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毅 編輯:莉莉絲 1592年到1598年的抗日援朝戰爭是對我國,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明朝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浴血奮戰,用自己生命粉碎了日軍借朝鮮半島入侵我國的陰謀,迫使日本近300年內不敢再入侵朝鮮半島。 然而,對比明軍2次抗日援朝的情況就會發現,明軍第一次抗日援朝和第二次抗日援朝的戰果似乎是大相徑庭的。 明軍第一次抗日援朝主要戰役戰況: 平壤戰役:明軍殲滅日軍1萬多人,取得重大勝利。 碧蹄館大捷:明軍殲滅日軍4000多人到5000人,成功突圍。 奇襲龍山大倉:明軍成功焚燒日軍設置在龍山的軍糧倉庫,燒毀日軍倉庫13個,軍糧數十萬石,明軍大獲全勝。 上圖_ 碧蹄館之戰 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主要戰役戰況: 南原戰役:南原城被日軍攻克。 稷山之戰:明軍殺死五六百日軍后,日軍增援部隊到來,明軍被迫后撤。此戰明軍取得了較小的勝利。 蔚山戰役:明軍進攻日軍駐守的蔚山城,戰斗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蔚山戰役:明軍進攻依然是以失敗而告終。 泗川戰役:明軍進攻泗川城慘敗,明軍戰死6000到8000人之間。 順天戰役:明軍功敗垂成,沒有拿下順天城。 露梁海戰:明軍大獲全勝。 通過對比就能看出,第一次抗日援朝,明軍橫掃日軍,取得了多場戰役的勝利。但在第二次抗日援朝期間,明軍戰果卻遠遠不如第一次抗日援朝,勝少敗多。而明軍第二次出兵朝鮮,總兵力達到了快10萬人。為何無法復制平壤大捷呢? 上圖_ 壬辰倭亂一般指萬歷朝鮮戰爭(1592年至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 第一,后勤的原因。 小西行長給朝鮮曾通報情報,說到了日軍加藤清正部的登陸路線。但朝鮮方面對日軍將領提供的情報也沒有認真對待,讓加藤清正在天氣很不好且已經成為孤軍的情況下成功登陸。這就說明,朝鮮對日軍入侵沒有做好任何充足的準備,包括后勤方面的準備。 而為了讓明軍第二次救援朝鮮,朝鮮方面竟然采用了謊報軍情的方式要求明軍入朝。 朝鮮人只是單純的認為,明軍“天兵”只要來到朝鮮,就能橫掃日軍。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前后,明軍將領麻貴曾派出官員朝鮮考察屯田,希望明軍自主解決糧食問題。但明朝官員卻在當地遭到朝鮮人的抵抗。朝鮮官員柳成龍認為,明軍在朝鮮屯田,是對朝鮮的“危害”。因為明軍是不受朝鮮指揮的軍政集團。柳成龍建議朝鮮國王由朝鮮人自己來屯田。 上圖_ 東國輿地圖 李氏朝鮮八道圖 最終,朝鮮當局給明朝反應,明軍應該在“慶尚下道,最為肥沃。地宜五谷,全羅南道等處與慶尚道等”(《李朝實錄》)屯田。由慶尚下道、全羅南道等地靠近戰場前線或日軍占領區,明軍在此屯田已經不可能。朝鮮等于用非常敷衍的方式拒絕了明朝的屯田要求。而且,朝鮮也沒有積極主動地幫助明朝去解決后勤的問題,明朝只能自己解決后勤問題。 第一次抗日援朝,戰場基本都在三八線北部地區,明朝依靠國內的后勤運輸還能支持前線打仗。但到了第二次抗日援朝,明軍進攻日軍的倭城基本在朝鮮南部的沿海地區,這給明軍自己的后勤造成了非常大的不方便。根據歷史記載,由于缺少后勤,參加蔚山之戰的明軍只能在野外充饑,有的士兵手指頭都凍壞了。攻城部隊缺乏食物和營帳,大量軍馬因為風寒而倒下。后勤讓明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上圖_ 日本史料《朝鮮物語》,關于蔚山之戰的記載 第二,日軍修建的倭城增加了明軍進攻的難度。 仔細研究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戰役就會發現,明軍相當一部分戰役都是在朝鮮南部的沿海地區展開的攻堅戰。比如蔚山戰役、泗川戰役和順天戰役,明軍攻堅的城池屬于倭城。 