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在蔚藍的地球上,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不過大概占了地球面積的29%,而剩下的71%則都是海洋。 可是,海洋雖然廣袤,但它對于科學家們而言似乎并不具有什么吸引力。相比于腳下的海面,科學家們好像更熱衷于探索頭頂上的這片星空。 難道是因為,對一個科學家而言,探索宇宙比探索深海更有意義嗎? 顯然不是這樣,對于人類而言,深海與太空同等重要,只不過,探索深海并沒有那么容易,海洋遠比你我想象的要恐怖得多。 ![]() 研究深海的意義從常見的軟體動物如貝類到鯨魚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海洋的包容使其成為了大量生物生存發展的棲息地,也正是有了這些各種各樣的生物,我們才得以窺見一個瑰麗的水下世界。 除此之外,深海以及深海生物對維持地球的生命平衡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是因為,在深海中的各種生物在食物鏈中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分工。 ![]() 于是,長期以來,這些海洋生物便構成了一條穩定的食物鏈,而這也是維持陸地上的人類生存的食物鏈基礎。 在豐富的生物資源以外,海洋中還孕育了大量的自然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以及各種稀有礦物等。 因此,海洋對于人類而言意義重大,不過,盡管知道了這一重要性,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對深海的研究仍然有限。 具體來講,在人類與深海之間,橫亙著5大障礙。 ![]() 深海的恐怖
在海洋中,人類的可視范圍只有200米,這還是因為離水面不是很深,太陽光線的折射能夠抵達此處。 而再往下就到了太陽光線無法企及的地方,我們的視線里將是一片漆黑。 不過,雖然肉眼只能看到極其有限的海洋,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研發除了深海潛水器等一系列潛水設備。借助設備儀器,我們的深海視野擴大了許多。 ![]() 在專業設備的幫助下,我們能夠觀測到幾百到幾千平方米的深海世界,但這對于深不見底的海洋來說,又是何其微小的一部分。 在深不可測的海洋面前,目前的人類就像是一個“瞎子”,艱難地在深海中摸索。 ![]()
高壓可以說是探索深海的最大障礙。 如果人類飛出大氣層,進入太空,那這時,人類受到的壓力將會接近于零,并且幾乎趨于平衡。 而在海洋中卻并不是這樣,越是深入海洋,我們的身體所感受到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海洋帶給我們的壓力也會隨之累積。 高壓之下,人的五臟六腑會感受到強烈的擠壓。因此,在不借助任何外物的情況下,人類最多能下潛113米的深度,且即便是借助水肺,也不過只能到達水下332.35米的深度。 ![]() 已知的海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有著11000米的深度,在海平面的11000米之下,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是地表壓力的1000多倍。 這意味著,如果下潛到了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我們將會感受到50架大型噴氣式飛機壓在身上的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我國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成功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10909米深的地方,堪稱一項奇跡。 ![]()
海洋環境是一種復雜的腐蝕環境,海水本身也是一種具有高腐蝕性的腐蝕介質。 在高腐蝕性的海水面前,金屬物質首當其沖。 因此,考慮到海水的高腐蝕性,科學家們在設計潛水器時,必須要使用高度防腐蝕且具有耐用性的材料。 不然,潛水器還未發揮作用,一潛入深海就慢慢被海洋腐蝕,實在是得不償失。 ![]()
由于太陽輻射的影響,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溫度。 不過,一般情況下,海水之間的溫度差并不很大,大概在-2℃-30℃之間,即便是在海底最深處,平均水溫也能達到0℃以上。 但是,在海底可能會有熱液噴口的存在。 ![]() 海水沿著地殼裂口向下滲流,受到巖漿熱源的加熱再集中向上流動,并噴發,便形成了海底熱液噴口。 目前已經發現了150多個熱液噴口,其噴出的“熱液”由海水和一些化學物質組成,最低溫度有60℃,最高溫度高達350℃。 由于熱液噴口的存在,潛水器的研發制造必須考慮到耐高溫性。畢竟,在一些科學家眼中,熱液噴口可能具備形成原始生命的能力,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
除了以上四點,深海的恐怖之處還在于它的缺氧環境。 眾所周知,人類是陸生生物,沒有氧氣便無法生存。 而在深海中,由于海中植物接觸不到太陽光線,它們便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無法釋放出氧氣。 因此,要想探索海洋,必定需要克服缺氧環境的挑戰。 ![]() 回望過去,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但在這數千年中,人類探索開發的對象還是陸地,不過在近代以來,對宇宙的探索也漸漸興起。 而對于海洋,人類現有的探索與開發能力還是稍顯稚嫩了,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與技術的進步,人類探索海洋的能力必定會不斷進步。 ![]() 結語其實,對于陸地、海洋以及宇宙來說,人類都是再渺小不過的存在。然而,渺小的人類卻憑借自己的智慧一點點地探索出了關于大千世界的種種奧秘。 因此,盡管現在的人類面對浩瀚的海洋與宇宙顯得有些無能為力,但是,隨著探索精神的傳承與時代的進步,或許某一天人類就能克服重重艱險,從而揭開謎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