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拿起相機那一天,我們要銘記相機發明者--達蓋爾。相機雖小卻是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偉大的機械發明之一。同時,為人類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偉大藝術--攝影藝術。它對人類生活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美國學者麥克·哈特博士寫作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相機發明者達蓋爾名列其中。 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斯曼說“不要試圖給你的生命增加時間,而要給你的時間賦予生命”這也就是攝影的真諦。也是我們公眾號起名“時間軌跡ing”原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了,接下來講一講達蓋爾發明相機的故事。以此銘記這位偉大的發明者。 達蓋爾1787年秋天出生在巴黎北部的科梅伊小鎮。他的父親是一名文學修養很高的法官,母親對繪畫著迷。平時,家里經常聚集一批搞自然科學研究的權威人士和社會名流。因此,達蓋爾除了在藝術上有所造詣之外,自小也就對自然科學領域類的研究也頗感興趣。他從小有動手習慣,喜歡把東西拆掉,再重新組合。家里自行車壞掉,他也是自己動手修理自行車。長大之后在巴黎市著名的巴黎歌劇院,學習繪制舞臺上的大型布景畫。他不僅能夠畫立體的布景畫,還解決所有舞臺的裝置上的問題。并且,巧妙地把舞臺機械裝置和布景畫結合起來。他在舞臺后面繪制一幅幅巨大的幕布,畫出各種室外環境和美麗的風景畫面。看起來遠近分明,十分逼真。他又開動腦筋,別出心裁地利用強烈的燈光的變化,來加強畫面的透視感和表現力。他的這些十分前衛的想法和發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當年在社會上十分流行的觀畫器的影響。達蓋爾在這一領域的工作使其與C.M.布頓一起率先發明了“西洋鏡”(Dioramas)。早在19世紀20年代初,達蓋爾就對攝影這一表現媒介產生了興趣。1824年,達蓋爾認真地開始尋求一種能使暗箱中投射的影像得以固定的方法。在這方面,達蓋爾得到了巴黎的光學儀器和鏡頭制造商夏爾和樊尚·謝瓦利埃的幫助。他們告訴達蓋爾,有一種命名為““日光蝕刻法”照相法。這個發明者是喬瑟夫·尼舍弗朗·尼埃普斯。1827年,涅普斯從倫敦旅行歸來,在巴黎遇見了達蓋爾,尼埃普斯看到達蓋爾發明的“西洋鏡”布景法,被深深打動了。達蓋爾了解到尼埃普斯“日光蝕刻法”照相法原理后,勸尼埃普斯暫不要公布,他那還不完善的研究成果。而尼埃普斯也請達蓋爾幫助他研制日光膠版法。1829年12月,雙方簽署了一項為期10年的合股契約,在原尼埃普斯照相法的基礎上,他們開始了新的試驗。不幸的是1833年尼埃普斯去世了。達蓋爾又與尼埃普斯的兒子,伊西多爾合作。將原涅普斯——達蓋爾公司改名為達蓋爾——伊西多爾。歷時5年實驗,于1835年有了突破,即采用銅板鍍銀,再用碘蒸氣進行光敏處理,使銅板形成碘化銀涂層。這一重大改進,使照片的感光性能好了許多,在拍攝明亮光線下的景物時,曝光時間縮短到了30分鐘。但真正使攝影變為現實,還得益于一次偶然。一次,達蓋爾正在做拍攝試驗,突然天空烏云密布,光線一下子暗了下來,他只好停止拍攝,將曝光時間不足的碘化銀銅板存放在一個裝有水銀的柜子里。三天后,當他從柜子里取出銅板時,他驚訝地發現,這張曝光不足的照片竟然比以往的還要清晰!由此發現成像的秘密。后來經過反復試驗,達蓋爾發現是水銀強化了銅板上影像的顯現效果。他又用硫代硫酸鈉溶解掉未感光的碘化銀,使其“定影”,這樣,曝光時間縮短到了15分鐘。1837年,達蓋爾將干版直放入溫熱的食鹽溶液中清洗時,終于發現了定影的方法。1838年間,達蓋爾將尼埃普斯的“日光蝕刻法”和他自己的攝影法以20萬法郎的標價進行拋售。毫不奇怪,當時對于這一價格是無人問津的。最后,達蓋爾便求助于法國政府。通過法國科學院常務秘書、下院議員、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多米尼克·弗朗索瓦·讓·阿拉貢的細致了解,他認為達蓋爾應該得到一筆巨額年金,政府應毫無限制地公布這一照相法。 1839年1月7日,銀版攝影的實驗結果首先在法國科學院公開發表,并馬上得到熱烈的反響。 1839年8月19日,在法國科學院和藝術院共同舉行的一次特別會議。阿拉貢在會議上正式把達蓋爾攝影法的詳情敘述了一遍。