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龍虎關,歷史上赫赫有名!
在桂林,有兩座關隘很多人都不清楚,一個是桂林北邊的嚴關,一個是桂林南邊的龍虎關,今天筆者就跟大家說說南邊的龍虎關。
我們先讀一下清代恭城縣令陶墫曾寫龍虎關的一首詩:“絕壁俯垂淵,龍關跨疊嶂,設嶺一千年,萬木梃虬枝?!?/font>
這首詩把龍虎關的地勢險要描述得險峻厷奇,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顯示龍虎關在關隘上對于軍事的獨特地理位置。
龍虎關,地處五嶺之一的都龐嶺南端余脈。位于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東北部,與湖南永州的江永縣粗石江鎮交界,是一個已有2700多年歷史的邊關古鎮。古時,與昆侖關、山海關、娘子關等齊名,屬中國十大邊關之一。關南有龍頭山(亦稱天子坪),關北有虎頭嶺,關前有寶塔嶺,犬牙嶺相錯其左,獅子嶺聳立其右,地勢極為險峻厷奇,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詞來形容它,確是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龍虎關在西漢時期稱謝沐關(當時的謝沐縣縣城是現在的湖南江永縣管轄的上甘棠村),宋朝時期叫荊峽鎮,明代稱鎮峽寨。到南明時才正式更名為龍虎關。

龍虎關山嶺錯盤間,由北往南而流的茶江河,依勢蜿蜒,氣流飛湍,滔滔不息,嘯鳴幽谷。湘桂交界處有山谷長2000米,有小徑臨潭依勢而曲盤,更平添幾分險峻。當年關門有聯曰:龍蟠八桂山河壯,虎視三湘四月輝。說出了龍虎關的重要性。
如此雄奇的兵家必爭之地龍虎關,一定有他的傳奇的故事,當這些故事與歷代的秦始皇、劉邦、李靖、岳飛、文天祥、曹子建、石達開和白崇禧一干名字相連時,你就可能覺得龍虎關一定不簡單,歷史上曾經赫赫有名!下面就由筆者給你慢慢道來:
(一)、秦始皇、劉邦曾染指龍虎關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以尉屠睢為主帥,率50萬大軍分五路殺向南越,占據湘桂邊界都龐嶺、萌諸嶺的九疑要塞和鐔城地區的秦軍在龍虎關一帶出現了慘烈的廝殺。土著越民,熟知地理,占據龍虎關,晝伏夜襲,進退自如。秦軍三年不解甲馳弩,被土著越民擊得“伏尸流血數十萬”,主帥尉屠睢陣亡。秦始皇不得不補充數十萬兵力,才于公元前214年,闖過龍虎關,平定兩廣地區和今越南中北部地區。
秦朝滅亡,劉邦建立漢朝,趙佗以廣州(古稱番禺)為都,割劇南粵,自稱獨立王國,與劉邦王朝以五嶺南北山麓犬牙交錯為界。到漢武帝時期由于江永龍虎關已屬漢軍控制區域,經江華、江永即龍虎關一帶的下厲甲將軍部隊因而沒有遇到干擾敵軍,一路進展順利。漢武帝順利地收復南粵,統一全中國。

(二)、唐朝大將李靖駐守龍虎關,為大唐開疆拓土立下功勞
唐武德四年(621),唐朝大將李靖駐師江永黃沙嶺(長標嶺)、荊峽嶺,把守山口隘、巖口隘、龍虎關(鎮峽關、荊峽關),討伐割據湘州南的蕭銑梁國余部,實現五嶺南方劃入大唐版圖。
(三)、宋朝岳飛、文天祥曾在龍虎關與匪幫、起義軍血戰。
一是宋開寶三年(970),大將潘美南征嶺南討伐劉鋹部,駐師粗石江白象、龍虎關一帶,實現嶺南歸入大宋版圖;二是南宋紹興二年(1132),岳飛舉兵討伐占據道州的曹成匪軍,在龍虎關前與曹成兵血戰,岳飛軍傷亡慘重。經過激烈戰斗后,岳飛軍攻破曹成,入關達賀州桂嶺,追剿曹成余部。征戰途中,岳飛于江永龍虎關白象寨設白象營,于江永山口隘、巖口隘設巖口營,駐兵守關;三是南宋高宗咸淳七年(1271),廣西農民起義軍秦孟四,攻克江華縣、江永縣,把守江永龍虎關、山口隘和江華河路口、大圩鯉魚塘等關口。咸淳九年十月,湖南安撫使江萬里率提刑文天祥會兵“討捕”秦孟四,攻克龍虎關后,一部千余人駐軍龍虎關一帶的錦堂、桃川、上甘棠和縣城一帶,擊斃義軍首領秦孟四,平定江永、江華兩縣義軍。

(四)、元末瑤民義軍以龍虎關為據點,抗衡元軍十八載。
元末瑤民起義軍鄧四,占據龍虎關至冷水鋪、夏層鋪上下甘棠一帶達18年之久。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鄧四率瑤民起義攻占永明縣城后,與攻占永州城的紅中軍周伯顏部聯合,占領道州城,策應周部進攻衡陽、酃縣,震驚朝廷。朝廷詔令甄崇福元帥率大軍鎮壓,在道州俘殺周伯顏。鄧四部隊潛入瑤山,“避實擊虛,避強擊弱”,在龍虎關一帶與元軍相持達18年之久。直至明王朝建立后,才投降于明朝。
(五)、元朝揮師侵占廣西,在桂林北關嚴關受挫后,奇戰龍虎關,入平樂,攻破桂林。
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將阿里海牙密謀奪取廣西,馬暨率兵3000把守嚴關。元軍久久不能攻下,于是派偏師由龍關入平樂,轉攻桂林。馬暨于是退守桂林城,苦戰了3月,馬暨始終不投降,不久桂林城被攻破。

(六)、南明總兵曹子建駐守“龍虎關”,并在附近建立大本營。也驗應了一句話“得龍虎關者勝,失龍虎關者敗”之道理
南明永歷九年(1647年),清順治四年,湖南永州總兵曹子建受朝廷派遣,統兵萬余駐守鎮峽寨抗擊清軍,把其地更名為“龍虎關”。
當時南明永歷皇帝巡行桂林,曹子建駐守龍虎關救駕有功,封為保昌伯。永歷二年,曹志建收復永明,江華、道州、寧遠、常寧,然后收復酃縣、桂陽州、永州,曹子建晉為保昌侯。南明皇朝欲“以湖南為六軍,經略嶺北”,詔令曹子建在南嶺北麓的新田縣大冠嶺一帶修建六軍大本營城堡。
南明利用龍虎關隘口的有利地形的目的有三:一是可以固守南嶺北麓,確保嶺南明皇朝行宮的安全;二是為經略嶺北,進復江南作好先鋒隊準備;三是能為南明皇朝退居云貴起到后衛作用。這時的曹志建,財力雄厚勝過朝廷,又得皇帝強軍詔令,信心十足。永歷三年,曹子建在據守龍虎關的同時,部隊活動于常寧、道州、郴州、桂陽州之間。十月,清軍孔有德攻至衡州,清將馬蛟麟攻道州,曹子建設營迎敵并出白金二十萬,令斬一級將官者賞金一錠,官兵爭先赴敵,于是大破敵軍。曹子建乘勝收復永興、耒陽、郴州、桂陽州。曹子建因功而晉為永國公,加太子太師。
永歷四年三月十九日,永州被清軍攻陷。清孔有德軍操小道直趨龍虎關下,曹子建督軍力拒??子械率召I瑤民引導清軍從山寨后的絕壁暗入關內,頓時驚潰曹子建守軍,總兵向明高、姚得仁戰死,士兵戰死者一萬多人,投降者數萬人。曹子建只身逃脫,收集余眾二萬人退走灌陽縣。南明與清軍的湘桂之戰是得龍虎關者得勝仗,失龍虎關者吃敗仗。

(七)、石達開把持龍虎關數月,為太平天國招兵買馬。
清咸豐八年(1858),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對天王洪秀全不滿,率部四、五萬眾遠征廣東、廣西及湖南。咸豐九年五月十日,部下國宗石鎮吉部襲克江永縣城,消滅城內外地方武裝力量,把守龍虎關、駐軍永明達四月之久,在永明募兵馬,籌糧響,修器械,造火藥,并以永明為根據地,擊敗道州田廣洞團勇,攻克江華縣城。
八月,石達開部接納一批由廣西入永明的天地會軍后經龍虎關開往寶慶轉入廣西。清咸豐三至八年,朱洪英率天地會紅巾軍先后七次從龍虎關進入永明,攻克縣城,與清兵團勇交戰,知縣所征糧食盡為紅巾軍所獲。

(八)白崇禧重兵死守龍虎關,妄圖阻止紅軍北上。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由于桂系白崇禧重軍死守龍虎關,紅軍只能在道州以西的廣西全州、灌陽、興安一帶渡江。就在第二師、第四師渡過湘江,而大部隊積聚在湘江東岸待渡,湘江把紅軍切成兩半的時候,蔣介石下令發動“半渡而擊”的總攻擊。造成了慘烈的湘江之戰。湘江之戰成為紅軍有史以來最慘重的敗仗,主力紅軍由出發時的八萬六千多人。減到三萬多人,作戰部隊傷亡超過三分之二。這次紅軍經道縣入廣西全州、興安搶渡湘江損失慘重,也是由于江永龍虎關及其以南的廣西地區均為桂系白崇禧部隊重軍把守攔截所致。
(九)、抗日自衛隊龍虎關抗擊日軍。
1944年9月15日,日本侵略軍2萬余人襲擊龍虎關守軍北進永明,經過5天的戰斗,日軍于19日攻下了龍虎關。隨后駐扎在清溪、古洞、小古漯、矮崗、嶺源山、廖家崗、矮寨等村。龍虎關附近錦堂村由70余人組成的抗日救國自衛隊與日軍作戰7次,打死打傷日軍10余名,一名大尉被當場擊斃。

(十)、龍虎關剿匪,痛擊國民黨殘余勢力。
龍虎關內的桃川保衛戰和剿匪戰。1949年永明解放前夕,白崇禧組建“反共救國軍第十一縱隊”、“湘桂粵反共救國軍第十二軍”,并委派原國民黨黨部書記唐皇從桂林回到永明源口組建偽永明縣政府,妄圖負隅頑抗。
永明和平解放后的半月前后,在龍虎關內的桃川區,新成立的永明縣人民政府地方武裝、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殘軍組織開展了一場激烈的戰斗,保衛把了新生政權戰。桃川保衛戰后,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解放軍著手開展剿匪行動,至1951年6月,龍虎關一帶的剿匪勝利結束。永明縣共消滅匪首134名,匪徒1305人,繳獲機槍9挺,六O炮9門,步槍1811支,手槍323支,手榴彈147枚、子彈41900余發,電臺2部。
以上十件大事,說明龍虎關真的是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2019年10月5日于龍虎鎮

摘自:https://new.qq.com/rain/a/20191007A02IQX00
