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鉆桿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優待證免費參觀。
這天我們主要參觀的展覽是: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
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西爾瓦諾斯的圣壇
公元124年
盧尼大理石
奧斯提亞,工會廣場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圣壇刻畫的是神話故事中母狼哺育雙胞胎的情節。臺伯神在旁邊目睹著一切,背景是兩個牧羊人,一個留著胡子,一個年輕些,被認為分別是浮士德勒和浮士提努。圣壇另一側表現的是戰神瑪爾斯和美神維納斯的婚禮,旁邊是厄洛斯和西爾瓦諾斯(奧斯提亞牧羊人的守護神,圣壇上鐫刻的祝詞就是獻給他的)。在圣壇繁復的裝飾中,羅馬民族具神衹血脈的主題同瑪爾斯和維納斯的結合聯系了起來——神話中的祖先,以及忠貞與和諧的象征。(此刻敘述的是第一面的故事內容)
休息中的拳擊手(復制品)
原作年代為公元前1世紀
青銅
羅馬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一名成年拳擊手疲倦地坐著,雙臂搭在大腿上。他的視線沒有落在觀眾身上,露出一只腫脹的耳朵和幾處流血的傷口。細節的逼真凸顯了雕像的強烈感染力。發絲、胡須以及手套上的毛皮,全部用刻刀精雕細琢,幾道銀嵌上去的紫銅把傷口表現得淋清盡致,仿佛鮮血正滴落在因搏斗而變得虛弱的強壯身體上。由于創作靈感來自鼎鼎大名的利西波斯的原作(公元前4世紀),所以這座雕像被認為是公元前1世紀前半葉希臘藝術的代表作品、古人顯然也十分欣賞它的獨特之處,并試圖妥善保存。1885年在奎利那勒山西坡被發現時,這座雕像被精心地埋藏起來,置于石柱上,安放在填滿過篩上的坑中,以最大限度地則免青銅表而受到腐蝕。
內爾卡.特洛斯蒂婭亞墓隨葬品
公元前3世紀
埃斯特(意大利東北部威尼托大區)出土
阿泰斯蒂諾國家博物館藏
“雙勇士之墓”的隨葬品
公元前3世紀
拉韋洛鎮(意大利南部波坦察省)出土
梅爾菲馬西莫帕羅蒂諾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在意大利南部的拉韋洛,人們為兩名當地男性精英分別舉辦了葬禮,然后將他們安葬在同一座大型墓葬內
按照道尼亞人的喪葬習俗,為了給第二次安葬騰出空間,會將第一位逝者的遺
連同隨葬品一起移走,堆放在墓葬一角。第二名墓主被描繪成騎士,戴著富有異國情調的按扣”頭盔,即所謂的蒙特福爾蒂諾式頭盔,隨葬品異常豐富,包括珍貴的儀典用卡諾薩花瓶。在阿普利亞騎士墓中出現了具有典型伊特魯里亞羅馬步兵風格的頭盔,這表明當地貴族自我呈現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反映出文化的深度交融。以上兩點都說明,隨著羅馬逐漸擴張到半島東南部,羅馬同意大利其他族群之間的接觸更加頻繁。

赫拉克利亞銅板
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3世紀初
青銅
古赫拉克利亞出土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皮亞琴察銅肝(刻有伊特魯里亞銘文)(復制品)
原件為公元前100年
青銅
原件于皮亞琴察地區出土
朱利亞別墅伊特魯里亞(文明)國家博物館藏
1877年,皮亞琴察銅肝在意大利北部這座城市附近被發現。公元前100年左右
