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宣子和趙簡子選繼承人,看家庭企業如何避免富不過三代? 據《國語》,當初,晉國的智宣子想以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說:“他不如智宵。智瑤有超越他人的五項長處,只有一項短處。美發高大是長處,精于騎射是長處,才藝雙全是長處,能寫善辯是長處,堅毅果敢是長處。雖然如此卻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項長處來制服別人而做不仁不義的惡事,誰能和他和睦相處?要是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滅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另立為輔氏。 據《通鑒》,趙國的大夫趙簡子的兒子,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確定繼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訓誡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囑咐說:“好好記住!”過了三年,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大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再問他的竹簡,已丟失了。又問小兒子無恤,竟然背誦竹簡訓詞很熟習;追問竹簡,他便從袖子中取出獻上。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便立他為繼承人。 智果認為智瑤有五賢一不逮,以其五賢陵人,以不仁行之,則五賢愈勝則亡之愈速。而趙無恤能將書訓簡持之三年,并不斷誦讀,非常難能可貴,因此立以為后。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最枯燥的重復中掌握了達到最高深最高境界途徑,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趙無恤一是從內心里重視,二是貴在堅持,三是勤于小事。《書》曰:“一日二日萬幾”。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小事終能成大事。因此從二人立繼承人來看,智氏亡而趙存已在冥冥之中定了。 趙無恤確實有才干,但立刻能從袖子里掏出竹簡,而且放袖子里三年之久,值得商榷,唯一可能是其有耳目,提前得到消息,如此則說明他比較狡獪,但不能說明他如所預期的那樣能忍辱負重,以此看伯魯顯然無術,但其它方面才能如何,則不好妄斷。但如果僅憑經常把這笨重竹簡帶在身上來確定,是否是合適繼承人,則有點偏頗。趙簡子是個非常謹慎、明察而明哲之人,他也肯定會在平時注意從小處或多角度去考察兒子,竹簡之察可能僅為之一。此外治國非讀死書,還要從知識活用,能否能治國安民等思維,司馬光以此作為上司選人,確實有不足之處。選接班人要考察其德行,也有一定的方法,要聽其言,觀其行,須多方考察,反復檢驗才行。 從后來智伯作為來看,存在數失,一失一宴而恥人之君相(韓康子和段規),又弗備,性格自大偏激,易凌辱人,輕視對手,好眾辱人者殃;二失請地于韓魏趙,才大志疏,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宜與兩國聯手采用漸進方法先蠶食瓦解一國,或挾王室之威,扣以反謀直接剿滅一國,再與一國聯盟蠶食瓦解一國;三失只知水可亡國,而不知水亦使人同仇,將盟友推向對手,為上者宜機心信隱,沒有城腹;四失不納諫,剛愎自用;五失是缺乏洞察力和判斷力,只看到明面上的敵人,看不到隱形潛在的敵人,同貴相害,同利相忌!智伯內有智開智國等肺腑之親,外有絺疵豫讓等忠謀之士,然集數失于一身,不亡其何! 以司馬炎之明尤有司馬衷之嗣,大一統天下亦會喪失,而戰國亂世,安能不慎!毋庸置疑,智氏失國從智宣子和趙簡子就已經注定了。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智氏正確選擇有:一、智宣子選后代時,聽智果的話以賢擇嗣;二、智伯羞辱二子時,聽智國的話備難,只要先擊破一個,其他兩家即使聯合起來也不是他的對手;三、索地時,趙氏不給,不應出兵,反而應該獎賞而相親,韓、魏與趙氏的關系則不至于抱團;四、攻打趙氏時,不應以滅趙為目的,而以削弱財富、土地、人民、軍隊等方式逼迫趙氏成為一個沒有實權的名義諸侯,剩余兩家也翻不起浪了。五、聽智果的話,對魏宣子謀臣趙葭和韓康子謀臣段規各封萬家之縣,去其臂膀,離其核心。 智氏之失的教訓:一、 虛心聽取他人有理有據的建議;二、 有些話不說,比說出來好;三、 聽人話只信三分;四、在毫無征兆的時候做充足的準備,才不至于在意外來臨時手足無措;五、 沒有人能不犯錯,關鍵是犯錯了要學會改正。 附材料: 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宣子曰:“宵也佷。”對曰:“宵之佷在面,瑤之佷在心。心佷敗國,面佷不害。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及智氏之亡也,唯輔果在。(《國語》)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通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