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過去的2022是企業最難過的一年,但臺灣省的一家輪船運輸公司卻給員工發了52個月的年終獎。 員工直呼,被錢砸醒的感覺真好…… 簡直是壕無人性! 據臺灣島內消息,由于長榮海運在今年前3季獲利提前超過去年全年,因此決定發給員工年終獎金45個月(基層員工獎金折合人民幣高達50萬元以上),個別員工發到了52個月! 而在去年,這家公司也因為發了40個月的年終獎金刷屏。 2年就能領到了95個月獎金,長榮海運為什么那么賺錢,又為什么對員工那么好?  1949年,隨著國民黨退到島內,從而帶入了大批海運船舶,臺灣的海事航運才有了初步的發展。到了“小蔣”主政的70年代,臺灣明確了海運經濟的發展方向,建設了不少港口。1968年,祖籍澎湖的張榮發在基隆市買下了一艘二手貨輪,成立了“長榮海運”。由于張榮發一家人吃苦耐勞,再加上站到了風口,很快,長榮海運就賺了大錢。1970年代初,長榮海運將全球能源危機轉化為商機,開拓遠東–美國東岸定期航線,采用全貨柜船隊,創臺灣先例。1979年,張榮發又開通了歐洲航線,為了殺出重圍,他貸款砸下重金,一舉訂購了24艘集裝箱貨柜新船,引起了西方人的關注——“那個亞洲的張榮發瘋了!”1984年,長榮海運還開拓了環球東西雙向定期航線,并引進高科技,采用全自動貨柜船隊。張榮發賭對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臺灣經濟突飛猛進的時候,1985時,長榮海運就躍升為全球最大貨柜船公司,成為了“日不落”海運王國,張榮發本人也被稱為“世界船王”。后來,兩岸關系緩和改善,實現了“三通”,大陸成了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占到了臺灣出口的4成以上份額,海運事業更加蓬勃。不過,疫情到來的前幾年,因為行業的內卷,以及航空公司的競爭,貿易全球化的逆向發展,很多航運公司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此外,在工業4.0下,如物聯網、機器人等科技,也改變了以往的垂直分工模式,減少了跨國企業對航運的需求。2016年,韓國最大、全球第7的航運公司韓進海運,申請破產保護,丟出第一枚震撼彈。臺灣的很多輪運公司日子也不好過,每年的利潤都是負的。但長榮海運卻提前觀察到了市場方向,張榮發生前告誡子女:“做生意有時不要跑太快?!?/strong>當同行們都在訂造大船時,長榮卻反其道行之,因此減少了負債,安全度過了危機。這波操作,頗有2018年王健林瘋狂甩賣資產的味道。在2019年,因營運低迷,長榮海運員工年終獎甚至是一分錢都沒有的。因為疫情原因,航空公司航班大量減少,居家消費的需求的擴充,增加了對集裝箱運輸的需求。于是從2020年開始,在求過于供的情況下,海運運價就開始不斷上漲。據悉,疫情爆發后的第18個月,全球海運的價格就漲了11倍之多,出口的集裝箱往往是一搶而空,貨柜運輸巨頭營運暢旺。主要原因,就是長榮定位精準,把主航線集中在亞洲市場,尤其是大陸。長榮看準大陸是疫情期間唯一生產最充足、出口不斷穩定增長的市場,所以集中船隊,把中國大陸到北美、歐洲的路線作為主線。據財報,長榮海運7成左右的獲利來自于大陸的海運市場。2021年3月中下旬,長榮海運的2萬標箱的“長賜輪”曾在蘇伊士運河擱淺,堵塞了歐亞航運大動脈,這讓長榮海運占據了全球各大媒體主要版面。不過,臺灣當地賺錢的海運公司很多,可為何偏偏長榮給的獎金最多呢?要知道長榮海運的對手陽明海運,去年僅僅發了8個月年終獎。1985年,張榮發設立“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積極投入海事教育和人才培養、慈善醫療等公益事務。2008年,張榮發甚至有感于社會道德逐步淪喪,率基金會發行《道德月刊》,臺灣的不少學校將之定為品格教育教材。2016年,張榮發去世,其繼承人張國煒也是熱衷于公益事業。2021年,張國煒親自拍板,給員工發40個月的獎金,其高管透露,這是因為過去10年海運業慘淡,到這兩年才算熬到頭,等于還員工“公道”。長榮海運也發文強調,公司有獲利回饋給員工是應該的,也感謝員工一路支持公司。并希望長榮海運員工要顧及其他企業員工的心情,希望能低調點........作為對比,我們的一些房地產老板在賺錢的時候,并沒有想到給員工多少獎金。反倒是欠下巨額債務后,開始給員工寫“家書”,甚至斷掉了員工的社保。希望國內的企業家們能夠踐行“共同富?!钡奶栒?,真正能把員工當成家人,而不是耗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