從黃埔軍校出走的主要原因是蔣介石拉幫結伙,排擠其他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留學德國期間,鄧演達和朱德等人交好,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也讓他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人士。 隨著孫中山的去世,國內革命局勢混亂,人才匱乏,鄧演達被拉回黃埔軍校,也正是這個節點,蔣介石發動了中山艦事件,軟禁共產黨人,包圍蘇聯領事館,打擊工人革命力量,造成國共關系緊張,破壞國內抗戰。 蔣介石的行為受到了當時大部分革命人士的譴責,毛澤東、周恩來都對其進行抨擊,其中也包括鄧演達。我黨人士的抗議在蔣介石的考慮之中,但當時我黨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采取了妥協態度,一味求和,讓蔣介石越發猖狂。 但鄧演達的激烈反應讓蔣介石有些惱火,在老蔣心里,鄧演達應該和自己站到一起,而不是為了共產黨奔走,蔣介石的態度足以看出他從來都沒有革命思想,只知道舞弄權勢,打壓其他黨派。 此時蔣介石和鄧演達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但兩人由于工作內容不同,鄧演達的地位也沒有達到蔣介石的級別,因此,蔣介石仍然任用其進行多地的北伐和革命工作。 為了離開蔣介石的控制,鄧演達來到了湖北,在武漢的工作讓鄧演達找到了自己的革命方向,那就是聯合農民,武裝農民,實現革命力量的聚攏。不難看出,鄧演達與毛主席日后的主要路線是基本一致的。 因此鄧演達在湖北的工作是順利且有效的,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蔣介石悍然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行動,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全然不顧當時我國受到侵略的現實情況。此時的鄧演達徹底難以忍受蔣介石的行為。 3、得不到就毀掉 鄧演達是近代中國的革命志士之一,在湖北的革命工作讓他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但處于國民黨隊伍之中,鄧演達非但沒有因為行之有效的政策得到重用,反而受到了蔣介石的排擠和打壓。鄧演達都是怎樣堅定自己的革命理想的?蔣介石對此最終采取了怎樣的態度和措施呢? 面對排擠,同時也看到了蔣介石一心破壞抗日統一戰線的想法,鄧演達轉而尋求新的出路,在湖北的日子他看到了中國農民的潛力,但礙于身處國民黨體系之中,他只能從湖北隱退。 出走湖北,鄧演達來到了上海,在這里,他成立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從國民黨體系中剝離出來,形成自己的力量,這個委員會日后逐漸演變成了中國農工民主黨。 鄧演達執著于沿襲孫中山的道路,集中力量復興中華。但他沒有看到國民黨此時已經完全喪失了作為革命黨派的內在核心,那就是為了民族和人民而奮斗,當時的國民黨已經成了蔣介石的一言堂,只為了蔣介石功成名就勉強存續。 另外,鄧演達雖然號找農民革命,但本質上仍然是資本主義的變形,無法避免對工農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聯合農民只是因為農民數量龐大、具有力量,鄧演達的信念是堅定的,但路線仍然不是最適合中國近代情況的。 1931年,鄧演達組織多方力量試圖顛覆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部的統治,雖然他拉攏到了包括楊虎城、閻錫山等一眾頗有實力的軍閥,但他本人思想徘徊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又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力量,最終行動失敗。 鄧演達最終被國民黨方面逮捕,在獄中,他仍然沒有放棄革命,面對審問,他堅定信念,不斷敘述蔣介石的罪行, 以及自己行動的正確性,同時他還向獄友宣傳革命思想。 獄中的鄧演達十分樂觀,他認為當時的中國革命十分缺少人才,雖然自己針對蔣介石,但也只是針對他個人,并沒有對國民黨整體產生威脅,因此會有很多人會出面保護自己。 另外他也對抗日局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日本的全面侵略會導致我國的全面反抗,只要制止了蔣介石破壞抗日的行為,日本會很快由于兵力不足而戰敗。 鄧演達的分析對錯參半。當時國民黨內部確實有很多人出手保護,甚至有革命戰士商議武力營救的可能抗日形勢也確實如鄧演達分析一般,西安事變之后,日本在我國的抗日行動越發受到阻礙,最終戰敗。 但鄧演達猜錯了一點,那就是蔣介石對國民黨的掌控。鄧演達以為蔣介石最終會迫于黨內壓力下野,但現實是當時的蔣介石對國民黨有絕對的掌控力度,而面對鄧演達這個多次違逆自己,卻想著走和共產黨相似道路的人,蔣介石為了保住地位只能選擇痛下殺手。 蔣介石對鄧演達的態度最開始是溫和且縱容的,畢竟是當初孫中山手下的得力干將,之后的北伐行動中也屢建奇功,蔣介石是承認鄧演達的個人能力的。 在鄧演達多次反蔣抗蔣中,蔣介石曾多次派人拉攏,試圖使用正當手段讓鄧演達放棄沖突和對立,但兩人全都想錯了對方。 蔣介石認為鄧演達只是在利用這種方式獲取權力,只要自己給足了條件,鄧演達就會放棄。而鄧演達以為自己是在利用國民黨逼迫蔣介石改變政策,只要蔣介石不再進行國內反革命行動,自己就會停止。 經過多年來明爭暗斗,蔣介石在逮捕鄧演達之后再一次派人勸和,要求他放棄幻想,幫助蔣介石平定內亂,鄧演達也沒客氣,對其破口大罵,而這也是讓蔣介石徹底放棄了一切希望。 一次轉移鄧演達的行動中,蔣介石親自下令將鄧演達密謀殺害,也就是這一天之后,蔣介石下野,辭去國民黨領導人的職務。 鄧演達是中國近代的一名革命志士,得到了朱德和宋宋慶齡的高度贊揚,新中國成立后也為鄧演達組織了多次紀念活動,并修繕了烈士陵園、故居等一系列紀念場所。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為革命做出了諸多努力,但遺憾的是,鄧演達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道路,而且總是對國民黨抱有幻想。他是那個時代無數革命人士中的一個,他能力非凡、受到良好教育,卻因為革命道路和思想問題,沒有走的更遠,我們緬懷這樣的革命志士,也慶幸,中國最終找到了屬于她的康莊大道,那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寫手:郝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