歷史名關——龍虎關
□ 周品秋 李茂香 李 斌 摘自:http://www./szb/html/2017-12/15/content_23976.htm

來到湘桂交界的龍虎關,一眼望去萌渚嶺高聳入云,黃沙河清澈如鏡,好一派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寧靜氣象。然而,曾幾何時,這里曾是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炮火連天、彈痕遍地……龍虎關原名鎮峽關,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設鎮峽寨巡檢司戍守。崇禎末年改名龍虎關。龍虎關關南是恭城瑤族自治縣龍虎鄉龍頭嶺,關北是湖南江永縣粗石江鄉虎頭嶺,龍虎二嶺南北對峙,形如龍爭虎斗,山勢雄偉。一道埡口分開湘桂,兩邊是一大片平坦的開闊地,便于行兵布陣,因此龍虎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古關硝煙時起,烽火連綿。龍虎關作為一個古老的關隘,亦是歷史滄桑的見證。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紅軍于1934年11月24日在龍虎關一帶,擊潰桂軍周祖晃部被后人一直流傳。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蹦氰F馬金戈刀光劍影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當年紅軍戰士的鮮血沒有白流,革命先烈浴血奮戰,換來了今天人們安居樂業的和平年代。日前,在廣西公布18個鎮村獲評廣西特色名鎮名單中,龍虎關的龍虎村已榜上有名。過去那僅一米余寬的通道已變成寬敞的坦途,一條平整的公路連通南北對接湘桂,如今的龍虎關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作為第二批桂林市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的龍虎關,自項目實施以來,當地政府和群眾結合龍虎鄉的獨特地理和歷史文化優勢,將之打造成為獨具桂北瑤漢民族特色的雄關古鎮。
小青瓦、坡屋頂、白粉墻、吊陽臺、木格窗、騎樓廊,具有濃郁桂北民居特色的房屋立面風貌改造,55個民生工程(項目)的實施,一批重點項目的建設彰顯了龍虎鄉在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建設中,建設“魅力旅游小鎮”的氣度和決心。
近年來,該鄉積極開展生態宜居鄉村建設,著力突出龍虎瑤漢民居風貌和歷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廣場、龍虎水街、濱江公園、一縱一橫道路、九牛井景區、風雨長廊和風雨橋等項目全部竣工。
當地黨委政府積極修建水街,對龍虎水渠集鎮段房屋,恢復坡屋頂和騎樓風格的房屋建設,既保留龍虎古街原有的瑤漢民族文化韻味,又彰顯桂北民居特色。同時在改造好的水渠上新建了3座具有瑤族特色的景觀風雨橋和石拱橋,建成后的龍虎水街景觀明渠,將成為整個龍虎雄關古鎮最具魅力的商業旅游休閑帶。
據介紹,隨著龍虎鄉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建設項目的全部竣工,現在獨具桂北瑤漢民居特色的雄關古鎮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來客。2015年以來,每年有區內外近15萬人次的游客來到龍虎雄關古鎮賞花、采果、品山泉水,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和方式正在悄然改變。如今的龍虎鄉集鎮已經成為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雄關古鎮,古鎮環境優美、風景如畫、社會和諧,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龍虎集鎮因水道暢通,商賈云集,素有桂北'小梧州’美譽,歷史和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民風獨具特色,地方民族節慶氛圍濃厚、民俗風情表演內容豐富,有一年一度的龍虎河燈節、水族表演、排燈表演、木偶家族表演等;民間有楊凌云、曹子健等抗清歷史傳奇人物的人文景觀;地理景點景致有龍虎關、伏地幽巖、古跡武廟、前期古塹壕、燕子山風情草原等,是打造民族生態旅游亮點景區的理想地域。如今的龍虎人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旅游事業。
五嶺山脈的都龐嶺逶迤南來,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將廣西東北部與湖南隔開,只在廣西恭城縣和湖南江永縣之間留下一個孔道--這便是聞名遐邇的龍虎關。
龍虎關,又名鎮峽關、桂門關、厲門,位于廣西桂林市恭城縣龍虎鄉,與湖南省江永縣交界。屬于五嶺之一的都龐嶺。是湘桂的重要通道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1年,恭城縣民團副司令吳錦源奉命駐防龍虎關,在距龍虎關東北一公里之獅子嶺和塞水嶺之嶺頂,各建立碉堡一座,在兩嶺北面腳下峽口處,建立關門一座,并親筆題名"桂門關"于門端,以此為湘桂兩省省界。
龍虎關,得名于關南的龍頭嶺和關北的虎頭嶺,兩嶺南北對峙,形成龍爭虎斗之勢,其間僅有一個隘路連接恭城縣和江永縣。龍虎河從關下流過,天然一條護城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龍虎關前的一副對聯"小梧州荊峽鎮住,大門戶龍虎關立",生動地道出了"龍虎關"桂北大門戶的地位。
龍虎關關口兩側高山林立,形成峽谷,今恭(城)江(永)公路(省道S325)從中穿越,西漢時曾有駐兵設防。明代副總兵曹志建領兵3萬據守此關。清代初期,清軍與大西農民軍李定國部在這里發生戰爭。日本侵略軍南移及國民黨軍敗退均由此過境。
龍虎關原名鎮峽關,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設鎮峽寨巡檢司戍守。崇禎末年改名龍虎關。位于湘桂邊界的江永縣西南端,是五嶺山脈中的一處隘口。龍虎關關南是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龍虎鄉龍頭嶺,萌渚嶺的層層峰巒。關北是湖南江永縣粗石江鄉虎頭嶺,龍虎二嶺南北對峙,形同龍爭虎斗,山勢雄偉。一道埡口分開湘桂,兩邊是一大片平坦的開闊地,便于行兵布陣,因此龍虎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古關硝煙時起,烽火連綿。發源于江永縣境內的桃水河穿關西流,幾經曲折回環,瀉入珠江。桃水河流經龍虎關的2000多米河道,水流湍急,礁石嶙峋,漩渦密布,歷史上不知撞翻了多少漁舟木排,加之兩岸石峰突兀,巖交錯,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龍虎關歷史悠久,西漢時稱謝沐關,宋時稱荊峽鎮……從名稱上可看出,其為軍事重鎮的含義。龍虎關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硝煙烽火時起。
清朝
清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初九,廣西"天地會"義軍攻占龍虎關,守關清軍不堪一擊,潰逃四散。"天地會"義軍由龍虎關攻入湖南永明(今江永),并攻占蘭山、臨武、嘉禾、寧遠等縣,震動清廷。
清末至民國時期
1859年8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轉戰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帶),與清軍苦戰兩月余,久戰兵疲,大軍無糧,決定回師廣西。駐防湘桂兩省的清軍準備在桂北黃沙河一線圍殲石達開部。湖南巡撫駱秉璋派湘軍悍將劉長佑率軍一萬多人在后猛追,駐桂林的清軍則派兵迎頭攔擊,正是前有阻敵,后有追兵。為了擺脫被動局面,石達開命令一支精銳部隊,出其不意攻占龍虎關,然后經恭城北上灌陽、興安,在全州迎接大軍入桂。桂林清軍不敢出擊,石達開率軍安抵慶遠(今宜山)。
1931年,恭城縣民團副司令吳錦源奉命駐防龍虎關,在距龍虎關東北一公里之獅子嶺和塞水嶺之嶺頂,各建立碉堡一座,在兩嶺北面腳下峽口處,建立關門一座,并親筆題名"桂門關"于門端,以此為湘桂兩省省界。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龍虎關最著名戰事要數近代紅軍與桂系在龍虎關的斗智斗勇。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突破敵人第三道封鎖線,從江西轉戰至湘桂邊界。蔣介石令薛岳率領中央軍隨后一路追擊,同時令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在湘江一線堵擊,形成夾攻之勢,企圖消滅紅軍于湘江兩岸。