它是伊特魯里亞人施行內臟占卜術的明顯證據。當時人們認為,肝臟是與血液和生命起源密切相關的器官,在特定儀式中,占ト師會仔細觀察祭牲的肝臟,并堅信這樣能特別可靠地預測未來。
皮亞琴察銅肝極為獨特,故一度被誤認為贗品。它形似公羊的肝臟,并刻有多行伊特魯里亞語銘文,包括完整代表世界且精確細分宇宙的大約40個神靈的名字
在古伊特魯里亞占ト師手中,這樣的器物會充當詮釋性工具和解讀內臟的精確指南。

奧斯克語銘文碑
公元前4世紀
赤土陶
圣瑪麗亞—卡普阿韋泰雷出土
坎帕尼亞大區卡普阿博物館藏
所謂的伊奧維拉碑發現于意大利南部卡普阿古城附近的封多·帕圖雷利圣殿,是目前所知最能喚起我們對奧斯克語記憶的遺跡之一。此碑制作于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之間,材質是凝灰巖或陶土,上面有與神、祭品和儀式相關的圖像裝飾。銘文中除了捐贈者的姓名,還多次提到麥迪斯,即公元前211年以前卡普阿對高級執政官的稱謂。那一年,這座城市因支持迦太基名將漢尼拔而付出巨大代價,最終被羅馬人征服。
展出的這座碑發現于1880年,兩面在燒制之前都用典型的奧斯克語鐫刻了捐贈者的姓名 Mina ( tus ) Nasenni
( us )。它一面裝飾著野豬圖案,而另一面是受損嚴重的佛卡夏圖案,代表著卡普阿圣殿里的祭祀供品。

敬拜者坐像(手持小豬)
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3世紀
赤土陶
阿里恰山古圣殿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阿里恰山谷形成于羅馬時代的一次火山湖排水。大約公元前4世紀,人們開始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種植作物。1927年,一座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簡陋圣殿偶然間被發現。它面積較小,呈長方形,有瓦檐飾和粘土山墻雕像,里面放置著大量獻納品。其中最重要的物品是信徒的黏土雕像、幾件解剖供奉物(手、腳等身體部位,意為表示感謝或希望治愈疾病)、三尊坐姿小雕像和三尊精美的女性陶質半身像。這里是可瑞斯和普洛塞庇娜的圣地。該雕像是一位女信徒或祭司,體現了得墨忒耳祭禮的一個重要方面——只允許女性參加。她左手的小豬象征即把獻祭的動物放在地下坑道中的過程。隨后,這些動物的腐爛遺骸被撤在田地里,以祈求豐收。
安吉提亞女神坐像
公元前3世紀
赤土陶
盧科代馬爾西(安吉提亞圣殿)出土
切拉諾帕魯蒂新博物館/齊耶第考古、美術與景觀署藏
女神安吉提亞是古代意大利的一位神衹,為意大利中部的馬爾西人和其他奧斯克一翁布里亞族群所信仰。位于現在的富奇諾湖岸邊、名為“盧卡斯.安吉蒂亞”的神圣森林是安吉提亞女神崇拜的中心。這座雕像是當地工匠按照希臘風格制作的,是安吉提亞女神現存寥寥無幾的圖像之一。她坐在寶座上,裹著厚厚的斗篷,戴著珍貴的項鏈和手鐲。人們相信,這位女神擁有魔法和治愈力量,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種毒物。她的形象與“水”和'’冥界”聯系在一起,被認為是野生動物的主于拉丁作家認為她的名學來源件蛇。馬爾西人本身被稱為“舞蛇者”,這種傳統在阿布佐延續至今,每年一度的捕蛇人節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表演。
母親像
公元前4世紀
凝灰巖
封多·帕圖雷利墓葬(卡普阿)出土
坎帕尼亞大區卡普阿博物館藏
