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王齊洲:對《樂經》文本的初步考察(《周禮·大司樂》即《樂經》辨之一)

     古代小說網 2023-01-06 發布于江蘇


    孔子有儒學“六教”之論,莊子有儒家《六經》之說,“六教”包括“樂教”,《六經》包括《樂經》,這是公認的歷史事實。以前雖時有爭議,但在得到近年出土的戰國楚竹書多方面佐證之后,已經不再有人懷疑。

    《樂經集》

    然而,孔子“樂教”是否有文獻作為教材,《樂經》是否為文獻典籍,卻一直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如果《樂經》不是文獻典籍,那孔子是如何進行“樂教”,弟子是如何進行“樂學”的?孔子后學又是如何傳播其“樂教”思想和弘揚其“樂學”精神的?

    如果《樂經》是文獻典籍,那這一典籍是文字文本還是曲調曲譜?如果是曲調曲譜,那儒學的曲調曲譜與樂師樂工演奏的曲調曲譜有何聯系,又有何區別?如果是文字文本,它是否已經亡佚?如果沒有亡佚,它又在哪兒,是部分存在,還是全部存在?所有這些問題,是研究儒家經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也不應回避的重要問題。

    近幾年,筆者花了不少精力,試圖探討和解決這些問題,發表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見,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也引起了一些爭論。這些爭論均為正常的友好的學術爭鳴,對解決長期困擾學界的老大難問題有益而無害。為了進一步促進討論的深入,筆者擬就《樂經》文獻問題做進一步論證,請大家批評。

    《禮記·經解》云:“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1]這里提到《詩》《書》《禮》《樂》《易》《春秋》“六教”乃是孔子所提倡的儒學教育,其所教內容即后人之所謂《六經》。

    《六經》中的《樂經》是否有文本文獻作為教材,學術界一直存在著肯定和否定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2]

    肯定意見的最重要依據有兩條,一條是邏輯的,一條是文獻的。

    邏輯的依據是,孔子“六教”中既然有“樂教”,而“六教”中的“詩教”“書教”“禮教”“易教”“春秋教”都有文本文獻作為教材,不應該獨剩“樂教”沒有文本文獻作為教材;如果“樂教”沒有文本文獻作為教材,它就不會是儒家獨立的一類教育,孔子的“六教”便只剩“五教”,儒家《六經》也就只剩《五經》了。

    《古樂經傳全書》

    文獻的依據是,西周學校教育便有《詩》《書》《禮》《樂》之教,[3]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春秋中期的楚國選擇教育太子的文本文獻就有《詩》《書》《禮》《樂》等,[4]春秋末期辦學的孔子不會沒有文本文獻作為“樂教”教材;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國從事儒學教育,其弟子魏文侯的樂工竇公保留有《大司樂》文本,實為儒家“樂學”文獻,證明儒學“樂教”是有文本文獻作為教材的;[5]秦漢時期的論、說、記、傳都是釋“經”文獻,既然有《荀子·樂論》和《禮記·樂記》存世,就一定有《樂經》存世,不然,這些《樂論》《樂記》就是沒有解說對象的無的放矢,這是不合乎文獻生產常識的。

    當然,肯定意見受到的質疑也是致命的,人們有權利要求:如果誰主張《樂經》是文本文獻,請拿出來大家瞧瞧。拿不出過硬的文本文獻,一切論證都是枉然。

    否定意見認為,“樂”散在執禮、歌詩、舞蹈等活動中,并無獨立文本;如要尋找獨立文本,那也只有先秦遺留的古樂曲譜,但那卻不是文字文本。

    《四庫全書總目》

    這種意見歷代都有,四庫館臣的說法可為代表,《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總序》云:“沈約稱《樂經》亡于秦。考諸古籍,惟《禮記·經解》有樂教之文。伏生《尚書大傳》引'辟雝舟張’四語,亦謂之《樂》,然他書均不云有《樂經》。大抵樂之綱目具于禮,其歌詞具于詩,其鏗鏘鼓舞則傳在伶官。漢初制氏所記,蓋其遺譜,非別有一經為圣人手定也。”[6]

    其判斷的依據是,孔子“樂教”是音樂教育,而春秋時期“樂”與“詩”配合而行“禮”,故“樂之綱目具于禮,其歌詞具于詩,其鏗鏘鼓舞則傳在伶官”,“樂”并無獨立文本;如果一定要追尋《樂經》文本,那就只有曲調曲譜可以充當了。

    從曲調曲譜的角度來考察,否定意見其實是不能成立的。上古樂師為疇官,家學世代相傳,且傳學者均為盲人,如果不是盲人也會想辦法使其致盲,以便發展其聽力好讓他專守家學,“師曠薰目而聰耳”[7]便是明證,因此,上古雖然有曲調曲譜,但并無曲譜文本供樂師研習,他們實際上也沒有能力觀看曲譜文本,而是靠實際演奏訓練來掌握古樂曲調曲譜。