有"小諸葛"之稱的桂系名將白崇禧既怕紅軍進入廣西在他的地盤建立根據地,又怕與紅軍拼得魚死網破兩敗俱傷蔣介石乘機以"剿匪"為名侵入桂系勢力范圍,兩頭都惹不起,兩頭都不愿惹。白崇禧親自到桂北視察地形,決定實施"關門拒客"戰略,對采取紅軍"送客式的追擊,敲梆式的防堵"的戰術,將總預備隊置于龍虎關,表面上大張旗鼓作出全力阻擊模樣,實際上虛張聲勢,西北方向網開一面,好讓紅軍西行川滇。白崇禧的戰略意圖是阻止紅軍和中央軍乃至湖南何鍵的湘軍等一切非桂系部隊進入廣西。
詭計多端的蔣介石洞察白崇禧的用意,嚴令白抽調兵力馳援桂北興安全州設防堵截。為使紅軍突出困境,紅九軍團于1934年11月21日、25日攻占江華、永明(今江永),兵臨龍虎關下與桂系第十九軍及平樂民團展開戰斗,似乎要突破龍虎直搗平樂、賀縣,同時紅八軍團從永明南下進逼桂北另一古關謝沐關,威脅富川,大有十萬紅軍入廣西之勢。桂東北形勢危急。
白崇禧看勢頭不對,也顧不得老蔣的嚴令,急令興安全州的桂軍星夜回防龍虎關,這樣從全州至興安、灌陽一帶百里湘江防線的正規軍全部撤走,只剩民團布防,拉出了一個空檔。紅軍主力部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挺進永安關、雷口關要塞,占領灌陽文市和水車兩地渡口,搭浮橋渡過灌江,控制了湘江兩岸。佯攻龍虎關、進逼謝沐關的的紅九、紅八軍團完成調動敵正規軍的任務后,也立即回師道縣西進與主力會合,隨即紅軍在興安展開慘烈的湘江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占湖南衡陽,重兵南侵廣西。時國民黨第九戰區在龍虎關處囤集存放有軍糧300萬公斤。為免軍糧落入敵手,1944年8月26日,美軍轟炸龍虎關,將所囤軍糧全部炸毀,一時關隘炮聲隆隆,火光沖天。不久,日軍第十一軍第三和第三十七師團由道縣進擊龍虎關,意圖突破關隘南下,與由南部入侵的日軍夾擊桂林。10月31日,日軍三十七師團二二七聯隊與黃浦軍校六分校學生軍激戰龍虎關龍頭嶺。由于漢奸帶路迂回攻擊,學生軍不支而被迫撤退。
龍虎關一戰重創了進犯之日軍。戰斗結束后,《廣西日報》、《掃蕩報》、《云南日報》等報刊皆以頭版頭條大字標題報道"龍虎關大捷",消息稱:侵犯龍虎關的日寇遭到我軍校師生英勇阻擊,3天共殲滅敵人300余人。
龍虎關 不僅僅是古戰場,它還是古代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傳播交匯的重要通道。巍巍五嶺逶迤南來,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隔阻了中原和嶺南。古往今來,五嶺之間的一個個埡口關隘就成了連接楚越溝通南北的通道,中原的道德觀念、文明思想、文化藝術、建筑技術、農耕知識從這些通道傳入嶺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那鐵馬金戈刀光劍影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當年紅軍戰士的鮮血沒有白流,革命先烈浴血奮戰,換來了今天人們安居樂業的和平年代。
如今的龍虎關,過去那僅一米余寬的通道已變成寬敞的坦途,一條平整的公路連通南北對接湘桂,每日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歡聲笑語,生機昂然。只是那經歷過多少"鐵打的關隘流水的兵"的古關雄嶺,仍然讓人肅然起敬。

龍虎關歷史悠久,西漢時稱謝沐關,宋時稱荊峽鎮……從名稱上可看出,其為軍事重鎮的含義。龍虎關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硝煙烽火時起。又名鎮峽關、桂門關、厲門,位于廣西桂林恭城縣龍虎鄉,與湖南省江永縣交界。屬于五嶺之一的都龐嶺。是湘桂的重要通道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1年,恭城縣民國副司令吳錦源奉命駐防龍虎關,在距龍虎關東北一公里之獅子嶺和塞水嶺之嶺頂,各建立碉堡一座,在兩嶺北面腳下峽口處,建立關門一座,并親筆題名“桂門關”于門端,以此為湘桂兩省省界。

龍虎關并非是為打仗而存在,如前文所述,它是南北經濟文化的大通道,這種交流融匯歷史上是主旋律,不能忽視。
其對南面恭城縣的影響最為顯著。如上圖,這條河當地稱龍虎河,發源于龍虎山東邊的銀殿山,此為本縣最高峰,奇怪的是它先往北流,眼看就會并于湘江,卻又折了個彎往南又回轉恭城地界,形成這條關下的龍虎河,成為茶江上游的主源頭,爾后匯入平樂縣桂江,再奔騰入海,即此河屬于珠江水系。
順便提一下,龍虎山西北面的栗木鎮泉會有一條河(長靖江)向北流向湘地,屬長江水系,恐怕唯恭城瑤鄉能有一縣之水夸兩流域之神奇。
古代交通物流貿易以水路為主,因此龍虎河的潤物作用實際要高于龍虎山,它柔而有溫度,清澈而無私,系于民生,互通有無,灌溉良田,承載著文明,接納著疲倦之人……
無湘不軍,湘楚多戰事,湖南有個離娘山,所以不管是為逃避戰亂,為抗壓迫,或因內卷,總之歷史上有大量的湘人入桂討生活,同時也給嶺南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藝,影響深遠。
先人爬龍虎關,或渡龍虎河南下,左往嘉會鎮白洋村通縣城;右往栗木鎮實樂村,大合村,沿龍諸市(上宅村),石頭村進觀音鄉。
一些建筑遺址,石碑,堂屋神龕表明,明未有一農民軍領袖,他本人金蟬脫殼,或其身邊至親之人到達龍虎關,走的是右路,深入瑤鄉腹地,得到瑤民庇佑,爾后解甲歸田,化劍為犁,在此繁衍后代……
龍虎關之下,龍虎街之上筑有石壩,引河水入渠,流經街上,故有龍虎水街之稱呼。規模難比靈渠,名聲難比麗江古城,可清澈如漓,靈氣升騰繞街,滋潤滲透著生活在這方水土之上瑤民的心田,蕩滌著行人的塵汗。
它富有靈性,透著智慧,就像頭上的那輪明月,閃著幽幽的光芒!
龍虎關—湘桂要道
又名鎮峽關、桂門關、厲門,位于廣西桂林恭城縣龍虎鄉,與湖南省江永縣交界,是湘桂的重要通道之一。嶺上建立上尖下圓的石砌烽堠,遇兵、匪襲擊,則燒烽火,狼煙沖天,遠處可見,以示報警,各地守軍相互策應。1931年,恭城縣民國副司令吳錦源奉命駐防龍虎關,在距龍虎關東北一公里之獅子嶺和塞水嶺之嶺頂,各建立碉堡一座,在兩嶺北面腳下峽口處,建立關門一座,并親筆題名“桂門關”于門端,此關扼通湖南江永、道縣要道,并以此為湘桂兩省省界。日軍1944年進攻桂林時,其一部自此入關,攻擊桂林側后。
《南明史》
第一節 朱由榔在肇慶監國和紹武爭立
1646年八月,隆武帝在汀州遇害;九月,消息傳到湖廣和廣東、廣西等地,在南明各地官紳中又一次引起極大的震動?;适依^統問題再次提上緊急日程。
在大多數官紳心目中,桂藩朱由榔是最合適的人選。這主要是出于血統親近的考慮。明末宗室中,同崇禎皇帝朱由檢最親的是他的祖父明神宗的子孫,即福、瑞、惠、桂四藩王。瑞王朱常浩原封陜西漢中,1643年李自成軍攻入潼關,常浩逃到四川重慶;次年張獻忠軍攻克重慶,常浩全家被殺。福王常洵之子由崧即上文所述弘光帝?;萃醭櫾馇G州,當農民革命風暴席卷湖廣時,他經長沙、衡州逃到廣西,弘光在位時移住浙江嘉興①。1645年六月清軍迫近杭州,監國潞王朱常淓投降,常潤和周王、崇王也在清軍統帥博洛招誘下降清①,被押送到北京,后來同朱由崧,朱常淓等一道處死。這樣,到1645年六月以后,神宗子孫剩下的只有桂藩了。
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第七子②,原封湖南衡州,天啟七年(1627)九月二十六日就藩(即離京前往封地)。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張獻忠部進軍湖南,常瀛逃往廣西。由于奔竄慌忙,亂兵乘機搶劫,朱常瀛只帶著第三子安仁王由楥逃到了廣西梧州;第四子永明王由榔在永州被大西軍俘獲③。正在性命難保時,受到一個混入大西政權的明朝官員的暗中保護,又恰逢張獻忠決定作戰略轉移,率領大西軍入川,義軍北上后,明朝廣西征蠻將軍楊國威和部將焦璉率領四千多名士卒開進湖南永州等地,朱由榔才得以死里逃生,被護送到梧州同其父聚合。1644年十一月初四日,朱常瀛在梧州病死①,安仁王由楥掌府事。次年弘光朝廷覆亡,廣西巡撫瞿式耜有意擁戴由楥繼位。但當時南明的政治重心仍在東南,支派甚遠的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兄弟和黃道周等人的支持下捷足先登,由監國而稱帝。瞿式耜的愿望不僅沒有實現,自己也因受隆武帝的猜忌而被調職②。不久,朱由楥一病不起,由榔被冊封為桂王③。
清軍占領浙江、福建以后,客觀的形勢造成了南明殘余勢力向西南轉移。原任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再次提議擁立朱由榔即位繼統。掌握地方實權的兩廣總督丁魁楚卻心懷觀望,拖延不決。直到接到隆武朝大學士何吾騶的親筆信通知隆武帝、后都已蒙難,建議速立桂藩以后,才決定參加擁立行列。