封多·帕圖雷利圣殿建于公元前6世紀,位于伊特魯里亞古城卡普阿的東門。公元前4世紀起,薩莫奈人占領該城期間,這里仍然是重要的祭拜場所,很可能供奉著某種形式的母親女神”,一位掌管成年儀式和疾病治療的守護神。這種崇拜主要是為了避免天折,平安生育和養大新生兒
自供奉的大量陶質塑像就可以明顯看出,它們描繪了女性與孩子坐在一起的場景
系列大型凝灰巖雕像。著名的“卡普阿的母親"中也出現了類似的圖像,對此的理解是描繪守護神,或順利生產后對神靈的謝禮禮。這里展出的雕像莊重典雅,端坐著的母親和兩個襁褓中的孩子,表現出母親的歡欣鼓舞和隨之而來的整個卡普阿社群的繁榮。
赫拉克勒斯休憩像(銘刻阿提烏斯.佩蒂修斯.馬蘇斯獻納銘文)
公元前3世紀一公元前2世紀,銘文刻于公元1世紀
青銅
蘇爾莫納(赫拉克勒斯神殿)出土
阿布魯佐弗里杰別墅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赫拉克勒斯自古以來就是意大利、伊特魯里亞和拉丁地區,以及大希臘地區崇拜的神衹。他保護著社群生活中的戰爭、貿易、農業和畜牧業等方面,這對于意大利人來說至關重要,因而備受尊崇。人們由于不同的原因敬奉他,例如在蒂沃利,他因守護經濟和軍事活動,而被稱為“不可戰勝的赫拉克勒斯”;而在蘇爾莫納統一管理的小城鎮,人們出于政治目的敬奉他時,又將他稱為庫里諾或基里諾。許多意大利圣殿發現的獻納品中,不乏赫拉克勒斯的青銅小雕像,這充分證明對他的崇拜廣泛存在。埃爾科勒.庫里諾圣殿發現的這座精雕細琢的青銅像,就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件。它創作于公元前3世紀,是希臘雕塑大師利西波斯的名作“休憩的赫拉克勒斯”(公元前4世紀創作)的仿品。捐贈者阿提烏斯蒂修斯馬蘇斯是當地精英階層的代表,也是一個貿易氏族的成員。
他在公元1世紀初將其捐出時,已經知曉它是一件價值連城、年代久遠的杰作。
維迪奧維斯像
公元1世紀
青銅
維泰博出土
羅卡·阿爾博諾斯伊特魯里亞(文明)國家博物館藏
赫拉克勒斯休憩像(銘刻阿提烏斯.佩蒂修斯.馬蘇斯獻納銘文)
公元前3世紀一公元前2世紀,銘文刻于公元1世紀
青銅
蘇爾莫納(赫拉克勒斯神殿)出土
阿布魯佐弗里杰別墅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赫拉克勒斯自古以來就是意大利、伊特魯里亞和拉丁地區,以及大希臘地區崇拜的神衹。他保護著社群生活中的戰爭、貿易、農業和畜牧業等方面,這對于意大利人(尤其是亞平寧山脈中部的薩莫奈人)來說至關重要,因而備受尊崇。人們由于不同的原因敬奉他,例如在蒂沃利,他因守護經濟和軍事活動,而被稱為“不可戰勝的赫拉克勒斯”;而在蘇爾莫納統一管理的小城鎮,人們出于政治目的敬奉他時,又將他稱為庫里諾或基里諾。許多意大利圣殿發現的獻納品中,不乏赫拉克勒斯的青銅小雕像,這充分證明對他的崇拜廣泛存在。埃爾科勒.庫里諾圣殿發現的這座精雕細琢的青銅像,就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件。它創作于公元前3世紀,是希臘雕塑大師利西波斯的名作“休憩的赫拉克勒斯”(公元前4世紀創作)的仿品。捐贈者阿提烏斯蒂修斯馬蘇斯是當地精英階層的代表,也是一個貿易氏族的成員。
他在公元1世紀初將其捐出時,已經知曉它是一件價值連城、年代久遠的杰作。
石制底座上的崇拜者像
青銅
盾牌構件(飾有塔拉斯圖案)
公元前4世紀
青銅
羅薩諾·迪·瓦格里奧梅費提斯女神廟出土
巴西利卡“迪努.阿達梅斯泰努”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梅費提斯女神獻納品
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2世紀
