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事情,先搞起來,哪怕是困難的事情,先行動,然后接受反饋,不斷迭代,如此下去,成功率是極大的。 ![]() 作者:知風;主播:紫陌騏驥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 為什么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缺乏實踐,我們知道做這件事情對未來有好處,但我們總猶猶豫豫,在做與不做之間反復糾結,最后啥也不沒干成。 曾看過這樣一幅漫畫。 一個人走在陽光明媚的路上,他一路走,一路想,開始憂心忡忡,最后腦海里的陰霾越來越多,逐漸籠罩了晴朗的天空,導致再也走不動路。 ? 這副漫畫像極了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上,我們總是有過多的焦慮,既擔心會失敗,又擔心別人質疑或嘲笑自己。 于是陷入內耗中,拖垮自己,然而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被思想困住,不如用行動治愈自己。 脫不花以她成事的經驗,說過: “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么,不要反復推演,立即去做。 當進入了一個嘗試、反饋、修正、推進的循環,最終至少有一半概率能做成、不后悔。” 深以為然,先搞起來,能治內耗; 先搞起來,能解決人生80%的問題。 ![]() ![]() 與其糾結,不如先搞起來 我們很多人做事情,會糾結是該先做足準備,還是先做了再說? 相信這個故事,會給你啟發。 布里丹有一頭小毛驢,有一天送草的農民多送了一堆草給他。 這可把小毛驢難壞了,因為兩堆草從數量上看差不多,顏色也一樣。 它無法分辨哪堆草質量更優質,吃起來更美味。它糾結選哪堆草才正確。 于是他來回踱步,一會猜想質量,一會分辨新鮮度,再瞧瞧顏色,仔細比較一下數量。 猶豫不決,遲遲不敢行動,最后被活活餓死了。 也許你認為布里丹毛驢效應在現實中不可能,但確實也是很多人的映射。 有時候我們總是想太多,而沒有行動,最后被精神內耗折磨,錯過很多機會。 剛入職的新人,總擔心自己能力不夠,而不敢主動爭取機會。 遇見自己心儀的人,總認為自己不夠好,而遲遲不敢表白,最后對方和別人在一起了,才后悔莫及。 與其左思右想,反復猶豫,不如先搞起來。 如果非要等到時機成熟,能力允許,萬事俱備后才開始,可能你也錯過了做這件事的最好時機,最后什么事都沒做成。 要知道學無止境,能力沒有邊界,等你擁有了某項“超能力”,也許已經不值錢,或者落后了。 最好的方式,是先搞起來,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走,然后再一步步完善。 ![]() ![]() 猶猶豫豫,只會陷入精神內耗 一個人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想得越多,越消耗心力,開始行動這個動作都會變得更困難。 還記得有次周末,一早起來我計劃著,今天要打掃衛生,把衣物整理一下,還要打電話回家,理一下接下來的工作,并且把賬單整理一下。 我反復的在腦海里想,應該先做啥后做啥,什么事情可以同時做,以便節省時間。 在不斷的思考下,我的能量不斷的被消耗,東搞搞西做做,臨近傍晚我未完成任何一件事。 于是我又開始責怪自己,浪費了一天的時間。 明明兩三個小時就能搞定的事情,結果我想了一天。 最后明明啥事沒干,還很累,既沒休息好,又讓計劃泡了湯。 很多時候,我們總習慣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推演一遍,臆想出可能遇到的問題,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殊不知,很多事情都是我們想多了,徘徊猶豫會不斷消耗心神,成為行動最大的障礙。 如此循環,最終只會錯失良機,一事無成。 古時候,蜀國的邊遠山區有一窮一富兩個和尚,他們都想去朝圣。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要去南海一趟,你呢?” 富和尚問:“你怎么去?” 窮和尚回道:“我帶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行了。” 富和尚嘲笑道:“聽說路途遙遠且兇險,我幾年前就開始存錢準備買一條大船出發,你怎么可能憑借一個水瓶與一個飯缽就到達南海呢。” 窮和尚沒有回復他,自己默默出發了。 第二年窮和尚抵達南海并順利返程,而富和尚還在籌備,仍未動身。 很多人做事總困于想,而迫于行。 殊不知,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那么復雜,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立即行動。 遇到事情,先搞起來,哪怕是困難的事情,先行動,然后接受反饋,不斷迭代,如此下去,成功率也是極大的。 ![]() ![]()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生活中,其實大多數人都一樣,遇到事情沒有十全的把握。 為什么有的人能做成,原因就是敢于開始,他們愿意接受不完美的開始,在行動中去獲取用戶反饋,找出問題,再不斷的調整優化。 作家彼得·西姆斯在《小賭注》描述了這樣一件事。 有個團隊在做一款軟件中,他們起了分歧。 瓦尼爾曾認為應該把軟件做得更完美更強大再發布。 斯萊默認為一次性寫出完美代碼幾乎不可能,現在就應該推出去,接受市場的考驗。 最后公司決策采用了斯萊默的建議,邊做邊更新迭代。 結果沒想到因為投入市場及時,用戶增加很快,反饋很多,他們不斷的改善缺陷,受此啟發,他們的設計思路也越來越廣,進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確實,你永遠也沒法做好萬全的準備,這世上也沒有完美計劃,凡事先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任何我們認為值得去做的事情,都可以憑借模糊的愿景先上場,先去做出一個雛形,在市場上去做試驗,在不斷復盤與迭代中,找到正確的路。 美國保險業巨子克里蒙斯通曾說過:“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還可能有大收獲,那就下手去做,更重要的是,馬上就做。” 先搞起來,前行路上自會有答案。 曾看CCTV《人物》欄目,看到這樣一位老婆婆。 她姓蔣,75歲,一只眼睛患有嚴重眼疾,一生務農,大字不識幾個。 但有趣的是,她揚言要寫一本書,說干就干,她開始拿起兒童畫報認字。 開始學拼音,識字,學習用手機查資料,遇到不懂的,她就一個勁問身邊的人,直到懂了為止。 大家嘲笑她:“你真要寫書呀?”? 她不予理睬,一心只忙自己的事。 終于,她做出了一本《蔣奶奶的回憶錄》彩印紀念冊。 她的故事雖然沒有出版,但她認得了很多字,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她非常知足。 或許在我們看來,出書是一個極難的事情,大字不識幾個的人,根本不可能實現。 但再困難的事情,找準目標,立即去做是解決問題最快的方法。 我們總是糾結煩惱,不去行動,無非就是害怕困難與麻煩還有失敗,從而產生恐懼心理,長此以往,陷入焦慮。 其實我們可以邊做邊學,逐步解決問題,先搞起來,比停留在原地不斷內耗更有意義。 就如稻盛和夫所說:“凡事先搞起來,能解決人生80%的問題。” 我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機會,把事情做好,當然最好,倘若沒成功,也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經驗。 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到一個理論叫“情緒勞動”。 大意是人生除了日常的體力勞動、腦力勞動以外,還有情緒勞動。 當你陷入糾結、猶豫、焦慮中時,你會消耗大量的精力。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感覺一天啥事沒做,也覺得很累。 因此,很多事情我們面臨的困難也許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精神的內耗,想得越多越累。 所以與其痛苦糾結,不如先行動起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有一句諺語說:“空談,水之泡沫;實行,金之點滴。”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凡事先搞起來,能解決人生80%的問題。 不倦前行的人往往能抵達目的地,努力去做的人,往往能夠成功。 積極主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凡事不內耗先搞起來,是聰明人的抉擇。 作者簡介:知風,富書作者,熱愛文字,以文修心,堅持向上成長的明媚女子,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