1646年十月初十日,朱由榔經過照例的三疏勸進,就任監國①。朱由榔相貌堂堂,據說很像祖父萬歷皇帝朱翊鈞,可是生性懦弱,瞿式耜說他“質地甚好,真是可以為堯、舜,而所苦自幼失學,全未讀書”②。父、兄的相繼去世,使他成為最有“資格”的朱明皇朝繼統人,但他對做皇帝的言談舉止卻一竅不通。湊巧太監王坤(又名王弘祖)投入他的府中,這人早在崇禎年間就已經受到皇帝的信任③,懂得宮中“故事”,指點儀注,使他知道如何擺出皇帝的架勢,不至于出丑,王坤因此深受寵信。丁魁楚參與擁戴稍遲,又惟恐當不上首席大學士,于是同王坤串通結納,得以如愿以償④。王坤的弄權,使永歷朝廷一開始就陷入混亂和矛盾之中。按明朝成例,入閣大學士本應由吏部尚書會同其他高級官員會議推舉若干名,呈請皇帝點用;大學士的地位又一般是按入閣先后次序排列。丁魁楚時任兩廣總督是實權人物,因猶豫不決錯過了首先擁戴的機會,桂藩繼統的局面明朗后,又急于攫取首席大學士的位置,不得不求助于內官王坤,等于把朝廷用人決策大權奉送給了宦官。朱由榔出任監國前夕,丁魁楚玩弄權術給桂藩上啟本請求辭去首輔,桂藩尚在三推三讓之時就批示“不準辭”,這在瞿式耜等人眼中就已經視為笑柄。至于崇禎時期已入閣的何吾騶、隆武時入閣的陳子壯等人得知這一消息后,都認為舉措不公,有違成例,寧可株守家中也不愿來肇慶。在失去廣州人望的情況下,永歷朝廷粉墨開場了。丁魁楚當上了首席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瞿式耜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書事,同時任命了各部院官員。不久,在湖廣的督師何騰蛟、湖廣巡撫堵胤錫也上表勸進,朱由榔得到了擁明派官紳多數的支持。
然而,朱由榔遇事毫無主見,用人又不當,實在承擔不起中興重任。監國七天之后,十六日傳來了贛州失守(十月初四日)的消息。盡管廣東肇慶距離江西贛州還有相當一段路程,卻舉朝洶洶,監國的喜慶氣氛消失得無影無蹤。司禮監太監王坤主張立即逃難,首輔丁魁楚隨聲附和,大學士瞿式耜等力主鎮定,也只推遲了四天。十月二十日,小朝廷終于逃往廣西梧州。這種驚惶失措的舉動,對于維系廣東人心自然是非常不利的。其直接惡果是續封唐王朱聿■在廣州稱帝,又一次演出了朱明宗藩同室操戈的鬧?、?。
當清軍進入福建的時候,隆武帝的弟弟續封唐王朱聿■和其他一些藩王乘船經海路逃到廣州,本來不過是為身家性命著想,未必有覬覦大寶之心。朱聿■的被擁立為皇帝,同桂王監國政權的舉措失宜有密切關系。贛州陷落時,廣東全省還在明朝管轄之下,朱由榔領著朝臣逃往廣西,在廣東士人看來無異是放棄封疆,不顧自己的死活。南明官僚的內部矛盾又因桂監國政權處置不當而激化。原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奉命援救贛州,踟躕不進,從南雄退回廣州。他得知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監國時,也想參預擁立之列,依舊做大學士。可是,首輔丁魁楚卻惟恐蘇觀生以原任大學士的身分入閣將影響自己攬權;大學士呂大器又從資歷的偏見出發,認為蘇觀生不是科舉出身,不具備入閣資格。因此,對蘇觀生的附名擁戴置之不理。蘇觀生自覺掃興,知道在朱由榔政權中不會受重視。但在桂王監國之初,他仍然不甘寂寞,想出了出奇制勝的策略,一是派兵部職方司主事陳邦彥前往梧州勸進,請朱由榔以臨時性的監國正式稱帝①;二是請移蹕廣州,使朝廷進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十月二十九日,唐王朱聿■同鄧王、周王、益王、遼王乘船由總兵林察護送到廣州②。蘇觀生等人覺得與其乞憐于桂藩,不如干脆另起爐灶,援引兄終弟及之義擁立唐藩。
十一月初二日,蘇觀生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侍郎王應華等奉請朱聿■監國,并且搶在朱由榔之前,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稱帝①,改明年為紹武元年。盡管朱聿■的政權在這年十二月即被清軍摧毀,紹武年號從來沒有使用過②,在南明史上仍習慣稱之為紹武政權。
十一月初八日,朱聿■在廣州即位的消息傳到梧州,朱由榔和廷臣丁魁楚等人大吃一驚,連夜召見廣州派來的使者陳邦彥。陳匆匆登上監國乘坐的龍舟,燈火輝映下見朱由榔居中端坐,太妃垂簾于后,丁魁楚侍立一旁。朱由榔開門見山地說:“聞四王至廣州,甚喜。然孤既監國矣,輔臣觀生既具啟入朝矣,彼胡為者?”陳邦彥并不知道廣州政局的突然變化,回答說可能是民間的訛傳。丁魁楚告訴他,廣州稱帝的事已確鑿無疑。朱由榔接口道:“今非戰則和,二者安出?”邦彥建議“速返肇慶,正大位以屬人心”,讓紹武政權“代吾受虜,從而乘其蔽”,不要主動進兵廣州③。十一日晚,朱由榔又召見陜西道御史連城壁,問道:“先生自肇慶來,知廣州事否?”連城壁回答:“臣本月初四日離肇慶,未有所聞。至德慶有傳說者,臣亦不信。殿下監國,蘇觀生有表箋來賀,差監紀推官陳邦彥,殿下加以科銜,特旨召用觀生及廣州諸舊臣,黃士俊、陳子壯、黃(王)應華、關捷先等皆奉旨敦請,廣東布政顧元鏡加升戶部侍郎。豈有如此大事不關白兩院,既從一而悖舉之理?”朱由榔說:“事多實,奈何?”城璧對曰:“論天命者必推本人心,殿下為神宗皇帝之慈孫,聰明仁壽,恭儉靜深,在潛邸人心悅服已非一日,今臣民愛戴,尊賢親親,皆仰承天意,誰得以私覬覦,特殿下幸梧,未正大位,或貪人昧理,亦終不能濟?!雹僦煊衫频热俗灾T下大錯,為了收拾廣東民心,在十一月十二日東返肇慶,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祭告天地、社稷、祖宗,改明年為永歷元年②。同時,追尊其父朱常瀛為端皇帝,兄朱由楥為桂恭王;嫡母王氏為慈圣皇太后,生母馬氏為昭圣皇太后③。這樣,在廣東一省之內,幾乎同時建立了兩個南明政權,重演了閩、浙相爭的鬧劇。它再次說明南明統治集團的極端腐朽,絕大部分官僚仍然因襲了過去朝廷上黨爭故套,一切都以個人和小集團的利害為轉移,國家大局被置于腦后。即便有少數正派官僚以民族大義為重,希望共赴國難,挽救危局,他們的努力也在一片紛爭當中化作泡影。
紹武政權的建立,在歷史上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它只能說明朱聿■、蘇觀生在日暮途窮之時,急于過一下皇帝癮、宰相癮罷了。史籍記載了蘇觀生等人迫不可待地爭奪帝位的情況:“且謂先發奪人,宜急即位。遂倉卒立事,治宮殿、器御、鹵簿,舉國奔走,夜中如晝。不旬日而授官數千。即位之際,假冠服于優人而不給。”①紹武政權在很大程度上是蘇觀生趁朱由榔君臣逃往廣西的機會拉攏一部分廣東官員建立的,社會基礎非常狹窄。連本省的一些著名官紳如曾任大學士的何吾騶、陳子壯、兵部侍郎張家玉等人均持反對態度,陳子壯雖因丁魁楚不擇手段自任首輔拒絕入閣,當蘇觀生擁立朱聿■時,他卻特派使者請桂監國出兵掃滅②。因此,蘇觀生拼湊起來的廣州朝廷基本上是一批官場中的投機分子和不得志的士紳武弁。他自己因擁立有功,被朱聿■任命為首席大學士,封建明伯;關捷先、曾道唯、顧元鏡、王應華等人都入閣為大學士兼任各部尚書,洪朝鐘在十天之內升官三次,當上了國子監祭酒。潮州人楊明兢赤手空拳,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自稱有精兵十萬“滿潮、惠之間”,居然被委任為潮惠巡撫③。兵力上除廣東總兵林察所部以外,蘇觀生還招來了石壁、馬玄生、徐貴相、鄭廷球四姓海盜①,借以增強紹武政權實力。
桂、唐二藩的爭立,給南明殘疆剩土的地方官也增添了混亂。湖廣的何騰蛟、堵胤錫、章曠以及其他文武官員都先后收到了兩個朝廷頒發的“喜詔”,雖然他們基本上都站在桂藩朱由榔一邊,唐藩使者處處受冷遇,但事實上既給了他們“擇君”的機會,朝廷的威望自然相對削弱,在許多問題上處于被動局面。瞿式耜在一封信中寫道:“自唐僭號而廣之府庫盡為所有,廣之屬邑并鄰郡皆為所煽。我監國之詔未達,而彼登極之詔先頒。凡吊錢糧、征兵馬,動輒牽礙。光三(丁魁楚字)乃集議,仍請蹕肇慶,登大寶,少司馬(兵部侍郎)林佳鼎力佐之,在廷亦遂不敢梗議。十一月十八日正位端州(即肇慶),即行頒詔,兼議攻守之事?!雹?br>
永歷朝廷遷回肇慶以后,派兵科給事中彭燿、兵部職方司郎中陳嘉謨前往廣州,勸說朱聿■取消帝號,退位歸藩。彭燿到達廣州后聲淚俱下地對蘇觀生說:“今上神宗嫡胤,奕然靈光,大統已定,誰敢復爭?且閩、虔既陷,強敵日逼,勢已剝膚。公不協心戮力,為社稷衛,而同室操戈,此袁譚兄弟卒并于曹瞞也。公受國家厚恩,乃貪一時之利,不顧大計,天下萬世,將以公為何如人也?”①蘇觀生大怒,悍然下令把彭燿、陳嘉謨拖出處斬,隨即派陳際泰為督師,調動軍隊向肇慶進攻②。永歷政權見調解無望,也調兵遣將,以廣東學道林佳鼎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軍務,夏四敷任監軍,會同從韶州調來的武靖伯李明忠帶領一萬多名士卒迎擊。十一月二十九日,內戰正式爆發,雙方在廣東三水縣城西交戰,紹武政權的軍隊大敗,陳際泰臨陣脫逃。林佳鼎初戰告捷,躊躇滿志,命令士卒晝夜行軍,直奔廣州,企圖一舉掃滅紹武政權。紹武方面的總兵林察利用與林佳鼎同族和過去共事關系,采取偽降誘兵深入之計,指使四姓海盜“乞降于佳鼎,察因書請舉廣州以附”③。林佳鼎輕信寡謀,依約率部乘船前往三山,突然遭到四姓兵的攻擊。林佳鼎部所乘內河小船無法同四姓海上大船作戰,被迫登陸迎敵。又因地理不熟,陷入了三尺多深的泥淖,結果一敗涂地,林佳鼎和夏四敷溺死水中,李明忠單騎逃出,部下兵員幾乎全軍覆沒④。敗訊傳到肇慶,永歷朝廷又陷入一片驚惶失措之中,大學士瞿式耜自告奮勇,督領招募的義兵前往迎敵。沒過幾天就傳來了清軍占領廣州、紹武政權覆亡的消息二月二十六日朱由榔又再次登舟離開肇慶,經廣西逃往湖南①。
?、?《明季南略》卷二記:弘光元年五月初二日“移惠王于嘉興”。