日本人想盡一切辦法來,逼迫朝鮮人在朝鮮半島的南部去修建倭城,很多朝鮮人被日本人當牲口一樣的使用。在日本人的高壓下,朝鮮人被迫修筑起了形成立體防御工事的倭城。日軍以倭城為核心構筑起了極其嚴密的防御體系。 比如董一元進攻的泗川倭城,以原先的泗川、晉州、昆陽等朝鮮城池或山寨為核心構筑了一個較大的防御圈。泗川倭城東西長500米,南北長約500米。而泗川倭城的新城三面環海,以石制材料為核心打造的防御工事,以同心圓的方式修建三道外郭,島津義弘親自駐守。 在平壤戰役時期,日軍防守的平壤城按照作戰需要,模仿戰國時期的城池修建了6個日式城廓,并在平壤城埋下障礙,在城內風月樓、大同門等5個地點修筑了5個內城。但是,這種城池的堅固程度無法和倭城相媲美。明軍使用大將軍炮、虎蹲炮經過連續的炮擊,很快就突破了平壤城的日軍防線。 上圖_ 萬歷朝鮮戰爭時,明軍架火戰車 而到了泗川戰役,明軍集中兵力強攻泗川倭城,島津義弘的部隊站在城墻上,用弓箭和鐵炮向明軍頑強掃射,炸死了明軍的很多炮手。整個戰場呈現出相持的狀態,明軍并沒有呈現出平壤大捷中橫掃日軍那樣,一舉突破泗川倭城。 當然,泗川戰役明軍失敗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明軍陣營內突然爆炸引發大火。但是如果沒有日軍修筑的堅固倭城,即便明軍陣營突發大火,也只是讓明軍進攻速度慢下來一些,泗川戰役明軍勝利的結局是概率較大的。 順天戰役期間,明軍將領劉綎得知泗川戰役明軍失敗,其指揮的明軍竟然停止進攻了。這說明劉綎對是否能攻克倭城,心里也沒底。 上圖_ 萬歷朝鮮戰爭,攻城的明軍 第三,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期間出現了較多的內部不配合情況,影響明軍作戰。這一點和第一次抗日援朝明軍的團結形成對比。 第一次抗日援朝,盡管明軍面臨很多困難,但明軍內部的作戰是相當團結的。比如平壤戰役期間,明軍步兵炮兵協同作戰一致,很多明軍將領負傷,但依然在堅持攻城。兵分4路進攻的明軍都能做到互相配合,共同作戰。 碧蹄館戰役,李如松和他的官兵團結一致,拼死作戰奮力突圍,最終成功脫險。 上圖_ 碧蹄館之戰示意圖 而第二次抗日援朝戰爭期間,明朝內部的“毒瘤”黨爭在抗日遠征軍內部已經逐漸凸顯。 泗川戰役當中,明軍彈藥庫爆炸后,日軍進攻明軍彭信古部。彭信古部竟然選擇潰退,導致茅國器和葉邦榮的部隊被日軍包圍。明軍藍方威部作為殿后部隊不僅不去救援被日軍包圍的茅國器和葉邦榮部,反而選擇逃跑。最終,茅國器部損失六七百人,彭信古部幾乎全部陣亡。 茅國器、藍方威、彭信古等將領之間有什么矛盾,史書上并未具體說明。但結合當時明朝黨爭現象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似乎不難推斷,這些明軍將領之間,多少有點個人恩怨或政治矛盾,導致在戰場上戰友需要被救援的時候,其他的明軍寧愿選擇撤退也要漠視戰友全軍覆沒。 在順天戰役中,陳璘和劉綎因為戰術的布置安排,各執己見互不配合,最終導致順天戰役明軍失敗。 而這種不團結導致的戰場不配合,嚴重影響了明軍的效率。 上圖_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號仰城 第四,將領因素。 明軍第一次入朝參戰的將領李如松作戰經驗非常豐富,在平壤戰役期間兵不厭詐欺騙日軍,并親自指揮明軍作戰,重賞奮勇作戰的前線將士。即便坐騎被日軍打掉也毫不畏懼,換一個坐騎繼續戰斗。 而第二次抗日援朝的明軍主將里面,麻貴屬于相當優秀的將領,但楊鎬實力不行。 進攻蔚山,日軍援兵趕來,楊鎬畏懼敵軍竟然選擇撤退。由于楊鎬指揮不利,其本人被丁應泰彈劾。到薩爾滸戰役明軍失敗后,楊鎬被抓進監獄。 綜上所述:后勤問題、倭城堅固難打、明軍內部不團結和將領的問題這4點原因,構成了明朝第二次抗日援朝在陸戰方面無法復制平壤大捷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1]《萬歷朝鮮戰爭全史》 朱爾旦 民主與法制出版社 [2]《萬歷朝鮮戰爭》 梁曉天 現代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