羅薩諾·迪·瓦格里奧梅費提斯女神廟出土
巴西利卡“迪努·阿達梅斯泰努”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赫拉克利亞獻納品
赤土陶
西里蒂德國家博物館藏

佩弓箭的阿爾忒彌斯像
戰象獻納品盤
公元前2世紀
黏土
卡佩納出土
朱利亞別墅伊特魯里亞(文明)國家博物館藏
此盤是20世紀初在卡佩納古城的墓地發現的,是系列文物一已知包括在阿萊里亞(科西嘉)和諾爾奇亞(拉齊奧)出土的碎片一中最好的一件
它的裝飾圖案非常細致,可以清楚辨認出一頭披掛好準備出征的成年印度戰象
它背上綁著一個雉堞狀塔式結構,用很大的青銅盾牌加固,周圍有士兵守護。眾所周知,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曾在赫拉克利亞戰役(公元前280年)和貝內文圖姆戰役(公元前275年)中與羅馬人對抗時使用過大象
一只小象的鼻子貼著成年象,這可能暗指貝內文圖姆戰役中出現的決定性一幕,當時一只逃跑的小象尋找它的母親,導致皮洛士的軍隊出現混亂,因此讓羅馬人占了上風。據推測此盤是為紀念戰勝皮洛士以后在羅馬舉行的勝利慶祝活動而制作的,當時一些從敵人那里捕獲的大象首次被牽著穿過羅馬城。
弩炮用石彈和希臘式建筑構件殘片
公元前3世紀
石材
古赫拉克利亞考古博物館藏
公元前216年,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軍隊在坎尼戰敗,因此迦太基軍隊繼續駐扎在大希臘地區,直到公元前203年放棄在意大利的軍事行動。短短幾年間,漢尼拔通過與塔蘭托結盟,征服梅塔蓬托、圖利,并在公元前212年的暴力圍攻后征服赫拉克利亞,成功削弱了羅馬對愛奧尼亞海岸希臘城市的影響力。展出的這些建筑殘片和石彈是這場最終的毀滅行動的證據,公元前4世紀起,希臘化王國軍隊開發的最先進攻城器械(如弩炮)也派上了用場。
迦拉太人(凱爾特人)和希臘諸神戰斗場景雕飾殘件
公元前2世紀
奇維塔巴出土
馬爾凱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奇維塔巴坐落在安科納附近的薩索費拉托(原名森提努姆)東北約6公里處的一座小山上。該遺址挖掘于19世紀末,因出土了一座廟宇的陶質裝飾構件而聞名。正面展現的可能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帕納塞斯山上醒來,這里展出的圖像是對羅馬人戰勝凱爾特人的象征性描繪,二者分別用“希臘人”和“迦拉太人”來代表。當時留下的考古報告非常稀少,不過表明這兩圖案是在一批獻納品窖藏中發現的。它們的歷史或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前半葉。它們實際是從哪座建筑中取出的,目前尚未確定,或許是“諸國之戰”一個多世紀后拔地而起的紀念性建筑。公元前295年,在離奇維塔巴不遠的地方,羅馬打敗了薩莫奈人、高盧人、伊特魯里亞人和翁布里亞人組成的聯盟,這一事件后來被證明是第三次薩莫奈戰爭和羅馬征服意大利半島的轉折點。
雙層漿戰船圖浮雕
公元前50年—公元前25年
灰色凝灰巖
庫邁出土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這件浮雕展示了兩艘相同的戰艦,滿載武裝人員,但沿著不同的路線航行。這些戰船每側裝有兩排超過12只船槳(雙層槳戰船),而船首(現在缺失的部分)可能裝有一個撞角。傳統上被認為起監視航行作用的巨大辟邪魔眼仍然可見。在船尾,我們可以看到坐在欄桿后面的舵手。士兵們裝備長矛、半球形帶檐頭盔和橢圓形盾牌,在甲板上列隊,可能是在準備登陸作戰。他們的隊形很緊密,舉著盾牌,雙腿分開,暗示著即將進行戰斗。