?、?林時對《荷牐叢談》卷四《蠡城監國》記,潞王朱常淓降清后,“時周王寓蕭山,惠王寓會稽,崇王寓錢塘,魯王寓臨海。貝勒遣騎修書,以參貂等物為贄,邀諸王相見。魯王以道稍遠,辭疾不至。周、惠兩王渡江偕崇王赴召,尋送南京,同弘光帝、潞王俱北去”。朱常潤到北京后曾在順治二年十一月向清廷上“明惠親藩朱常潤揭為恭謝圣恩事”奏疏,其中說:“本年五月二十日大兵至江南,潤即于六月內差赍表文章璽赴江西豫王殿下投誠。……昨進朝主上,更荷恩隆?!庇坝〗姨姟睹髑鍣n案》第三冊, A3—144號。
?、?常瀛是神宗第幾個兒子,諸書記載不同。乾隆二十八年《清泉縣志》卷三十六《雜志》說是“神宗第五子”。根據《明神宗實錄》卷三六四,萬歷三十九年十月十五日冊立皇太子和四王詔,皇長子常洛為皇太子,三子常洵為福王,五子常浩為瑞王,六子常潤為惠王,七子常瀛為桂王。神宗第二、第四子早夭,所以有的書把常瀛記為第五子。
?、?乾隆《清泉縣志》卷三十六《雜志》記:朱常瀛“惑于因果,廣修寺觀,黃冠緇衲,蓄養千計。生七子,長世子及次子、少子俱早夭,第三子名由楥,劉貴人所生,封安仁王,賜婚吳氏,系衡良家女。四子名由榔,苑貴人所生,封永明王,賜婚王氏,系南直人,業醫王公亮孫女。第五子、六子逸其名,幼,未賜婚,癸未之變(指張獻忠軍入湘)第五子、六子為寇擄去?!笔窅锻从嚯s記》云:“桂藩體肥重,輿夫須十八人乃舉。有別苑十二區,集女樂百二十人。癸未之變,孔全斌副將部兵先于城外劫典鋪。桂藩即集諸女樂并宮女二千余人聚而燔之,號呼震天,并宮殿付之一炬?!?br>
?、?李清《南渡錄》卷四。同書又記,弘光元年(1645)二月初三日“謚桂王曰端”。
② 《瞿式耜集》卷三,書牘,《丙戌(1646)九月二十日書寄》。
?、?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于隆武元年(1645)八月下記:“遣使冊封桂世子由桹(榔)為桂王?!鄙蚣选洞嫘啪帯肪硪挥洠骸奥∥浔绱?,遣司禮監太監龐天壽諭祭端王、安仁王,即封上為桂王,居肇慶府。其詔有'天下王之天下’語。”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上記安仁王由楥“丙戌九月病薨”,時間有誤。瞿式耜信中說:“自安仁薨后,太妃暨永明俱不樂居梧州。八月間,余復迎太妃、永明至肇”(《瞿式耜集》第二五六頁)。可證朱由楥病死不遲于八月。
?、?朱由榔就任監國日期據《嶺表紀年》卷一為“十月十日壬辰”;《明季南略》卷九《粵中立永歷》條記“以十月初十日監國,十四日丙戌即皇帝位”;道光十三年《肇慶府志》卷二十二《事紀》云:“十月十四日稱監國于肇慶。十一月十八日遂稱尊號,改元永歷,以肇慶府署為行宮?!?br>
?、?《瞿式耜集》卷三,書牘《丁亥正月昭江道中寄》。
?、?王坤在崇禎朝即已用事,見之不少記載,如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四十八,崇禎六年二月初八日“召對王副憲紀”即為王坤上疏糾廷臣所引起。
?、?上引《瞿式耜集》;參見錢秉鐙《所知錄》卷二。
?、?何是非《風倒梧桐記》卷一云:“內外局惟魁楚主裁。端溪隔羊城省會止四百里,擁立時嫉凌煙列名多人,無一函商及三司各屬,既立后不復頒新天子詔,惟鬻是謀。時羊城左藩顧元鏡恥不與策戴勛,適隆武閣臣何吾騶、蘇觀生從閩逃歸,亦遂立隆武弟為皇帝?!宾氖今暝谑率辗磳σ欺嬑嘀輹r也申說:“且東人未附,東餉未來,驟焉一行,后必滋悔。”見《瞿式耜集》卷三,書牘,《丁亥正月昭江道中寄》。
?、?屈大均《翁山佚文輯》卷上《順德給事巖野陳公傳》。
?、?朱聿■隆武二年十一月敕諭張家玉云:“朕同鄧、周、益、遼航海來粵,訪尋上皇駐蹕之地。有全粵臣民因監國之御弟,推名分以立君。”轉引自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卷十九,第八八○頁。
① 錢秉鐙《所知錄》卷二記:“于十月二十九日擁唐王入廣州城,以十一月初二日監國;初五日即位,改元紹武?!宾氖今暝凇抖『フ抡呀乐屑摹沸胖姓f:“竟以十月廿九日擁之入廣城,初二日且登大位,改元紹武矣?!币姟饿氖今昙肪砣?,以監國日作即位日,時間稍有差誤。錢秉鐙所記得自后來隨李成棟反正諸官之口,較為準確。黃宗羲《行朝錄》卷二《紹武之立》云唐王于十一月朔(初一日)監國,初五日即位;監國日誤。
?、凇≈x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記有永歷年間刻本張家玉撰《名山集》,內收朱聿■隆武二年十一月、十二月敕諭,證明唐王在粵雖已監國、稱帝,但仍沿用隆武年號。本書作者未見此刻本,附記于此。
③ 屈大均《翁山佚文輯》卷上《順德給事巖野陳公傳》。
?、佟∵B城璧《蹇愚集》。
② 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記載,定永歷為年號是“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孫取歷字”,即永明王與萬歷各取一字。又見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下。
③ 文安之《黔記》說朱由榔十一月十四日舟至德慶,“十七日幸端州,還行宮”。見《長恩閣叢書》收《滇緬錄》附。永歷帝的生母另一種說法是“苑貴人”,見前引《清泉縣志》。
?、?沈佳《存信編》卷一。
② 許多南明史籍都說何吾騶參加了紹武政權,并任大學士,實際情況很可能是紹武朝廷曾請他入閣,他未應聘。陳子壯“致書式耜,力請馘觀生,而趨兵東下”,見錢秉鐙《所知錄》卷中。
③ 沈佳《存信編》卷一。
?、?諸書記載“石、馬、徐、鄭四姓海盜”均不詳其名。順治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兩廣總督佟養甲揭帖中說:“廣府十六州縣連遭四姓劇賊馬玄生、石壁、徐貴相等,白旗黃信、林芳等環海攘害?!币姟睹髑迨妨稀芳拙?,第二本,第一八九頁。石壁時為紹武政權總兵,見《瞿式耜集》卷一《特舉讜直疏》。鄭姓,在錢秉鐙《所知錄》卷二中說是鄭昌,上引佟養甲揭帖中提到“鄭昌、楊光林皆聚黨數千,山海縱橫,已經曲諭招徠矣”,下文又提及“海賊徐貴相”等,似乎鄭昌不屬四姓海盜。沈佳《存信編》卷一記順治三年十二月清軍占領廣州后,“遣副將狥東莞、新會諸縣,四姓盜鄭廷球降清,成棟因之以攻其黨,斬石、馬二姓,徐獨身走,盡得其水士、精舟、利器”。
?、?《瞿式耜集》卷三,書牘,《丁亥正月昭江道中寄》。
① 瞿共美《粵游見聞》。
?、?上引瞿式耜信中說:“時三水有陳際泰賊兵一股方至,……”何是非《風倒梧桐記》卷一誤將永歷政權之林佳鼎記為紹武政權的“總憲行大司馬事提兵西上三水,意侵端溪”,署名為方以智的《兩粵新書》錯誤相同。謝國楨《晚明史籍考》亦將《兩粵新書》作者歸之方以智,其實,方以智參與永歷政權的建立,身經其事,絕不致顛倒錯亂至此。
?、?沈佳《存信編》卷一。
?、?沈佳《存信編》卷一。
?、?《瞿式耜集》第二五八頁,二六一—二六二頁。
第二節 紹武政權的覆亡
正如古語所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當紹武政權在同永歷朝廷交戰中取得勝利的時候,清軍在佟養甲、李成棟統率下正由福建經潮州、惠州向廣州急速推進,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李成棟等人利用紹武政權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同西面的永歷朝廷打內戰的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東面直撲廣州,進軍途中每到一地立即掃除傳遞軍情的塘兵,封鎖消息,用繳獲的南明地方官印發出太平無事的塘報②。十二月十五日,清軍前鋒以帕包頭,偽裝成明朝軍隊,出其不意地闖入廣州。朱聿■和他的大臣們仍在夢中,預定是日“幸武學,百官咸集”,忽然有人報告清軍來襲,蘇觀生還以妄言惑眾把報信人處斬。轉眼之間,清軍登上城墻,隨即去掉偽裝,露出辮子,亂箭下射,城中頓時鼎沸起來③。蘇觀生急令關閉城門,調兵作戰。可是,精兵都派往肇慶方面去對付永歷朝廷,一時調不回來。廣州重鎮就這樣糊里糊涂地被清軍占領①。紹武帝朱聿■見大勢已去,拖了一條被子混在乞丐當中,被清軍查出,關在東察院。李成棟派人送飲食,朱聿■說:“吾若飲汝一勺水,何以見先帝于地下?!弊钥O而死,總算有點骨氣②。蘇觀生在墻壁上寫了“大明忠臣,義固當死”八個大字,然后懸梁自盡,從各地逃至廣州的明朝親王、郡王共十六人,大抵被清方處斬。大學士顧元鏡、曾道唯等都屈膝投降。顧元鏡還替清方起草勸降檄文,其中說:“既不能為首陽之餓夫,即當為識時之俊杰?!雹?br>
紹武政權從建立到覆亡不過一個多月,它的“業績”就是打了一場爭奪帝位的內戰和導致廣東一省的陷沒。其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因為南明殘山剩水本已不多,廣東又是財賦充溢、人才密集的地方,一旦易手,南明朝廷回旋余地大為縮小,財源和人力更加捉襟見肘。
