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話“鞋襪訐訟”,源自《笑林廣記·貧窶部》。 古時候,有個人非常貧困,就連鞋子和襪子都破了。哪知道鞋襪成精,開始互相埋怨起來了。鞋子歸咎于襪子,襪子又歸咎于鞋子,二者分別向縣官大老爺訴訟。 當官的哪見過這陣勢,自然是分辨不清,于是便要手下人拘拿腳后跟來做證。 腳后跟來到大堂之后,聽清了這其中的原委,有些委屈,說道:“不是小的不愿意幫忙,只是平素一向被驅逐在外面,這鞋子里的情況又怎么能夠知道呢?” 笨蛋評語: 誰說我們沒有寓言故事? 鞋襪互相攻擊對方的過錯,不得已之下請來了腳后跟做證明,結果人家常年被排擠在外,壓根不知道這鞋里面什么構造。這樣一個荒誕的故事,描繪的確是一副古時常見的窮苦人穿戴著破帽子爛衣裳加沒有底的草鞋的形象,這諷刺意外已經濃厚到看不清人的境界了。 腳后跟是真心希望能夠給鞋襪做個公正,最好讓他們重歸于好啊,這樣自己就能包裹在鞋子里面,不至于風餐露宿雨露均沾了。可是現實的情況就是如此慘淡,那時候的窮人——甚至占據了絕大多數——除了無法吃飽之外,甚至沒有一雙屬于自己的、真正保暖的、有底的鞋子。 高高在上的縣官大老爺,完全無法理解鞋襪的請求和意圖,是因為他們這樣的人從來沒經歷過腳后跟露在外面的慘狀,所以也沒有判斷這類“案子”所需的經驗和理由,只好去搬救兵了。 瞧見沒有,一則幾十字的略顯荒唐的笑話文章,竟然包含了如此多的隱喻和嘲諷,古代文人的智慧真是超脫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