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順治年間、咸豐年間、光緒年間都先后嘗試發(fā)行紙幣,也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1、大清戶部官票 大清戶部官票又稱銀票,原為試驗性質,咸豐三年正月十九日(1853.2.26)戶部專摺奏請指派行鈔的御史,至三月二十六日正式辦理。 官票面額為一兩,五兩,十兩,五十兩四種。并聲明:“官票之行與銀錢并重,部庫出入收放相均,其民間行用銀錢私票仍聽其便”,遂于咸豐三年五月初二(1853.6.8)起,制造發(fā)行。 2、大清寶鈔 大清寶鈔又稱錢票,在大清戶部官票之后發(fā)行,其時清政府財政更加窮困,為解燃眉之急,用發(fā)行“大清寶鈔”去應付連綿不斷的“兵丁餉糈”用錢票去支撐官票(銀票)的空虛,以制造一種“銀票即是實銀、錢鈔(大清寶鈔)即是實錢”的假象,并于咸豐三年十一月十七日(1853.12.17)由戶部擬定寶鈔章程,十一月二十四日(1853.12.24)發(fā)行,其面額分為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四種。據(jù)說當時尚有二百五十文和五千文。 官票、寶鈔發(fā)行后,清政府并無充足現(xiàn)銀準備,造成不能兌現(xiàn),只能以官票換寶鈔,剛剛發(fā)行,立見阻滯,紙幣本是信用貨幣,一旦失信于民,即遭到使用者的拒絕,行使未過半月,市面已很少流通,不久,官票、寶鈔就停止了發(fā)行。 3、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 戶部銀行于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05.9.27)在北京成立。額定資本為庫平400萬兩,分為4萬股,每股庫平足銀100兩,戶部(官股)認股半數(shù),其余任由私人自由入股,實為官商合辦銀行、私股僅限國人,外國人不得入股,也不準將股票賣給外國人,開業(yè)后發(fā)行兌換券(銀元票),其面值有1元、5元、10元和100元四種,今日僅發(fā)現(xiàn)1元、5元者,其它未見,原擬印制庫平銀兩票,由于各地庫平不統(tǒng)一,僅為一句空話。 4、大清銀行兌換券 光緒三十四年(1908)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銀行亦改為大清銀行,添招資本600萬兩。發(fā)行紙幣分三大類:銀兩票、銀元票和錢票。兌換券屬銀元票一種,其面額有1元、5元、10元、100元四種。憑票可兌換同值銀元。 5、財政部印刷局票樣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戶部改名為度支部,原戶部銀行總行、分行一律更名為大清銀行,同時奏請議定籌設印刷局、自行印刷紙幣,廠址設于北京白紙坊,并從美國購進成套精密印刷機,延聘任職美國鈔票公司的著名雕刻家海趣等五名技術師,海趣經過幾年努力,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完成了一套四枚大清銀行兌換券,該兌換券實為慶祝宣統(tǒng)皇帝溥儀登基而印,但溥儀只有三歲,“御容”太稚氣,只好印上他老子攝政王載灃像,俗稱載灃像券,這種紙幣雕版,后來被用作日本強盜羽翼下的偽政權“中國聯(lián)合準備銀行”首批發(fā)行的紙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