佟養甲、李成棟占領廣州以后,于順治四年正月十六日向肇慶進發。在這以前,永歷朝廷又故伎重演,于1646年(順治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離開肇慶逃入廣西①。永歷元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榔到達梧州,仍恐不安全,又經平樂府逃到桂林。李成棟部于順治四年正月十九日由三水進至高明,留守肇慶的明兩廣總督朱治澗不戰而逃,李成棟即命部將羅成耀留鎮肇慶,自己領主力進攻梧州。梧州是廣西東面重鎮,為明廣西巡撫駐節地。清軍向廣西推進時,明將陳邦傅在二十八日夜間棄城而逃,一時風聲鶴唳,人無固志。蒼梧知縣萬思夔用木頭制作了一個大烏龜,命人拖著沿街大喊:“降敵者似此!”二十九日,李成棟兵接近梧州,明廣西巡撫曹燁迎降道旁,口稱:“燁不知天命,不早事君。使君懷怒以及下邑,燁之罪也。若以罪不赦俘諸軍,惟命;若惠邀天之幸茍保首領,使得自新,君之惠也?!薄疤槠桓已鲆?。李成棟笑而釋之?!鼻遘姳谎械卣碱I了梧州,萬思夔在木龜上大書“曹燁”二字,自行逃去②。清署兩廣總督佟養甲劄委廣東布政使耿獻忠為廣西巡撫,以總兵徐國棟鎮守該地③。永歷朝廷首席大學士丁魁楚見形勢危急,在逃離梧州的時候就脫離永歷帝,帶著家眷和多年搜刮得來的大批金銀財寶,籠絡一支為數不多的軍隊作護衛,私自乘船避往岑溪。為了保護身家財產,丁魁楚暗中派人前往李成棟軍中接洽投降,成棟將計就計,許以兩廣總督的職位。丁魁楚大喜過望,在二月間由岑溪出降,清副將杜永和把他押回廣東,半路上殺死,其家產和眷屬全部落入清將之手,據說僅白銀一項就多達八十余萬兩。后來有人見到丁魁楚的一個年幼孫子為李成棟部將羅成曜收養,問他姓什么,若回答姓丁,立即遭到一頓毒打①。
永歷君臣的爭相逃竄,給清軍以可乘之機。二月間,李成棟占領梧州后,曾經派出一小股清軍跟蹤追至平樂府,進逼桂林。永歷帝依然故我,在二月十五日逃離桂林,準備進入湖南投靠兵力較多的軍閥劉承胤。大學士瞿式耜堅決反對,他指出朝廷不組織抵抗,只是一味避敵先逃,“今移蹕者再四,每移一次,則人心渙散一次。人心渙而事尚可為乎?”②朱由榔根本聽不進去,在司禮監太監王坤、錦衣衛馬吉翔的慫恿下,向全州逃難。瞿式耜只好請求自己留守桂林,會同思恩侯陳邦傅穩定廣西局勢,并且推薦禮部尚書吳炳入閣任大學士司票擬之職。永歷皇帝勉強同意了他的建議,得旨:“準卿以兵部尚書特進太子太傅,留鎮西土?!雹裒氖今瓿鲇诜€定人心的考慮,要求朱由榔無論如何不要離開廣西,那怕暫駐于靠近湖南的全州也好。不料永歷帝畏清若虎,在四月間還是逃到了武岡。
三月間,一股廣東清軍經平樂推進,陳邦傅“競拔營而去”②,逃往柳州。清軍趁勢直犯桂林,十一日前鋒數百人突然沖入城中,幸虧明軍焦璉部前一天趕到了桂林,把清軍擊退,桂林才轉危為安。五月二十五日,又有一股清軍再次經平樂、陽朔突襲桂林,瞿式耜指揮焦璉、白貴等將領分守各城門,并在城頭用司禮監太監龐天壽主持鑄造的西洋大炮轟擊來犯清軍。清軍見城中有備,被迫撤退。瞿式耜在風聲鶴唳之時,能夠鎮靜處之,仿止了桂林地區的瓦解,值得充分肯定。但當時清廣東提督李成棟帶領的主力在進到梧州后即奉兩廣總督佟養甲的檄文回救廣東,順治四年春夏間進犯桂林的清軍都只是李成棟留在廣西的小股武裝③。瞿式耜多少沾染了明末官場夸張習氣,得一小捷則大肆鋪張,就實際情況而言保衛桂林的戰役規模是很小的。
?、凇∏∷氖哪辍督谊柨h志》卷九《事紀》記載:順治三年“冬十二月,總督佟養甲、提督李成棟定潮、惠、廣三郡,路過揭之鋪前。時兩將既定福建,遂進取廣東。養甲先遣閩士黃夢麟授知府銜,至潮宣諭威德,士民趨附?!?br>
③ 鄺露《鄺雪海集箋》卷七有《扈蹕臨雍歸自中書堂呈蘇相國一百韻》,題下箋云:“按是年十二月總兵李成棟輕騎直入廣州,紹武方幸學,聞交易服出走。詩似作于此時?!惫{注有誤,如果是在這次幸學時清軍破城,鄺露決不可能有那樣的閑情雅致賦詩百韻。鄺詩中扈蹕臨雍當是指在這以前隨朱聿■往太學,十二月十五日所幸為武學。
?、佟【琵堈嬉荨秳俪洊|遺民錄》卷四引蘇國祐(蘇觀生嗣子)《易簀遺言》云:廣州之陷為明叛將謝尚政接引,“大兵至廣,尚政為向導,復糾六營兵內應,城遂陷。觀生死,尚政沒其產。”《行在陽秋》記:十二月十五日,“清將佟養甲、李成棟遣游擊龐起龍偽為援兵求入城,城內信之,遂蜂擁而入。內兵登城戰一晝夜,擒斬清游擊王士選。清兵欲退,會有內應,遂陷?!?br>
?、凇∩蚣选洞嫘啪帯肪硪弧?br>
?、?《存信編》卷一。顧元鏡以大學士的身分降清見順治四年五月初十日兩廣提督李成棟揭帖,《明清檔案》第五冊,A5—171號。
?、?《存信編》卷一作“二十三日乙未,清兵逼肇慶,二十五日丁酉駕發肇慶”?!饿氖今昙肪砣浻罋v帝西逃為十二月二十六日,從之。
?、?《東明聞見錄》。
?、邸№樦嗡哪甓鲁跞占俺跛娜諆蓮V總督佟養甲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96號及A5—97號。李世熊《塞支初集》卷九《巫丞傳》亦記:“正月二十九遂入梧州,廣西巡撫曹燁迎降,屬官悉稽首上郡邑印及尺籍恐后?!卑矗逦嘀菘偙靽鴹澆痪眉床∷溃娚弦樦嗡哪晡逶鲁跏諆蓮V提督李成棟揭帖。
?、佟£P于丁魁楚降清被殺事,華復蠡《粵中偶記》敘述頗詳,繪形繪色地描寫李成棟親自帶兵前往岑溪,假裝歡迎丁魁楚來降,四月初四日晚上突然請丁魁楚父子過舟議事,隨即命軍士處斬,吞沒其家產妾媳。這一說法未必可靠。李成棟在二月間已奉佟養甲檄文回援廣東,三月已在廣東增城、東莞等地鎮壓張家玉等的抗清活動,不可能四月初四日尚在廣西岑溪地區?!渡n梧縣志》記:“魁楚因土鎮徐海、徐浤入岑北科為避地計。會連城土寇將攻城,時三營官兵尚存,魁楚又檄陽、電兵來援。正月二十九接戰于葛石坡,魁楚念岑不可居,謀上潯。二月,軍門遣部將楊姓入岑,魁楚踉蹌遁”(府志)?!岸?,丁魁楚出降,副將杜永和押赴廣東,半途殺之”(舊志),見同治十一年《蒼梧縣志》卷十八,外傳紀事,下,本朝。錢澄之《所知錄》卷二記:“吾猶見其一孫才數歲,為羅成曜養子。”華復蠡《兩廣紀略》記:“人言:魁楚官囊精銀八十萬,珍珠金寶番貨十倍之。所遺二孫聞在李氏官頭家做奴仆,見其自言姓丁,又打頭半死云?!?br>
?、?《瞿式耜集》卷一,奏疏。
?、?《瞿式耜集》卷一,奏疏。
?、?《瞿式耜集》卷一,奏疏《省會無虞再赴行在疏》。
?、邸№樦嗡哪晡逶露迦諆蓮V提督李成棟向清廷報告:“職所統原部北來官兵吳淞舊額四千一百三十一員名”,其中馬兵三百名,“歷浙抵閩以及入廣,萬里馳驅,沖鋒破敵,險阻備嘗,病故及陣亡者,人馬已損失過半矣?!彪m在入粵時帶有閩地土著之眾每府七八百名,俱“脆弱不堪,無資戰守”。就在這件奏疏中,李成棟說他自己帶兵“追捕永歷”僅到梧州,并沒有繼續西上。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七本,第六○一頁。
第三節 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
在廣東的抗清活動
佟養甲、李成棟部清軍偷襲廣州得手以后,永歷君臣倉皇逃竄,勢同瓦解。佟養甲等人趁勢收取廣東其他府縣。順治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佟養甲派副將張道瀛、閻可義同新委南雄副將李仰臣、董方策、張友德,韶州總兵葉成恩、副將楊友賢、王慶甫等領兵由廣州北上,同月二十九日在英德縣擊敗明將陳課、童以振二部,隨即占領韶州①。次年正月初七日,葉成恩部進抵南雄,當地官員不戰而降②。明高雷廉瓊巡撫洪天擢退守瓊州府(今海南省),四月初一日清副將閻可義領兵渡海,洪天擢兵力不敵,乘舟逃走,瓊州遂為清軍占領③。這樣,廣東十府之地全部淪入清方之手。就兵力而言,佟養甲、李成棟本部兵馬只有四千一百余名,從福建帶來的原鄭芝龍舊部施福、施郎、洪習山、黃廷等部也不過幾千人①,實力相當有限。1647年正月,李成棟率主力進攻廣西,廣東清軍留守兵員更形單薄。
然而,腐朽無能的永歷朝廷不知清軍虛實,非降即逃,近于自行瓦解。鎮守柳州、南寧一帶的明慶遠伯陳邦傅也被清軍聲威嚇倒,私自派人同佟養甲、李成棟聯絡,準備投降清朝。在這種危急關頭,廣東的一批仁人志士奮然而起,憑借自己在地方上的影響和熟悉山川險要,組織義軍展開反清活動。廣東各地義師的興起,使坐鎮廣州的清兩廣總督佟養甲窮于應付,不得不急檄進入廣西梧州的李成棟部回援。正是由于他們的斗爭,才使永歷朝廷免遭滅頂之災,重新穩定了廣西的局勢。廣東素稱忠義之鄉,在明末清初的歷史上出現了一批英雄人物,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南明“三忠”: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
陳邦彥在紹武爭立時,支持永歷朝廷。朱由榔派他回廣州勸說蘇觀生改弦更張,正值林察等擊敗林佳鼎,紹武君臣趾高氣揚,陳邦彥知道無法完成使命,藏入高明山中。不久,佟養甲、李成棟部清軍偷襲廣州,紹武政權覆亡。李成棟軍乘勝追入廣西,永歷朝廷岌岌可危。邦彥“出自山中,臨西江之口,望敵旌旗,嘆曰:莫救也!夫若乘其未定,得奇兵徑襲廣州,此孫臏所以解趙也。”他親自前往甘竹灘聯絡余龍等部義軍,得眾數萬人,奮起抗清。二月初十日,義軍在江中擊敗清軍水師,降清總兵陳虎被擊斃,焚毀清方船只一百余艘;十一日,進攻廣州。清兩廣總督佟養甲關閉城門,派使者檄令李成棟火速回援①。義軍攻城不下,清方又揚言李成棟將回師先搗甘竹灘,被迫撤退。陳邦彥聚兵于高明,派門生馬應房以舟師攻順德。