最后,會議一直決定把8月19日確定為攝影術誕生日。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攝影人的節日。 這是達蓋爾用他發明的攝影法拍攝的世界第一張被售出的照片。照片曝光時長20分鐘,雖然大街上有許多馬車與人,但都沒有拍上,只有一個擦鞋匠被拍到畫面上,使這張照片成了世界第一張抓拍到人物形象的照片。 讓我們再來聊聊與路易·達蓋爾發明合作者,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1765-1833)。起初,尼埃普斯只是在做簡單的平版印刷,靠兒子來創作插圖,父子倆一起快樂地做點印刷小生意。后來,兒子被應征入伍之后,尼埃普斯就尷尬了,畢竟他實在是不知道怎么畫畫,無奈尼埃普斯轉而便研究起了相機暗箱:既然化學物質可以用來印刷圖像,小孔成像又有投影,那光敏材料是不是可以保存圖像呢?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尼埃普斯成功了發明出“日光蝕刻法”照相法。 它的拍攝流程是:調配瀝青涂料--均勻涂抹在合金板上--烤干--放在暗箱里曝光8小時--取出合金板,浸入薰衣草油中沖洗--成像。 原理是長達8個小時的曝光,光線會使瀝青涂料硬化,而沒有受光、沒有硬化的涂料,又極易被薰衣草油溶解,簡單來說:除了窗外的風景投射出來的圖像,其他的都被溶解掉了。 就這樣,尼埃普斯得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可以永久保存的照片,也實實在在地按了個長達8小時的“快門”。事成以后,尼埃普斯激動萬分地找到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希望這項跨時代的發明能被認可并發揚光大,很不幸的是,他被拒絕了……1827年從倫敦回來也就有了,前面我們講的與路易·達蓋爾合作研究照相法的故事了。可以說,尼埃普斯照相法誕生世界第一張照片。達蓋爾發明了世界第一個攝影法。 這就是尼埃普斯用“日光蝕刻法”照相法拍攝的世界第一張照片《窗外》。從時間上來說,比達蓋爾攝影術早了十來年。由于它的曝光時間長達8個小時,我們看到它在成像過程,隨著曝光時間的流逝變得模糊。尤其,照片都有陰影。 達蓋爾攝影法拍攝的第一張靜物照片。 長時間曝光,為防止人物模糊。只能是用支架把人固定住。 這都是達蓋爾攝影法拍攝的照片。 雖然人們公認1839年8月19日在法蘭西藝術與科學學院向世界公布的“達蓋爾攝影法(daguerréotype)”標志著攝影術的誕生,但是攝影術的發明卻并非如此簡單。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英國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的卡羅式攝影術,也是名正言順地構成了攝影術誕生的技術與文化內涵。他的攝影法特點是有負片,再轉換為正片,這一技術后來進入膠片時代一直沿用,只是當時受技術限制成像清晰度有限。 自達蓋爾攝影法出現之后,美國東部從1840年開始就開設了第一批使用達蓋爾法的商業照相館,使用這個方法拍攝的肖像無疑在40年代取得了無可爭議的成功。達蓋爾攝影法發明之后,第二年也傳入中國大清皇宮里。中國大清皇宮第一批圖片也就出自達蓋爾攝影法。 我們知道達蓋爾攝影法工藝是在銅板上涂銀成像,人們稱之為銀板成像。在達蓋爾攝影法之后,德國,法國,英國攝影師們一直沒有停止與不斷改進攝影法。英國的阿徹爾的濕版火棉膠工藝使用的是玻璃為感光版,在拍攝時先將碘化鉀與火棉膠混合后均勻涂布在玻璃表面,而后將玻璃片浸入硝酸銀溶液形成碘化銀的感光層,取出后立即放入相機中曝光,并通過顯影、定影獲得影像。獲得影像的關鍵是要在這過程中保證玻璃感光版上的化學藥劑一直處于濕潤的狀態,在干燥前完成所有的工作,故而叫做“濕版”。顯影采用硫酸亞鐵溶液。在室外拍攝必須攜帶小型暗房,及時制作底版和進行沖洗。我們稱之為火棉膠濕板法。這樣工藝直到現在依然還有許多攝影師沿用。中國北京上海目前玩火綿膠濕板攝影的為數不少。達蓋爾銀板工藝世界上也有人在用,人數不過100人。 這里我們值得提醒一下,無論達蓋爾銀板法工藝,還是火綿膠濕板工藝。顯影與定影所使用的介質都是有害物質,以現在理念決不應該用于商業用途。只能是做為人類攝影法發明工藝遺存保留繼承。這種工藝已經發明在攝影師一代代努力,漸漸產生出人類又一個藝術攝影藝術。而攝影藝術蓬勃大發展,是在膠片誕生之后。這也可以說,攝影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攝影也是伴隨相機工業革命科技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