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沖擊使得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站在科教前沿,一流大學只有牢牢把握住時代發展的正確方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人才,才能彰顯一流大學的責任與擔當。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教學質量監測報告》較為全面、客觀地反映了當前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本科教學質量,為今后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參考。 首先,從招生情況上看,2017年以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本科生數量持續上升,一些一流大學的招生人數已經破萬。招生人數涉及教育資源的公平問題,招生人數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學大多處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規模適度擴張對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說是相匹配的。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如果都選擇去東部上學,人才回流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如果留在本地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后就有更大可能繼續留在當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如今,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我們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處理好數量和質量的關系,如何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把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次,從專業布局上看,從當年新增備案或審批專業來看,“智能”“大數據”“新能源”等關鍵詞頻頻出現,反映了一流大學回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調整優化專業布局。 我國現有的學科專業設置在改革開放后經過了數輪調整。但客觀上講,學科和專業劃分仍然基于前三次工業革命所厘定的方向。與此同時,學科專業設置雖然經過了一系列的歸并和優化,但學科、專業劃分過細的問題仍然突出,落實“四個面向”的領域在學科體系中也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2020年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關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提出,增設“交叉學科”門類及這一門類下的兩個一級學科,這無疑是我國學科發展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然而,我國在學科交叉融合方面的探索依然滯后。從“交叉學科”到學科交叉,再到學科融合,如何讓離散、陳舊的學科體系真正適應新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生產、傳授的規律,需要在頂層設計上再用力。 一流大學應該率先行動起來,運用系統改革的思路,在新賽道構建起新的專業體系,可以先小范圍試點,再逐步推廣,爭取利用十幾年的時間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能夠引領未來的高等教育新發展模式。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以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為抓手,瞄準未來前沿技術,實施本碩博貫通、多學科融合培養,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打造個性化知識體系,在培養具有前瞻交叉思維和科學家素養、引領未來技術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最后,從就業去向上看,一流大學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一流大學不僅需要培養科學家,還需要培養一大批能把科技和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人才不是培養出來的,他們天生具有敏銳度、骨子里自帶闖勁。所以,高校要善于發現這樣的人才,多給他們創造機會、提供土壤,幫助他們把想法付諸實踐。 事實上,以往先進行通識教育,再進入專業課學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高校人才培養的關口應該前移一步,主動和行業對接,提前謀劃布局,在校園里就逐步培養起學生未來崗位的適應力。具體來說,各個學院、專業都應該主動對接行業單位,開展聯合培養,讓學生提前了解行業背景、企業文化、運作模式和他未來可能要遇到的挑戰,讓他們對這個領域有系統的了解,而不僅僅是學一門專業。 高校培養的不是溫室里的花朵,需要讓學生在“有槍炮聲”的地方去鍛煉實戰能力。2022年初,西安交通大學發布了“百千萬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計劃,旨在聯合百家行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聘用千名工程科技專家擔任導師,組建校企合作“雙師型”師資隊伍,雙方均為主導師,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養。通過構建前沿性、前瞻性的項目體系與課程體系,實施自主式、研討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和彈性學制,突破了傳統的“一名教師、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個PPT”培養模式,將會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更多創新人才。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1月06日第5版 版名:深度周刊 作者:王樹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