在羅馬共和國末期和奧古斯都時代早期,海戰場景是浮雕上特別常見的主題,用于紀念公元前1世紀中期至奧古斯都在亞克興對安東尼和埃及克婁巴特拉七世的決定性勝利(公元前31年)之間的偉大戰斗。這幅圖來自庫邁附近地區,據推測是指屋大維一方與龐培大帝的兒子塞克斯圖斯·龐培的戰爭,可能出自一位老兵的墳墓。作為駐扎在弗勒格瑞安海岸的艦隊一員,此人在河格里帕的指揮下參加了關鍵的瑙洛庫斯海戰(公元前36年),為屋大維贏得了勝利。
奧斯克語銘文石碑(記錄了龐貝古城街道與城距情況)
公元前2世紀
石材
龐貝古城出土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該銘文發現于龐貝的斯塔比亞城門內,是古城中發現的眾多奧斯克語銘文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紀,提供了關于古城街道規劃和祭神圣地的珍貴信息。
這篇銘文對間距、市政官劃定的界線有精確描述,在最高城市行政官梅迪克斯的授意下,這條街(龐培亞納大道)通往卡伊拉·伊維米利基耶,即供奉朱庇特·梅利希奧斯的神股。長期以來,這座神殿被誤認成斯塔比亞納大道上的一座小廟宇,供奉的可能是阿斯克勒庇俄斯。然而根據最新的考古發掘,以及對銘文的正確解讀,這座神殿可能位于近郊平地封多·伊奧奇譜遺址當中,離古城墻外幾百米。可以肯定,常常與朱庇特·梅利希奧斯聯系在一起的女神林卡忒也被供泰干此。
界石
公元前129年
石材
阿泰納盧卡出土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戴奴隸鐐銬的馬耳敘阿斯像
公元前3世紀
青銅
帕埃斯圖姆貝利亞考古公園藏
在希臘神話中,森林之神馬耳敘阿斯因在音樂比賽中挑戰阿波羅而被綁在一棵樹上,活活剝皮以示懲罰。而在羅馬世界里,馬耳敘阿斯變成了城市自由的象征,他的雕像常常樹立在意大利及各行省的殖民市和自治市的廣場上,如帕埃斯圖姆。這尊青銅雕像發現于1931年,頭上的王冠表明他是一位國王。他的雙腳戴著奴隸的鐐銬,卻沒有鎖鏈,證明剛剛獲得自由。雕像被放置于公共廣場,這一事實說明它可能和公元前273年該地成為羅馬殖民市(建城)有關,在羅馬人看來,這個事件是從盧卡尼亞人手中“解放”了城市,于是授子它一尊新雕像。
這尊雕像以議事堂附近古羅馬城市廣場上的馬耳敘阿斯像為原型。公元前82年,馬爾西烏斯·肯索里努斯發行的古羅馬第納爾上也有馬耳敘阿斯的形象。
建城儀典浮雕
公元前1世紀
大理石
阿奎萊亞出土
阿奎萊亞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這件展品是一幅大型敘事浮雕的殘跡,浮雕的其他部分業已遺失,描繪了耕作場景。一對耕牛,套著挽具,頭戴飾帶并涂有三角形的額前紋,一個身穿古羅馬短袍、頭戴花冠的人正牽引著它們。另有一人同樣著短袍緊隨其后,左手舉起犁刀以防破壞耕地,右手示意其他人繼續前行。他的右邊跟著四個身著寬袍的男人,可能是當地的行政官或社區的要人。圖像再現了劃定一座新建城市,即
sulcus primigenius
圍界的耕種儀式的場景。沿著該儀式的行進路線豎起防御墻作為城界,儀式止步于城門所在處。據浮雕場景描繪的細節推測,這塊雕帶很可能曾鑲嵌在通往阿奎萊亞的一處城門上,或為紀念這座城市建立(公元前181年)而造的公共建筑上。
復原測量儀器
(使用原始金屬部件)
公元前1世紀
龐貝古城出土
龐貝古城公園藏
殯葬銘文碑
(描繪測量儀器)
公元前1世紀
大理石
龐貝古城出土
博斯科雷亞萊古博物館藏
卡皮托里尼山三主神
公元2世紀
大理石
圭多尼亞一蒙出土
