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粟裕調動了六個縱隊15萬大軍全殲雜牌軍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被圍困在碾莊黃百韜兵團總計7萬余人。當時第七兵團下轄五個軍,分別是陳士章的25軍,王澤浚的44軍,陳章的63軍,劉鎮湘的64軍,周志道的100軍。當時黃百韜敢于直接面對面指揮如神的粟總,頂了12天才宣告失敗,導致我軍傷亡6萬多人。這一戰的背后是很兇險的,黃百韜打的如此頑強。完全出乎粟裕意料之外。 可以說,整個碾莊之戰黃百韜打的是有聲有色,比粟裕毫不遜色,黃百韜失敗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豬隊友的拖累(李延年兵團)和運氣差一些,照理說,在完全被圍困并在等待救援的情況下,自身兵力不足、敵我實力相差懸殊的惡劣態勢,黃百韜卻能夠堅持下來并爆發出超常的戰斗力,其背后一定是有非同尋常的主客觀原因,超出了其武器性能,軍事指揮和兵力對比的范疇。其核心問題在于,黃百韜明明知道實力處于下風,為什么卻敢這么自信,和我軍精銳部隊硬碰硬。黃百韜是在淮海戰役中第一個被殲滅的兵團級司令,但其在軍事能力上,他并不比別的兵團司令官差,而且還比其他人要強得多。既然他比其他兵團司令官還要強,粟裕為何第一個就要全殲第七兵團呢? 1948年10月15日,黃百韜從國防部那里獲得準確情報,陳毅主力已集結在魯西的臨沂地區,劉伯承部也有向徐州運動的跡象;蘇北解放軍也開始向隴海線東段轉移。這一軍情的獲取,讓黃百韜立即意識到情況不對,他立即給徐州“剿總”劉峙發去一份電報,意思就是陳毅主力將會合有夾擊他的意圖,劉伯承部轉頭向從西南方向,則是有意牽制鈞劉峙各主力各兵團,待擊破第七兵團后,再循序各個擊破各兵團。我軍分布在隴海沿線,戰線遼闊,且四面八方均有敵情,我部現在應該集結兵力,防止被共軍各個擊破。當然以劉峙的智商這個建議是石沉大海。 11月4日,劉峙在徐州召集軍長以上將領開會,會議由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瑰主持并報告,會議結論就是,國防部認為共軍要先占海州,或以全力打第七兵團。這個判斷,就是黃百韜一個月前的判斷。如果劉峙早一個月部署,情況將大有不同,為此,劉峙部署是,向運河以東增兵支援黃百韜,但黃百韜提出的建議是:“放棄海州,以徐州為中心,集結各兵團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備戰,深溝高壘,各兵團互相銜接。”這樣才能持久。黃百韜的主這一建議得到了蔣介石批準了。10月15日放棄海州,第七兵團撤到徐州去,一起保衛徐州。 可惜的是這計劃批準太晚,撤退也不來及了。”黃百韜之又給耽誤了兩天才開始撤退,主要是劉峙在連云港有生意需要變現,而且撤退的時候壇壇罐罐太多,限制了機動性。再有邱和黃有仇,李彌提前撤退都是有私心。邱清泉李彌馮治安也說自己是共軍的頭號目標,弄得劉峙也不知道相信誰,黃百韜走走停停。就在走在半路上,就陷入解放軍的四面包圍,從此脫身不得,直至被全殲。黃百韜邱清泉杜聿明都是百戰名將,戰術上的判斷力是有的。黃百韜在碾莊的表現已經超出粟裕的想象了。但是有判斷力是一回事,執行是另外一回事。以國軍低能的決策體系,低效的執行力,再加上校長和瘤痔的各種微操,高官們的種種小心思和勾心斗角,第七兵團的覆滅并不意外。 蔣介石在很多戰略上的判斷也并沒有問題,但是一到執行層面就一塌糊涂。國軍頂級名將在戰術意識上與中共頂級名將差距并沒有那么大,但是國軍的體制,組織能力,執行力,效率與共軍相比就是完全被碾壓。所以粟裕能把小淮海打成大淮海,本來就想咬你一口,沒想到最后吃成滿漢全席。在粟裕這里,10月9日晚,華野各縱隊參與制定了新的淮海戰役作戰計劃。11日,毛澤東電告華野,提出了淮海戰役分三個階段的設想,第一應殲滅黃百韜兵團。14日晚,粟裕再次召重新修訂了作戰方案。31日,最終確定終版淮海戰役計劃,上報中央軍委。而蔣介石方面從10月15號黃百韜打報告,一直到淮海戰役爆發的11月6日,這漫長寶貴的20多天,劉峙沒有任何動作。坐看粟裕排兵布陣。 而著名的黃百韜死前留下的三不解,我為什么要在新安鎮等44軍兩天,等待44軍的兩天我為什么不知道在運河上多架浮橋,李彌和邱清泉正面硬攻從徐東解圍救我,為什么在碾莊不掩護我撤完再撤。