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末釉是一種特殊的高溫結晶釉瓷器,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鐵結晶釉品種。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至1300℃之間的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它看起來不過是一種暗綠色調,只是靠近細看,會另有發現。它并非簡單平涂,而是綠色中夾雜著黃色與黑色的細密斑點,如同茶葉碎末,“茶葉末”釉之名也是由此而來。 清 咸豐 茶葉末釉鋪首耳爐 茶葉末釉出現在唐代,原為燒制黑釉瓷器過火而出現的特殊現象,后覺得效果不錯,遂成為刻意燒制的新品種。陜西耀州窯是燒制茶葉末釉瓷器最早的窯場,產品有執壺、擂缽等。宋代,北方一些燒制黑釉瓷器的窯場偶有燒制。 耀州窯茶葉末釉執壺 唐宋時期的茶葉末釉,是一種偏黃綠的粗糙釉色。在當時瓷器的釉色中,雖不出眾,卻也有自己的特色。自唐至宋,是陶瓷史第一次技術大發展的時期,各地窯口嘗試開發新的產品以搶占更廣闊的市場。茶葉末釉置身其間,是無盡創新中的一種,滿足的更是市民階層新的口味與需求。根據記載,明代的“廠官窯”所產已有“鱔魚黃”的名稱。
清 雍正 茶葉末釉缸 茶葉末釉的化學組成和黑釉相近,是一種石灰釉,特點是高鐵、高鈣、高鎂。其中鎂的含量必須達到一定水平,至少在2%以上,古代產品有達到3.5%。如果鎂含量太低就燒不出黃綠色的晶體。用顯微鏡觀察,茶葉末釉的結晶晶體很小,呈黃綠色或者黃褐色,主要分布在釉層表面,析出的晶體屬于輝石類型的晶體。 清 雍正 茶葉末釉貫耳紙槌瓶 中國北方多產白云石,可以滿足配方中高鎂的要求。中國南方地區則很少用白云石配釉,所以清代以前南方窯場基本上沒有生產茶葉末釉,而清代的茶葉末釉誕生在陶瓷色彩大爆發的雍正時期,它的意義大不相同。它迎合皇帝個人嚴苛的美學標準與審美要求,而且質量超過前代,成為中國傳統高溫顏色釉瓷器中的珍品。 清 乾隆 茶葉末釉犧耳尊 清代茶葉末釉古樸凝重,極具古意,一躍成為名貴的品種,成為宮廷陳設瓷器中的重要品種。茶葉末釉的燒制難度較大,除了配方要符合要求之外,釉料不宜過細,低溫階段用氧化氣氛燒制,到980℃左右轉為還原氣氛燒制,溫度控制在1250℃至1280℃之間,冷卻速度要慢。傳世品中以雍正、乾隆時期的最為多見,雍正以后稱為“廠官釉”。 清 乾隆 廠官釉綬帶耳葫蘆瓶 雍正茶葉末釉偏黃居多,俗稱“鱔魚黃”,乾隆茶葉末釉則偏綠的居多,俗稱“蟹甲青”,器物底部刻有雍正、乾隆篆書款。清代寂園叟在《陶雅》中說:“茶葉末以滋潤、鮮明、活潑三者為貴矣。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于花、美如玉、范為瓶、最養目。” 清 雍正 鱔魚黃釉缽 由于茶葉末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在乾隆時期有被用來仿古銅彩釉,而且在造型、釉色、紋飾皆仿銅器,工藝十分精巧,充分顯示出乾隆官窯高超的制瓷工藝。 清 乾隆 古銅彩雙耳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