張家玉在隆武朝廷中曾任建國公鄭彩監軍,督兵援贛;后升任禮、兵二部左侍郎②,清軍入閩時,他正奉命回廣東招募義勇。陳邦彥起兵反清時給他寫信說:“成不成,天也;敵不敵,勢也。方今乘輿播遷,桂林危如累卵。得牽制毋西,潯、平之間庶可完葺,是我致力于此,而收功于彼也?!雹蹚埣矣穹浅Y澩囊庖?,于1647年三月間在東莞縣到■寨起兵抗清,十四日攻克東莞縣城,活捉清知縣鄭鋈④。這時李成棟已率師回粵,會同施福(隆武朝封武毅伯,降清后仍用此銜)部合攻東莞。張軍擊殺施福部副將成升,終因義師缺乏作戰經驗,被清軍擊敗。張家玉的豎起抗清義旗,得到了許多地方的響應。東莞有總兵張安國、陳鎮國等;新安有總兵陳文豹等;南海、順德、增城有總兵鄺日晉、湛壯等;龍門有參將劉龍、李啟新、馮家祿等;潮州府屬鎮平、平遠有兵部主事賴其肖、總兵謝志良等。清副將文貴金往剿,“伏兵四起”,文貴金被擊斃①。此外,韶州有陳慎、簡信等;惠州有蘇成等;各稱擁眾數萬,一時聲勢頗眾。到■和東莞縣城被李成棟軍攻破后,張家玉的家屬被殺三十余口。但他義無反顧,同總兵陳文豹攻克新安縣,不久又被清軍擊敗,陳文豹戰死。張家玉志不稍餒,委派陳鎮國、馮家祿領兵會合劉龍、李啟新部于四月十九日收復龍門。接著,他自己親率各部義軍在七月初十日攻克博羅、連平、長寧、乳源、歸善、河源等縣。十月初二日進攻增城。初十日,清李成棟部主力趕到,令副將閻可義、梁得勝、張道瀛、馬寶、吳之蕃等堵截通往龍門之路;副將杜永和、李漢貴等從南面進攻,參將王定國從中路進攻,總兵施郎、黃廷、副將洪習山等接應,與增城守兵內外夾擊。義軍雖奮勇作戰,終因眾寡不敵,被清軍擊敗。張家玉中箭負傷后投水自盡,他的侄兒張胤隆等被俘②。
陳邦彥與義師余龍部一度攻克順德。李成棟率軍來攻,余龍戰死。邦彥移師江門,會同霍師連等部攻克清遠、三水等縣,兵鋒直逼省會廣州。清兩廣總督佟養甲見形勢危急,檄李成棟火速來援。當成棟部向清遠推進時,霍師連率舟師堵截,被清軍用火攻擊敗,師連戰死。九月十七日成棟部將楊大甫兵抵清遠;十九日成棟親自帶領副將杜永和、張月、馬寶猛攻清遠。城陷,陳邦彥身中三刃被俘,與總兵曹天琦等六人被押解到廣州。九月二十八日,佟養甲下令把他們“寸磔于市”①。史載,“邦彥自起兵來,日一食,夜假寐不就枕,與士卒同勞苦。故其下人人感動,即小衄無思叛者”②。
陳子壯,字集生,號秋濤,廣東番禺人。萬歷四十七年探花,崇禎朝仕至禮部侍郎,弘光時以禮部尚書召,隆武時以東閣大學士召,均未到職。桂藩朱由榔在肇慶立國,仍授大學士。陳子壯雖因丁魁楚竊取首輔,不愿入閣受事,但他是支持永歷朝廷的。當紹武政權據廣州自立時,他拒不承認,寫信給永歷朝廷表示擁戴。不久,清軍入廣,家鄉淪陷,陳子壯奮起抗清。他和朱實蓮等官紳組織義兵以南??h九江村為基地,聯絡各地義軍展開敵后斗爭。當時,李成棟統兵在外,廣州城里的清軍很少,陳邦彥同陳子壯密謀攻取省城。他們同廣州城內的原明朝廣州衛指揮使楊可觀、楊景曄秘密聯系,“暗用桂字印票,號召多人”為內應,又指示“花山盜”三千人向佟養甲偽降,分守廣州東門。約定七月初七日夜三鼓里應外合,一舉攻克廣州,救出“披緇為僧”的明趙王朱由棪以資號召。這個計劃本來制定得相當周全,不料,陳子壯帶領的義師數萬人在預定日期前兩天的七月初五日即進抵廣州城下,張貼檄文的家僮被清軍捕獲。佟養甲審出密謀后,自知城中清軍不過二百,“又有內應,城守萬分危急”,他立即采取行動,捕殺楊可觀、楊景曄,以犒賞為名誅殺花山義師三千人①,并勒令趙王朱由棪“引繯自盡”②。錢澄之《所知錄》卷二記:“七月,大學士陳子壯起兵九江村,與陳邦彥共攻廣州。初,邦彥約城內諸降將為內應,期以是月之七日三鼓內外并起。子壯先期以五日舟師薄城,謀泄。北撫佟養甲捕諸內應者,悉斬之;發巨炮擊舟,舟毀,兵退。北風大作,養甲乘風追之,子壯大敗于白鵝潭。成棟亦自新安至。子壯退保九江,又棄九江入高明,與監軍道麥而炫、知縣朱實蓮嬰城固守?!笔露迦?,李成棟率本部兵馬和武毅伯施福部大舉進攻陳子壯扼守的高明縣。直到二十九日才用“大炮火藥轟倒城墻”,沖入城內,朱實蓮陣亡,陳子壯和兵部區懷炅、知州區宇寧、戶部程玄等被活捉。受審訊時,陳子壯除要求赦免幼子陳上圖外,表示“愿膏斧锧”,視死如歸。佟養甲、李成棟等會商后決定將陳子壯“寸磔于教場”③。
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領導的廣東義師雖然先后被優勢清軍所鎮壓,但是,死難者的鮮血并沒有白流。正是由于他們在廣東各地掀起勢如潮涌的武裝抗清飆風,迫使清兩廣當局匆忙調回進攻廣西的主力,永歷朝廷在廣西的統治才賴以維持下來。而且,清朝主將李成棟在鎮壓義師的過程中,親眼看到了人心所向,這對于他次年的反清歸明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① 順治四年二月初三日兩廣總督佟養甲揭帖殘件,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96號。
② 參見同上件及乾隆十八年《南雄府志》卷十七《編年》。
?、邸№樦嗡哪晡逶鲁跞諆蓮V總督佟養甲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169號。按,華復蠡《兩廣紀略》洪天擢條云:“洪天擢乙酉、丙戌兩年俱在廣東做兩司官,擁戴永歷時自擇其地,要做高雷廉瓊四府軍門,即以都察院副都御史寫敕駐高州。丁亥正月清兵下高州,則攜妻子奔雷州;清兵至雷州,則攜妻子奔瓊州。清兵以無船過海,劄徐聞者一月,天擢在瓊,為練兵措餉索詐地方幾萬金,復擅行殺戮者幾千人。至四月初二日先航海投誠于李成棟,仍以海道事畀之管理?!?br>
① 順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兩廣提督李成棟“為東粵地闊兵單、戰守不足”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176號。
① 陳恭尹述《兵科給事中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先府君巖野陳公行狀》,見《獨漉堂集》補遺。《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頁,《兩廣總督佟養甲殘揭帖》中報告義師攻廣州之役時間完全相同,只是陳恭尹說這是其父陳邦彥聯絡的余龍等部,佟養甲則混稱為“四姓白旗等賊”。
② 張家玉在隆武朝廷中所任官職見汪宗衍《南明金石小識》引張家玉墓碑拓本,該文收入《藝文叢談續編》。汪文所引張碑間有誤植,如“欽命監軍便宜行軍”,“行軍”當為“行事”;“蒙恩加贈……寺正文臣”,“寺正文臣”當作“守正文臣”。
?、邸仡ER《南疆逸史》卷二十五《陳邦彥傳》。
④ 兩廣總督佟養甲“為恭報粵地賊情仰祈圣鑒事”揭帖殘件,無奏報日期,清廷收到時間為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頁。
?、佟蓮V總督佟養甲“為恭報粵地賊情仰祈圣鑒事”揭帖殘件,無奏報日期,清廷收到時間為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頁。
② 九龍真逸(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所收張家玉之父張兆龍給永歷朝廷的奏疏。參見順治四年十一月初七日兩廣總督佟養甲“為匯報擒磔逆渠三大捷事”揭帖,《明清檔案》第六冊,A6—182號;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七本,第六三九—六四○頁。
?、佟∫娚弦樦嗡哪晔辉鲁跗呷召○B甲揭帖。張家玉殉難日期為十月初十日,次日清監軍道戚元弼即已報捷。
?、?《南疆逸史》卷二十五《陳邦彥傳》。
?、佟£惞б丢氫跆眉返诎税肆摗?br>
?、凇№樦嗡哪臧嗽露諆蓮V總督佟養甲“為逆藩授首事”題本,見《明清檔案》第六冊,A6—62號。按,查繼佐《國壽錄》便記《趙王傳》將其名寫作曰錟,云:“王因亦為僧,六月入廣州,清令處于光孝寺西禪房內。聞會陳子壯、張家玉等起兵,佟使兩縣官請至元妙觀自盡,父子俱死。”趙王名當以佟養甲題本為準。
③ 順治四年十一月初七日兩廣總督佟養甲“為匯報擒磔逆渠三大捷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六冊,A6—182號。
第四節 永歷朝廷在武岡
永歷帝由桂林逃到全州后,這里已是軍閥劉承胤的勢力范圍。劉承胤原是一介武夫,常使用一根鐵棍,人稱“劉鐵棍”。明朝末年任黎靖參將,崇禎十六年武岡袁有志等起義攻殺岷王。他奉巡撫王聚奎之命帶兵鎮壓了這次起義,救出岷世子,升任副總兵①。弘光初,沅撫李乾德題授總兵官,鎮守武岡。1646年七月,隆武帝封他為定蠻伯②,從此擁兵自重。當1647年初永歷帝由梧州逃至桂林,驚魂不定時,他上疏迎駕,表面上是保護朝廷安全,實際上是挾天子以自重。這年(永歷元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在劉承胤唆使下,遷入武岡州③,以岷王府為行宮,劉承胤迎駕有功進封武岡侯。隨永歷帝遷入武岡的大臣有東閣大學士吳炳、吏部尚書李若星(原貴州總督)、兵部左侍郎管部事傅作霖(原任御史)、戶部右侍郎管湖廣布政司事嚴起恒(原為衡永副使)①、太常寺卿仍管吏部文選司事吳貞毓等。五月,改武岡州為奉天府,晉封劉承胤為安國公②,“政事皆決于承胤矣”③。朱由榔既然以為劉承胤兵強可倚,劉承胤也借此挾制朝廷。在移蹕武岡之后,劉承胤即威福自操,驕橫跋扈?!耙蝗?,承胤索餉于上,帥兵清宮。王皇太后女中堯舜也,曰:'國公知老身貧乎?’盡宮中簪珥之資簡以與之,不上五百金”④。有的史籍還記載,劉承胤曾企圖廢除永歷帝,另立他的女婿岷王⑤?!吧峡喑性剩ㄘ罚M,親書密詔除劉救駕,天語極為悲切”。太監楊守春“又述上諭:內廷俱系劉黨”⑥。劉承胤營建私邸,“畫閣丹梯,隱房曲間,備極儼雅”⑦。