44軍的問題很簡單,顧祝同希望黃百韜吃下44軍。成為第七兵團的一部分,但顯然這一貪婪的舉動害了黃百韜。至于說架設浮橋,如果一個大兵團,架浮橋的事都得司令親自布置,只能說這個部隊遠沒有現代化,根本沒有發揮現代參謀部的作用。李彌和邱清泉不救黃百韜這在國民黨也不算是新鮮事。 實際上這三個不解并不是黃百韜被圍的主要原因,而是何張的賈汪起義,這才是造成黃百韜兵團陷入絕地的最大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這一起義可以說徹底斷送了黃百韜兵團的命運。馮治安部陣前起義,坑死友軍,讓徐州東北形成軍事真空。而陣前起義,只能怪國軍和國民黨整個體系里,從組織建設上嚴密性的嚴重缺失,讓它們內部上上下下早已被多年滲透、徹底滲透,全方位滲透。 等到黃百韜兵團好不容易過了運河鐵路橋,李彌都不肯多等黃百韜兵團一天,率先從曹八集撤往徐州,結果就是粟裕命令部隊"一定要占領曹八集“,成功堵死住了七兵團退路。蔣介石隨即就讓黃百韜就地堅守七天,等黃維兵團來救(中心開花),結果黃百韜堅持了12天,黃維又三天后被粟裕包圍。曹八集與宿縣一樣,原先都有重國軍兵團駐守,都是輕易放棄后立即被粟裕占領。國民黨方面用的是“僥幸”占領。隨后派軍隊來搶。結果前一個賠進了黃百韜,后一個賠進了黃維。或許是抱著“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黃百韜在淮海戰役中抵抗得非常堅決,其麾下兵團也是解放軍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戰斗意志完全不輸中央軍主力,以至于讓粟裕都換了戰術。 1948年11月,黃百韜兵團被圍于碾莊,由于這里之前是李彌兵團駐守,留有大量完備的工事。這就給黃百韜節約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他明白到了平原自己這個兵團肯定是抵擋不住華野大軍,依靠這些工事黃百韜認為可以堅守七天,爭取友軍的到來,所以黃百韜下令部隊死戰。此時,粟裕命華野第4縱(陶勇)、6縱(王必成)、8縱(王建安)、9縱(許世友)、13縱(宋時輪)五個軍打了三天三夜沒有傷及到黃百韜兵團的主力。六個軍打不下黃百韜一個兵團,這讓粟裕始料未及。而李彌、邱清泉兩個兵團都得了蔣介石的死命令正在往這里沖,黃維兵團也從另一個方向來援,如果不能速戰速決,華野反而會被國民黨軍隊給反包圍,那局勢就完全變了。 在此情況下,粟裕改變作戰方式,從15日凌晨開始,華野停止攻勢,整個碾莊周圍槍炮聲、喊殺聲幾乎都停止了。各部隊都開始進行土工作業,想方設法把塹壕挖到敵陣地前沿。這種戰術看似簡單,對于黃百韜來說卻比較無解,想要破壞華野的推進,那國民黨軍隊就必須要走出陣地,然而走出陣地,國民黨軍隊完全就不是華野的對手,所以只能是眼睜睜看著陣地被蠶食。到后來,黃百韜的外圍陣地相繼被攻克,數以萬計的官兵只能擠在狹小的村落之中,漸漸失去斗志。最終在20日,華野攻克了碾莊圩,黃百韜率殘兵突圍時,于21日黃昏時分,黃百韜見突圍無望舉槍自盡(一說被流彈擊斃)。 ![]() 結果是好的,但相當不容易。黃百韜兵團此役傷亡約六萬人,華野同樣是傷亡六萬人,可見激烈程度。而且華野是占據了人數優勢、有戰略主動權,卻還打出來幾乎一樣的傷亡,黃百韜的能力可見一斑,這一仗讓粟裕相當緊張,接到“黃百韜兵團被徹底殲滅”的報告后,粟裕長期緊繃的神經突然放松,竟然一下子暈了過去。黃百韜死后蔣介石悲痛欲絕,嘆息道:“黃埔精神不死。”然而黃百韜并不是黃埔出身,戴季陶對此的解釋是:“黃埔精神不會去死,死的都不是黃埔精神。”意即諷刺黃埔將領個個惜命怕死,舍不得捐軀。 ![]() 整個淮海戰役來看,就國軍系統比較,黃百韜表現幾乎無可指責。下轄五個軍長,周志道最后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1984年去世。劉鎮湘1975年特赦,后來擔任過廣西政協,1986年去世。陳章在1948年11月11日在窯灣自殺。王澤浚在1974年病逝于戰犯管理所。陳士章1975年被特赦,在得知老婆孩子在美國才飛過去一家團聚。1992年陳士章病逝于美國洛杉磯,終年90歲。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