羅馬城區與列蒂省考古、美術與景觀署-魯道夫·蘭恰尼市立考古博物館藏
羅馬的三位守護神朱庇特居中,密涅瓦在右邊,朱諾在左邊,坐在同一個位子上,由有翼勝利女神加冕。群雕表現出三主神各自的傳統職能和象征的圣物:朱庇特是閃電和鷹,朱諾是孔雀和權杖,而雅典娜·密涅瓦是貓頭鷹,其余漫測的部分可能原為左手持矛、右手整理頭盔的形象。這幅圖像呈現了古典時期諸神的典型模式。尤其是朱特,與公元前5世紀菲狄亞斯創造的眾神之王形象極為相似。這一眾神之父形象的模式在幾個世紀中得到了細化和完善,但在希臘和羅馬藝術中從未被舍棄,奧斯提亞的圓形祭壇就顯現了此主題。
伊西斯儀式壁畫
公元1世紀
壁畫
埃爾科拉諾出土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伊西斯——福爾圖娜與年輕男子壁畫
公元1世紀
壁畫
龐貝古城出土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這幅出自龐貝的壁畫是當時流行的宗教信仰的明證。它是神龕的一部分,在酒館的房子里,離廁所不遠。壁畫描繪了在所有來自埃及的崇拜對象當中,最受歡迎的女神伊西斯,她的信徒來自不同社會階層,遍及羅馬世界。此畫顯示出女神伊西斯和希臘羅馬眾神融合的過程,可以看出伊西斯具有了福爾圖娜女神的特征——豐饒之角和船舵。船舵象征著她改變命運的力量和作為航海保護者的角色。
畫面中還出現了一個比女神小的裸體年輕男子,他側對觀眾,半蹲著,腳后跟碰在一起。他可能是伊西斯的兒子荷魯斯,身后跟著兩條蛇。男子上方有涂鴉銘文
是對不知羞恥行為的忠告。涂鴉的時間與作畫的時間不同,根據荷魯斯所處的位置,推測是在嘲諷伊西斯的追隨者由于壁畫靠近廁所,這一示顯得更加切中要害。這也可能只是一個正面的告誡,讓人們不要玷污神圣空間。
阿斯克勒庇俄斯胸像
公元前2世紀
帕里安大理石
奧斯提亞出土
古奧斯提亞考古博物館藏
這件殘缺不全的軀干來自一尊阿斯克勒庇俄的長胡須神像,發現于“四柱神廟”附近,可能是獻給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祭禮。
戴頭盔的雅典娜頭像
公元前1世紀——公元1世紀
大理石
圣喬瓦尼·因卡里科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被閃電擊中物品的“圣葬”
赫拉克勒斯雕像被打撈場景浮雕
公元前1世紀前半葉
希臘大理石
奧斯提亞考古博物館藏
十二神祗祭壇
公元前1世紀后半葉
希臘大理石
奧斯提亞出土
古奧斯提亞考古公園藏
這座圓形條壇于1940年在奧斯提亞大教堂遺址區城內一座露天的阿提斯神廟中被發現,由希臘本土出產的大理石制成,各部件分別加工,然后拼合起來。上部框架有胚珠和柳葉刀圖案,下部框架有心形葉子圖案。這兩者之間,描繪了十二位神抵(其中有些上部缺失)。首先看到的是“中心”人物——王座上的宙斯。這一形象源自菲狄亞斯創作的雕像真跡。在他上方靠近祭壇邊緣處,刻有希臘文銘文。隨后從在到右依次是赫拉、得墨忒耳、波塞冬、阿佛洛狄忒、阿瑞斯、赫菲斯托斯、赫爾墨斯、赫斯提亞、阿波羅、阿爾忒彌斯和雅典娜。這些雕像均以公元前4世紀的偉大作品為原型,因此有人認為它們可能是這組12位奧林匹亞神群雕(鮑染尼亞曾經描述、由普拉克西特利斯為希臘邁加拉的阿爾忒彌斯神廟雕刻)的復制品。據推測該祭壇是在公元前1世紀后半葉(更準確地說是奧古斯都時代),由一家希臘式工坊制作而成。
四季之神
公元1世紀
拉努維奧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阿波羅銅像燈座
公元前1世紀
青銅
龐貝朱利奧一波利比奧之家出土
龐貝考古公園藏