    況且,三代樂舞在漢代仍有傳習,如漢初樂舞《文始》為舜樂《韶》、《五行》為周樂《武》,西漢一直沿用不廢;雅樂也有保存,“其八篇可歌,歌《鹿鳴》《貍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八篇廢,不可歌;七篇《商》《齊》,可歌也;三篇間歌”[8]。

    東漢末年,雅樂郎杜夔還能演奏《騶虞》《伐檀》《鹿鳴》《文王》等雅樂曲。既然兩漢仍有古樂曲調曲譜存世,漢人并未將這些古樂曲調曲譜作為《樂經》看待,后人也未發現漢人記錄古樂的任何曲譜,因此,我們實在沒有理由說上古曲調曲譜就是《樂經》。[9]

    事實上,孔子“樂教”并不是單純的音樂教育,“樂”也非僅僅指稱音樂。孔子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10]明確說明“樂”并非只指音樂。孔子為其弟子指示的為學進路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1],“樂”顯然指一種人格取向和修身境界,也并非指稱音樂。

    《古樂七考》

    儒學之“樂”其實是指一種有節制的快樂,即符合“禮”的規范的快樂,音樂學習只是體會這種境界和達致這一目標的手段而并非目的。孔子“樂教”雖然包括聲樂、器樂、歌舞等音樂教育,但并不限于音樂教育,還包括與“詩”“禮”等相須為用的學習實踐活動,其主旨在于通過“樂教”培養弟子“美”“善”相兼的“仁”德,引導弟子追求在禮樂制度環境下的社會和諧與個人快樂,養成“不憂不懼”、“樂以忘憂”的君子人格。[12]

    “樂”的依據是人的情感,所營造的是融洽社會各階層的心理和諧,故強調“和同”;而“禮”的依據是人的理性,所維持的是區別社會等級的資源分配,故強調“辨異”。

    因此,孔子“樂教”不是單純的音樂教育,而是藝術教育、文化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樂”文化也不只是關于音樂的文化,更是關于社會和諧和個人快樂的文化。[13]孔子要求弟子“成于樂”,是要他們養成坦蕩快樂的君子人格。因此,他稱自己“樂以忘憂”,贊賞顏回“不改其樂”。

    宋儒的“尋孔顏樂處”,正是要承繼先秦儒家傳統的禮樂文化精神。[14] 毫無疑問,任何曲調曲譜都不能夠承載孔子“樂教”的豐富思想內涵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自然也不可能成為儒家的“樂學”經典。

    徐悲鴻繪《孔子演譜圖》

    所謂“經典”或“經”,本身并不神秘,其實就是大家經常使用的重要文本文獻。“經,徑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15]。

    因此,先秦各家后學都把自己學派開創者的著述作為常用典籍,稱之為“經”,道家有《道德經》,墨家有《墨經》,法家有《法經》。《道德經》《墨經》《法經》都是創派者的著作,而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6]他并沒有創作《詩》、《書》、《禮》、《樂》等儒學經典,而只是挑選和闡釋西周傳留的《詩》、《書》、《禮》、《樂》等文獻典籍作為教育弟子們的教材。

    先秦儒家的《六經》,就是指經過孔子選擇、整理并闡釋的西周傳留的重要文本文獻,當然是文字典籍,這是沒有疑問的。

    只是孔子之前的《詩》、《書》、《禮》、《樂》是文獻類目名而非文獻專書名,即是說,這些文獻并沒有形成固定形態而只以類別形式而存在,所謂“詩三千篇”、“書兩百篇”、“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類,而經過孔子選擇、整理、闡釋后的《詩》、《書》、《禮》、《樂》才成為相對固定的文獻典籍專名,并被視為儒學經典。[17]

    具體到《樂經》,其實就是孔子選擇的西周傳留的“樂學”文獻,當然是文字文本,可以作為儒學教材,后學稱之為《樂》或《樂經》。

    那么,西周是否有“樂學”文獻傳留下來呢?答案是肯定的。《論語》中有孔子對《韶》樂、《武》樂、《關雎》等的評論,《說苑》和《孔子家語》有孔子對子路鼓瑟(琴)奏北鄙之聲的批評,《禮記·樂記》有孔子與賓牟賈對《武》樂的詳細討論,很難說孔子對弟子進行“樂教”沒有歷史傳留的“樂學”文獻作為教材。

    清華簡《周公之琴舞》

    近年出土的戰國楚竹書也佐證了歷史傳留“樂學”文獻的存在,例如,清華簡有《周公之琴舞》一篇,李學勤指出:“《周公之琴舞》的性質是一種樂章,堪與備受學者重視的《大武》樂章相比。……這不僅是佚詩的發現,也是佚樂的發現。”[18]