六月間,督師大學士何騰蛟至武岡朝見永歷帝,對劉承胤的威福自操非常不滿,就同部分大臣疏請永歷帝回駐桂林。疏中說:“使武岡果有山川之險,兵甲之雄,粟米之富,粗號偏安。然未有處一隅而能圖四海之大者,況堂堂天子,各鎮皆欲爭奉之以成其大,漢、唐、宋以來未之前聞。今日移蹕大事,聽皇上自擇自行,督師一人扈駕,敢有議迎、議留者、議送者,當與眾共殛之。”①劉承胤原是何騰蛟的部將,受過何騰蛟的栽培,這時卻惟恐何騰蛟來到武岡危及自己的權勢。對于何騰蛟等人建議永歷帝離開武岡更是不滿,于是,他上疏要求改任何騰蛟為戶部尚書專理糧餉,解除其督師職權。永歷帝拒絕了他的要求,他仍不死心,面見何騰蛟索取督師敕印,大言不慚地說:“今督師非我莫人能為也。”②何騰蛟斷然回答督師敕印不能私相授受,需要皇帝的旨意才可以辦理交接手續。同時,也不客氣地告訴劉承胤,自己統率的軍隊中張先璧部比較弱,你連張部都制服不了,要想讓馬進忠、郝永忠等部聽從命令根本不可能。劉承胤自知實力有限,不再逼迫何騰蛟交出敕印,卻企圖在何騰蛟辭朝以后,于路途中加以謀害。何騰蛟早有防備,離開武岡之前疏請把趙印選、胡一青帶領的云南軍隊撥給自己作為督師親軍,得到永歷帝的同意。于是,他先假稱患病,借住在武岡城外一所荒廟里;過了幾天,突然帶領趙印選,胡一青兩營兵夜間出發。第二天,劉承胤得到消息,已經無可奈何了。接著,張先璧從江西敗回,帶兵數萬人來到武岡朝見永歷。劉承胤惟恐張部進入武岡,迫使永歷帝下詔制止。張先璧大怒,頓兵于武岡城下,指責劉承胤“劫駕”,承胤則反斥先璧為“犯闕”。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下。永歷帝命兵部官員龍之沫前往張先璧營中宣諭和解,張部才轉往沅州駐扎①。
1646年(順治三年)八月,清廷以恭順王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偕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續順公沈志祥、固山額真金礪、梅勒章京屯泰領兵往征湖廣、兩廣②。次年(1647)三月,孔有德率領的清軍由岳州進兵長沙,明督師何騰蛟、恢撫章曠與總兵王進才等聞風而逃,瀏陽總兵董英以城投降。清軍占領長沙后南下衡州,明總兵黃朝宣投降;孔有德等以其蹂躪地方,民怨甚深,下令解除其部下的武器,“召朝宣入,歷數殘暴之罪,支解之,以快人心”③。何騰蛟、章曠等人一味奔竄,勢同瓦解,永州府(府治零陵)城也一度為清方所派知府接管。明副將周金湯察知城中并無清軍,率領二百名士卒乘夜鼓噪登城,清知府紀某逃回衡州。何騰蛟、章曠等人才在永州府境東安縣白牙市一帶茍延殘喘。這時已入盛暑,清兵不耐炎熱,在長沙、衡州一帶休息。八月初八日,章曠病死于永州。同月,清軍乘秋高氣爽進攻武岡、永州。當孔有德部向武岡進逼時,劉承胤部將陳友龍等迎戰,“蔣虎、孫華、聶鳴鶴、張承明、張大勝等于斗溪鋪俱戰死”④?!俺性剩ㄘ罚Y令禁友龍不得戰,又不發救兵,友龍敗還。恭順離武岡山三十里下營,承允輕騎出降”①。他向孔有德表示愿意獻上永歷皇帝作進見禮??子械聭岩善渲杏性p,沒有立即答應。劉承胤為了表示自己真心投降,一面下令將武岡城門嚴密看管,防止永歷帝出逃;一面自己剃頭再次前往清軍營中接洽投降。武岡城中的永歷帝和他的一小批親信見清軍迫近,劉承胤行蹤詭秘,感到情況不妙,請出劉承胤的母親和兄弟劉承永,要求移蹕靖州。在劉母出面干預下,才開了城門,永歷帝和少數朝臣帶著宮眷匆忙出城逃難,象征皇帝威嚴的儀仗乘輿等都來不及收拾,全部丟棄在武岡②。出城二十里,朱由榔想到靖州是劉承胤軍隊的控制區,立刻吩咐:“靖州不可往,當從間道走廣西?!雹塾谑?,另尋小路直奔廣西。到達廣西古泥時,有總兵侯性接駕,朱由榔才放了心,在侯性護送下到達柳州。侯性因護駕有功,進封商丘伯。由武岡出逃時,朱由榔鑒于情況緊急,命大學士吳炳護送皇太子取道城步縣入廣西,結果為清軍截獲,太子和吳炳都被押至衡州④。
劉承胤降清后,清兵隨即占領武岡。孔有德發現永歷帝已經逃走,立即派護軍統領線國安帶領一千名騎兵追往靖州。線國安部攻克靖州,生擒了明總兵肖曠等,卻沒有抓到永歷帝。吳炳被俘后自縊①;吏部尚書李若星、兵部尚書傅作霖不屈被殺;偏沅巡撫傅上瑞等投降。
孔有德等部清軍這次進兵湖南,除了郝搖旗在桂陽、張先璧在沅州稍事抵抗外,南明將領非降即逃。據清方奏報,投降的不僅有明安國公劉承胤,還有封為伯爵的王允成、劉承永、董英、周思仲、高清浩、鄭應昌,總兵四十七員,副、參、游等官員二千余名,馬步兵六萬八千有奇。②這充分地反映了永歷朝廷的腐敗和何騰蛟、章曠、傅上瑞等人的無能。當時,除了制撫堵胤錫率馬進忠等部退入湘西九溪衛堅持抗清,曹志建領兵扼守湘桂交界的鎮峽關(曹志建將關名改為龍虎關)外,湖南各地都被清軍占領。
九月,孔有德派劉承胤部將陳友龍攻入貴州黎平府,俘獲明督師何騰蛟的繼母孫氏、妻徐氏等家屬一百余口??子械伦尯悟v蛟的親戚將自己的手書和騰蛟的家信帶往廣西興安,信中備述清方對騰蛟的母親和其他眷屬奉養甚厚,借以招降何騰蛟。何騰蛟不為所動,堅決拒絕了清方的招降③。
武岡失守以后,永歷帝由小路逃往廣西,駐于湖南西部的一些明朝官員同朝廷失去聯絡,以為劉承胤降清時必定把朱由榔當作進見禮。因此,以制輔堵胤錫為首的部分文官武將一度商議擁立榮王朱由楨為帝①。這件事在熊開元(隆武朝大學士)的著作中有明確記載,他在《答熊石兒直指書》中說:“私以今日所急在討賊,不在立君。何也?討賊正立君之本,立君乃致寇之媒。征諸前事,靡不然者。況乘輿所向未卜,萬一或有參差,魯與唐近轍曷可再尋。”“千鈞之勢,爭此一發。事不堪再誤,愿老公祖轉白榮殿下及堵、傅、楊諸公祖并各勛鎮,千萬珍重,千萬密急。”在《答堵牧游總制書》中又再次勸說道:“側聞榮殿下誠明簡毅,備諸福德,高皇帝之業將在于斯。又得老公祖領袖群賢,共相推戴,而復仇不即位尤合春秋之義。……惟老公祖斷于乃心,迅圖一舉?!雹诙仑峰a為人敢作敢當,在永歷帝下落不明時有意擁立榮王朱由楨即位作為明室尚存的象征,頗符合他的性格。他的主張既遭到熊開元等人的勸阻,不久又得到永歷帝安全到達柳州、象州、桂林的消息,立即改弦易轍,避免了可能導致南明內部再度分裂的錯誤。
?、佟】滴跗吣辍缎禄h志》卷十一《別志》作“癸未三月,武岡袁有志作亂,弒親王及諸宗室”。
?、凇∩蚣选洞嫘啪帯肪硪?。
?、邸∫姟饿氖今昙肪砣?,書牘,《丁亥五月二十八日書》。
?、佟″X秉鐙《所知錄》卷上記:“上在奉天,召戶部右侍郎嚴起恒為大學士,同吳炳入閣辦事。”
?、凇∩蚣选洞嫘啪帯肪硪挥洠河罋v元年五月初二日“晉封劉承胤安國公。承胤驕橫日甚,動輒以兵挾朝廷,群臣畏其剛暴,爭諂之以自固,交疏煩功德,遂進封興(安)國公、上柱國,賜尚方劍、蟒玉,便宜行事。二子皆世襲錦衣衛指揮?!?br>
③ 吳晉錫《半生自紀》。
?、堋菚x錫《半生自紀》。
?、荨∶烧l《三湘從事錄》云:“劉承允(胤)橫肆日甚,且陰蓄異謀,有廢上立伊婿岷王之意?!?br>
⑥ 蒙正發《三湘從事錄》。
⑦ 彭而述《讀史亭文集》卷十,記下《寶慶至沅州日記》,他過劉國公舊第在順治十七年,見“柱間偶句如新,近為防兵屯扎,稍改,非舊觀矣?!?br>
?、佟〔槔^佐《國壽錄》卷四《中湘王何騰蛟傳》。
?、凇∩蚣选洞嫘啪帯肪硪弧?br>
① 《存信編》卷一。按,吳晉錫《半生自紀》中說龍之沫為常德人,諂附劉承胤得任御史,人稱“跌腳御史”。
?、凇 肚迨雷鎸嶄洝肪矶?。屯泰即屯代,也就是佟養和。
?、邸菚x錫《半生自紀》。乾隆二十八年《衡州府志》卷二十九《兵燹》記:“順治四年丁亥四月,恭順、懷順、智順三王帥師取衡。黃朝宣兵潰,率其姬侍匿于郡南花藥寺,前鋒執而殺之。”
?、堋】滴醵哪辍秾殤c府志》卷二十一《武備志·兵紀》。
① 蒙正發《三湘從事錄》。
?、凇№樦挝迥甓迨鹳F州巡撫彭而述曾在武岡見“公廨旁鸞輿尚在,左纛黃屋俱置城隍祠中”。順治十七年他再度路過武岡時已“不可考”。見彭而述:《讀史亭文集》卷十《寶慶至沅州日記》;參見同書卷十五《仕楚紀略》。
?、?《三湘從事錄》。
④ 吳晉錫《半生自紀》云:永歷帝決定“分兩路行,或未至并與之遇。命大學士吳石渠公護太子駐城步,上從皇太后幸靖州。太子至城步果有兵守之,為所獲,同吳石渠公送衡州矣?!薄肚迨雷鎸嶄洝肪砣逵涰樦嗡哪晔卤缛湛子械碌茸鄨笃蕉ê?,“獲偽永歷太子朱爾珠”。永歷太子之名似有誤。
?、佟∩弦肚迨雷鎸嶄洝肪砣蹇子械碌茸鄨笾姓f“偽內閣吳秉”等降。吳秉為吳炳之誤譯,他被俘后不久自殺,說他降清不妥。
?、凇∫娚弦肚迨雷鎸嶄洝肪砣?,王允成誤譯作王云程。
?、?《三湘從事錄》記,十月初三日孔有德派何騰蛟至威持手書并貴陽王金印一顆與夫人家報至。按,孔有德利用抓獲何騰蛟家屬進行招降確有其事,但說他送來貴陽王金印當屬訛傳。
?、佟s王是明憲宗子朱祐樞的后裔。嘉靖《常德府志》卷四《建設志·藩封》記:“榮王,憲宗皇帝之第十子,弘治十一年建王宮于常德,正德四年之國”;《明史》卷一一九稍有不同。明末榮藩的情況在史惇《慟余雜記》中記載較多,但榮王的名字文獻內有分歧,順治四年十月清湖廣總督羅繡錦”為恭報常軍兩捷事”揭帖中云:“故明榮王朱學洪糾眾稱兵,要復常德?!蓖刑峒岸仑峰a、袁宗第、馬進忠、牛萬才等人,培胤錫擬奉為主者似應為“朱學洪”,但按明太祖所定諸王二十字輩行,朱棣下無學字輩,晉王下第十六輩為學字,榮王既不是晉藩后裔,明亡時各藩約傳至十輩以內,所記必有誤?!肚迨雷鎸嶄洝肪砣擞?,順治五年四月“壬午,平南大將軍恭順王孔有德疏報:大軍至辰州,擒偽榮王朱有楨子朱松于苗洞?!敝煊袠E當為朱由楨之誤。參考各種史籍,明末榮憲王朱由枵死后,世子慈炤尚為嬰兒,朱由楨大概是榮憲王之弟。
?、凇⌒荛_元《魚山剩稿》卷二,書。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