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元旦,1月1日,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特作此文,簡單講述一下從1912年1月1日到1928年12月29日的風雨歷程,我相信,許多同學并沒有真的了解過這一時期的。文章較長,分成兩期,本期從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開始,到袁世凱去世結束。 1912年1月1日,ROC正式建立,當時稱臨時政府,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顧名思義,當時的重中之重是要推翻清朝,所以一切都是臨時的。 (1912年1月1日,上海各界歡送孫中山赴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實際上,清政府還沒有下臺,在兩個月的時間里,中國維持一個南北朝的局面,南方是支持ROC政府的革命黨,北方是支持清政府的北洋系。 (臨時國會通過了五族共和的旗子,當然現在被不明真相的群眾用于LGBT,辛亥革命時使用的十八星旗成為陸軍旗) 不得不說,革命黨的人的政治遠見太低了,他們都小瞧了袁世凱,南北和談時,無論是革命黨還是清政府,全都被袁世凱牽著走了。 就這樣,到了2月12日,孤兒寡母的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退位了,中國結束了帝制,隨后北洋系也組織了一個臨時政府,繼續和南方談判,談判的中心只有一個,誰來當總統。 (《建黨偉業》中的清帝退位) 革命黨根本沒法和兵強馬壯且有列強撐腰的袁世凱比,更何況袁項城有讓清帝和平退位的大功,于情于理,總統都只能由他來當。但是革命黨人也留了一個心眼兒,知道北京是北洋系的地盤,那么就要求袁世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將辦公地點改在南京,這其實是一種調離大本營的釜底抽薪的辦法。可是袁世凱是誰,那可是在二十世紀初被全世界認為是最能帶領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人,他把革命黨的心思看的透透的。2月15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2月2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2月27日,臨時政府派出蔡元培和宋教仁等人專程到北京迎接袁世凱南下。曹錕統轄的北洋第三鎮士兵“嘩變”,進入北京,放火劫掠,一部分人甚至闖入了蔡元培和宋教仁住的酒店,耀武揚威了一番。各國公使也宣布戒嚴,要求袁世凱留在北京處理。
(日后還會在歷史上“大放異彩”的曹錕) 袁世凱說,不是自己不想南下,是情勢逼人,自己真去不了南京。段祺瑞也表示,如果袁世凱南下,不保證北京不再發生類似的情況。
然后革命黨只好捏著鼻子認了,同意袁世凱在北京上班。這件事歷來蓋棺定論是袁世凱導演的,但是也有部分革命黨堅持認為此事與袁世凱無關,總之和后面另一件神秘事件一樣成為清末民初的懸案了。見自己的算盤落空了,革命黨不得不使出殺手锏,3月11日,臨時政府推出草擬的《臨時約法》,這里面提出,ROC的政體是責任內閣制,也就是由總理組閣處理國家事務,總理握有大權,而總統則不負擔具體的實際政治責任。現在的德國就是典型的責任內閣制國家。本來孫中山學習美國,是華盛頓最好的學生,曾想效仿美國,搞總統制,國家一切由總統說了算,現在一看袁世凱有漸漸失控的趨勢,于是改弦易轍,從總統制改為內閣制。在電影《建黨偉業》中,宋教仁說:政黨政治才是根本,至于總統,阿貓阿狗誰當都無所謂。說的就是這件事。 袁世凱并沒有太在意,你出招我就擋,誰怕誰,他把自己的老兄弟全部提拔,控制住兵權并保衛北京的安全,然后請梁啟超組黨,準備和希特勒一樣咱們真刀真槍的比一比,走合理合法的途徑。另一邊,革命黨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1912年8月,一盤散沙的同盟會被宋教仁改組為果黨,這是這個中國政治名詞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1913年2月,大選開始,果黨在參眾兩院的870個席位中占據了392個,雖然沒有超過半數,但是遠遠超過袁世凱控制的三個黨的223席,實際上果黨已經贏了,宋教仁可以著手組閣了。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前往北京組閣,在上海車站遇刺身亡。 這件事是誰干的,也同樣沒有定論,雖然查出了兇手和趙秉鈞通電的證據,但是這件事依然可以理解成是別人陷害袁世凱或者北洋系手下的自作主張,但是果黨一致認為這就是袁世凱干的,這一年多來處處吃憋,這次老子不忍了,孫中山表示要組織軍隊,和袁世凱好好干一仗。客觀說,孫中山這樣的表現很不理智,以至于甚至有一種說法,宋教仁的遇刺是果黨內部的陰謀,目的就是挑起全國輿論高潮,然后發動軍事行為,以除掉袁世凱。黃興比較冷靜,勸說孫中山說別打了,打也打不贏,還是走司法程序吧。 就在孫中山剛一冷靜時,袁世凱卻拿著全國的關稅、鹽稅、以及自己控制的省份的財稅向外國人借錢。按照正常的流程,政府借款,是需要國會認可的,袁世凱等于繞過了國會自作主張,單方面宣布內閣制的政體無效,恢復到總統制。這又一次點燃了孫中山。而且你袁世凱借錢干嘛,不就是買槍買炮么,打的是誰,不言而喻是果黨。孫中山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二次革命爆發了。然而,在硬實力面前,一切的情緒都是紙老虎,二次革命,北洋系吊打果黨,隨后袁世凱將果黨定為非法組織,高層出逃海外,袁世凱大獲全勝。見沒有了政治掣肘,袁世凱修改《臨時約法》,將政體正式恢復到總統制,然后將總統任期改為十年,隨后調整成終生制,加強了總統的權力,此時的大總統,已經和皇帝沒什么區別了。當時的中國,還有一些非北洋系軍閥控制的區域,比如滇系和桂系,他們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但是關起門來自己搞自己的,袁世凱面臨后世常凱申的困局,為了能夠真正統一,他想出了一個好主意,那就是稱帝。 (1914年12月23日冬至,袁世凱祭天) 這一下真是搞砸了,幾十年養望換來的人氣和擁戴一朝散盡,不光全國反對,就連自己的老哥們兒也都表示不支持,曾經的鐵桿兒和兒女親家段祺瑞、馮國璋都公開反對,袁世凱一下子身敗名裂了。 敵人的危機就是自己的轉機,果黨的機會來了。在袁世凱稱帝前,果黨是叛國分子,社會輿論有不少人認為二次革命是果黨自己無理取鬧。而地方軍閥也化被動為主動,稱帝前袁世凱可以收拾他們他們不能反擊,因為袁世凱有大義名分,現在他們反而有理由攻擊袁世凱了。1915年12月,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隨后云南公開站出來,“護國戰爭”開始。 袁世凱此時無兵無將,手下都與他離心離德,他不得不宣布退位,重新做大總統,但是果黨當然不會善罷甘休,這不是你想不玩就能不玩的,逼著袁世凱也要辭去大總統的職務。1916年6月6日,四面楚歌的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去世,他其實只做錯了一件事,就毀了他的一生。 (1916年6月28日,袁世凱葬禮)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