    而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上篇的中心就是論樂,也是重要的“樂學”文獻。如說:“凡古樂龍心,嗌樂龍指,皆教人也。《賚》、《武》樂取,《韶》、《夏》樂情”;“凡道,心術為主。道四術,唯人道為可道也。其三術者,道之而已。《詩》、《書》、《禮》、《樂》,其始出皆生于人。《詩》,有為為之也。《書》,有為言之也。《禮》、《樂》,有為舉之也。圣人比其類而論會之,觀其先后而逆順之,體其義而節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復以教。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君子美其情,【貴其義】,善其節,好其容,樂其道,悅其教,是以敬焉。”[19]

    《五行》也有很重要的樂學思想,如云:“金聲,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聲而玉振之。不聰不明,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樂,不樂亡德。”[20]

    《郭店楚墓竹簡》

    這些思想,雖是孔子后學的發揮,但對于理解孔子“樂教”仍然富有啟發。而先秦“樂學”文獻的出土,對于認識儒家《樂經》文獻的來歷也是很有幫助的。

    戰國初年,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國從事儒學教育,培養了大批儒學人才。魏文侯作為子夏弟子,不僅服膺儒學,向子夏請教過“樂學”問題,而且撰寫《孝經傳》宣傳儒學思想,在其國內推行儒學教育。他的樂工竇公保存《大司樂》文獻,一定和當時魏國所推行的禮樂教化有關。

    因此,《大司樂》應該是儒學“樂教”文獻,而《樂記》則極有可能是子夏、竇公等人對《大司樂》的具體解說。[21]事實證明,子夏在魏國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樂教”理論和實踐。

    通過現存文獻的綜合分析可以推斷,《大司樂》是孔子晚年確定的儒學“樂教”教材,涵蓋了儒學“樂教”的全部理論和實踐;孔子逝世后,子夏將其帶到魏國加以傳播,魏國樂工竇公保管了這份文獻并由其后人獻給了漢文帝。[22]

    《大司樂》后來被整合進《周官》中,長期作為儒家“禮學”文獻,掩蓋了它實際上是古《樂經》的事實。

    西漢前期的七八十年里,儒家經典和儒學教育不受重視,《樂經》傳承不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今文經學《詩》《書》《禮》《易》《春秋》皆立博士,置博士弟子員,完成了儒家經典和儒學教育的制度建設,獨《樂經》未立學官。

    宣帝時官方經學雖仍是今文經學的天下,但古文經學在民間得到較大發展,而今文經學內部的學派之爭,也動搖著今文經學的學術信譽和權威地位。成帝精于《詩》《書》,喜愛觀覽古文,命劉向領銜校理秘閣藏書,古文經典得到全面系統的整理。

    《古樂經傳通釋》

    到平帝時,古文經學《毛詩》《左傳》《周官》《古文尚書》《樂經》先后被立學官,奠定了古文經學的學術地位,也形成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紛爭的態勢。[23]

    由于古文經學立為學官的主要推手是劉歆和王莽,而王莽新朝短命而亡,劉歆為新朝國師,今文經學家遂指稱他們偽造經典。盡管《毛詩》、《左傳》、《周官》后來得到廣泛流傳,而《古文尚書》和《樂經》卻若存若亡,引起巨大爭議。

    綜合考察劉歆和王莽奏立古文經學的客觀形勢和主觀動機,結合傳世文獻,可以確證他們都沒有作偽,今文經學家的指控不能成立。[24]

    西漢末年,王莽主政后于平帝元始四年奏立《樂經》。古文經學被今文經學壓制一個半世紀后獲得突破性發展,既體現了王莽政治改革和文化改良的政教理念,也反映著王莽“制禮作樂”追跡周公的理想追求。

    從先秦儒家經學文獻在西漢的遭遇中可以發現,王莽奏立的《樂經》文本既不是三代曲調曲譜,也不是陽成子張衡所作《樂經》,而是戰國初年在魏國流傳的《大司樂》。而孔子弟子子夏在魏西河教授儒學,魏文侯拜子夏為師并在國內提倡儒教,故此文本應是子夏傳授的孔子“樂教”晚年定本。

    王莽利用《周禮》和《樂經》作指導所進行的改革雖以失敗而告終,但卻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反思和探討的重要課題。[25]

    《樂經考釋》

    其實,主張《大司樂》就是《樂經》,并非筆者首創,前人早有此議。明人黃佐、柯尚遷、朱載堉、張鳳翔,清人朱彝尊、閻若璩、李光地等,均以為《周禮·大司樂》章即是《樂經》。

    如柯尚遷說:“古之《樂經》存于《大司樂》,其五聲六律八音,大師以下備詳其制。而六列三宮之歌奏,則六代之樂咸備焉。”[26]張鳳翔則說:“《周禮·大司樂》文,則周公所手著也。”[27]