在蓋烏斯元利烏斯·波里比烏斯宅氏里,當主人舉行奢華宴會時,這尊典雅的阿波羅形象的銅像被用作油燈座,是公元前1世紀的杰作。銅像是對兩種風格的兼收井蓄:希臘式仿古(面部輪廓、杏仁般的大眼睛和精致的發型,都讓人聯想到公元前6世紀創作的著名青年男子雕像),同一種更加晚近的樣式(輪廓更加柔和)。這座銅像最初可能是為祭祀阿波羅而制作的。為了符合公元前1世紀龐貝城存在的時尚(記錄在其他相近的青銅雕像當中),銅像頭戴冠冕,手拿花枝,從阿波羅變成了清秀的持燈侍奉者形象。
鴨子與狍子壁畫
公元前1世紀前半葉
壁畫
埃爾科拉諾的帕比里莊園出土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棺床
公元前2世紀——公元前1世紀
青銅、木材
阿蜜特爾努出土
阿布魯佐弗里杰別墅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送葬隊伍浮雕
公元前1世紀——公元1世紀
石材
阿蜜特爾努出土
阿布魯佐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浮雕來自古代阿米特納姆(位于今天的拉奎拉附近)的墓碑,極其形象地描繪了送葬儀式。走在隊伍前面的是樂手,包括雙管長笛演奏者、號角演奏者、大號演奏者,后面跟著兩名專業送葬者,受雇哭喪。逝者躺在“克里奈”躺椅上,由8個人用輿著。在它后面,可以看到有類似星空、一彎新月裝飾的天篷。逝者的家人和仆人走在隊伍最后,女人們披散著頭發以示哀悼。這位身份不明的當地精英生活在羅馬共和國晚期,他的葬禮再現了該地區古代民族傳統的輝煌。
花瓶
公元前1世紀
彩陶
龐貝考古公園藏
雙耳瓶
公元前1世紀
雪花石
龐貝古城出土
龐貝古城公園藏
骨灰甕
公元1世紀
藍綠玻璃龐
龐貝古城出土
龐貝考古公園藏
公元前1世紀中葉,盡管土葬未被完全放棄,但火葬已作為替代的喪葬形式得到廣泛傳播,從而催生了對放置死者骨灰的貴重容器的需求,促進了大理石和玻璃材質骨灰甕的批量化生產。出于陪葬昂貴物品的愿望,在專門的骨灰甕供給不足時,人們開始將原本具有其他用途的貴重容器當作骨灰甕,如本次展出的由雪花石膏、彩陶和玻璃制成的容器。精致的雪花石膏制帶把杯,以及罕見的巧妙地用浮雕裝飾的水晶杯,來自古代卡普阿的一座陵墓。這兩件物品應該都出現在葬禮儀式中,以展現主人的富有,也通過頗有趣味地暗指同酒相關的符號,體現主人的地位。由昂貴材料制成的骨灰甕可能會在送葬隊伍中出現,有時放在用象牙或骨料裝飾的精致棺床旁邊。作為死者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在葬禮儀式結束前各個環節,它們會一直陪在死者身旁。
雙渦旋柄高腳杯形酒缸
公元前1世紀
雪花石
圣普里斯科出土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纏枝紋杯
公元前1世紀后半葉
巖晶
圣普里斯科出土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這件罕見的巧妙地用浮雕裝飾的水晶杯,來自古代卡普阿的一座陵墓。此杯應該出現在葬禮儀式中,以展現主人的富有,也通過頗有趣味地暗指同酒相關的符號,體現主人的地位。
戴頭巾的女子
公元前1世紀
大理石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智者頭像
公元前1世紀
大理石
卡利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戴頭巾的老婦女頭像
公元前1世紀中葉
大理石
奧斯提亞出土
古奧斯提亞考古公園藏
女子頭像
公元前1世紀前半葉
大理石
阿爾蒂諾出土
阿爾蒂諾考古博物館藏
男子頭像