    朱彝尊更認為:“《周官》成均之法,所以教國子樂德、樂語、樂舞三者而已。樂德則'舜典命夔教胄子’數言已括其要,樂語則《三百篇》可被弦歌者是,樂舞則鏗鏘鼔舞之節,不可以為經。樂之有經,大約存其綱領。然則《大司樂》一章,即《樂經》可知矣。”[28]

    他們觀察問題的角度并不完全相同,論證方法也并非一致,但都得出了《大司樂》是《樂經》的結論,只是他們的論證還不夠充分,需要加以補充論證而已。



    上下滑動查看注釋

    注釋:

    [1]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五十《經解》,《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09頁。
    [2] 參見拙作《<樂經>探秘》,《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3] 《禮記·王制》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禮記正義》卷十三,《十三經注疏》本,第1342頁)
    [4] 《國語·楚語上》載楚大夫申叔時在回答楚莊王如何教育太子時說:“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道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徐元誥《國語集解·楚語上第十七》,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485-486頁)《故志》《訓典》等可歸入《書》類文獻。這說明,在春秋時期的楚國貴族教育中,《詩》《書》《禮》《樂》也是其教育內容,而且都有教材。
    [5]  參見拙作《子夏“樂教”與〈大司樂〉的由來》,《暨南學報》2022年第6期。
    [6]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十八《經部樂類總序》,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20頁。
    [7] 朱熹:《陰符經解》下篇“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解引“筌曰”,《四庫全書》本。陶宗儀《說郛》卷七下錄張良《陰符經》同。
    [8]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卷十二《投壺》,北京:中華書局年1983年版,第244頁。
    [9] 參見拙作《<樂經>為文字典籍而非曲譜辨》,《光明日報》2021年1月11日《文學遺產》專欄。
    [10]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卷十七《陽貨第十七》,《十三經注疏》本,第2525頁。
    [11]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卷八《泰伯第八》,《十三經注疏》本,第2478頁。
    [12] 參見拙作《孔子“樂教”新論》,《天津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
    [13] 參見拙作《論周代禮樂文化的快樂精神——以先秦儒家闡釋為視域》,《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14] 參見拙作《再尋孔顏樂處——以顏回為中心的考察》,劉懷榮主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第一輯,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5—44頁。
    [15] 劉熙:《釋名》卷第六《釋典藝》,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91頁。
    [16]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卷七《述而》,《十三經注疏》本,第2481頁。
    [17] 皮錫瑞在《經學歷史·經學開辟時代》中說:“經學開辟時代,斷自孔子刪定'六經’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經;猶之李耳既出,始著五千之言;釋迦未生,不傳七佛之論也。”
    [18] 李學勤:《夏商周文明研究》五簡帛研究《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224頁。
    [19] 陳偉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上冊《郭店1號墓簡冊》十一《性自命出·上篇》,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283頁。文中異體字或通假字均采用通行字,下同。
    [20] 陳偉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上冊《郭店1號墓簡冊》六《五行》,第282-283頁。
    [21] 李光地《古樂經傳》認為《樂記》是子夏、竇公諸人所論述,他說:“抑此十一篇以'魏文侯’終,后十二篇又以'竇公’終。竇公即文侯樂工,漢文帝時獻其本經者也。文侯,戰國賢君,獨能留心禮樂之事。意此《記》即是子夏、竇公諸人之所論述,故以其篇退而居后者,讓也。”(《古樂經傳》卷二《樂記》,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100頁) 
    [22] 參見拙作《子夏“樂教”與〈大司樂〉的來歷》,《暨南學報》2022年第6期。《漢書·藝文志》載:“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二者相與并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鼔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11-1712頁)
    [23] 參見拙作《古文經學的發生與〈樂經〉的成立》,《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24] 參見拙作《<樂經>非劉歆王莽偽造辨》,《光明日報》2020年11月2日《文學遺產》專欄。
    [25]  參見拙作《王莽奏立〈樂經〉管窺》,《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26] 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卷首《全經綱領》,《四庫全書》本,第96冊第504頁。
    [27] 朱彝尊:《經義考》卷一百六十七《樂》引,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影印《四部備要》本,第867頁。
    [28] 朱彝尊:《經義考》卷一百六十七《樂經》,《四部備要》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影印,第865頁。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云霸高清| 国产精品二区中文字幕|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av|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99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好满射太多了装不下了真人|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麻豆| 爆乳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五月开心综合亚洲|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不卡|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国产| 国内综合精品午夜久久资源|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国产欲女高潮正在播放| 久久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伊|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漫画| 白嫩少妇无套内谢视频|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肉大捧一进一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 另类 亚洲 图片 激情 欧美|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又大又粗欧美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