公元前1世紀前半葉
大理石
阿爾蒂諾出土
阿爾蒂諾考古博物館藏
男子頭像
公元前1世紀中葉
大理石
古奧斯提亞考古公園藏
男子頭像
公元前1世紀
盧尼大理石
佩萊斯特里納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日晷(標有黃道十二宮)
公元1世紀大理石
原藏于基爾切里安博物館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時間和節日
羅馬歷法區分了這二者:可以處理司法和公共事務的日子,即“吉日”;出于宗教原因禁止處理此類事務的“難日”。久而久之,“
Fasti
”一詞被用來指代所有歲時節慶,并受祭司團成員監督。在奧古斯都推行的文化運動中,新時代的創立也延伸到對歷法之內時間的組織,這種根本性變化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影響著羅馬人公共生活、社會和宗教的方方面面。奧古斯都在擔任大祭司長期間,對年歷進行了結構性變更,增加了與“第一公民”及其家族有關的慶祝節日。公元前46年,由凱撒主導的歷法改革修正了閏年的計算方法,引入了一月份和二月份。在此基礎上,為紀念尤利烏斯凱撒和奧古斯都自己,夏季月份的名稱也被改為尤利烏斯和奧古斯都。“八月的休息”一直延續到今天,被稱作八月節,每年8月15日都被列為法定假日。
坎帕納陶板(飾有勝利女神與戰利品)
奧古斯都時代
赤土陶
羅馬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坎帕納陶板(飾有勝利女神獻祭公牛圖像)
奧古斯都時代
赤土陶
羅馬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勝利女神與勝利紀念物浮雕
公元前1世紀
大理石
羅馬國家博物館藏
戴頭巾的奧古斯都頭像
公元前1世紀未
大理石
安科娜出土
馬爾凱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公元前27年重建共和國以后,36歲的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頭銜,這個稱謂從此成為他名字的一部分。他的宗教改革計劃恢復了一些早已失去其原始意義的崇拜和儀式。公元前12年被提升為最高祭司——大祭司長——之前,奧古斯都就已經公開自夸對宗教的虔誠。這位“第一公民如今有了新的公共形象,即虔誠執行祭祀職責的羅馬人,頭上覆蓋的頭巾是托加長袍的一部分,由奧古斯都重新引進,作為道德純潔的象征。這位帝王的某些特征,如人們熟知的那對招風耳,或多或少地在雕像上有所體現。歲月的痕跡(如額頭的皺紋、凹陷的雙頰)被刻意削弱,賦予這件作品莊嚴的永恒感。
勝利之翼
公元世紀青銅
羅馬出土
羅馬國家博物館蔵
這只右翼是勝利女神像的部分,表現了休憩的姿態。宛若天然的細節特別是一絲不茍雕出的層層羽毛都是用小刻刀精雕細琢而成。從這件雕塑的寫實性和工藝水平來看,創作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左石。公元365年至公元367年,瓦倫提尼安和瓦林斯兩位帝王下令修繕連接臺伯河左岸和特拉斯泰韋雷的橋梁,它和其他不同時期的許多雕塑一道,在建造工程中被重新使用。1473年,教皇西克斯圖斯四世徹底重建了這座橋梁。
古羅馬文明上承古希臘文明,綿延700多年。人們常常將西方的羅馬與歷史同期位于遙遠東方的秦漢王朝和大唐帝國相比較。毫無疑問,古羅馬文明和中華文明都是人類歷史上位于東西方的兩顆璀璨、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