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到成年,孩子要經歷三個叛逆期。兩歲被稱為 "魔鬼 "時期,此時孩子的心智還不夠成熟,所以她的叛逆主要表現在 "胡鬧 "方面。但七歲到九歲的叛逆期,很多家長都說 "不堪一擊",是因為孩子的心智逐漸成熟,他們有能力 "對抗 "父母和思想。 如何引導7-9歲的孩子 "回歸正途"? 單從年齡上看,7-9歲的孩子已經上了小學,已經成為至少有獨立思想的 "小大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點任性,他們有時特別頑固地反抗父母的要求,但偶爾也會特別依賴父母的照顧。 做父母的一定要調整我們的教育方式。小的時候你可以愛,小的時候你可以包容你。小的時候你可以去灌它,當然也不用慣過分了。但是到這個年齡段, 當然,九歲以前的孩子,他們還特別貪玩,自我約束能力還不夠強。要想讓他們的思想有大的轉變,家長要用智慧,否則會讓孩子在 "叛逆 "的路上越走越遠。 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尊重與包容尊重的對待同輩,你說話要把他當同輩,你跟同事怎么說話,你要是想想你對他,你不會。當然我對孩子和對同事的那個心態是不一樣的,孩子是我要負責任的。所以我肯定要說他,但是你說話的口氣,你應該像對朋友那樣說。 孩子還小,他們不希望一直被父母命令。盡量像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遇到問題時,家長和孩子選擇互相交流和溝通。家長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告訴孩子正確的做事方式,供他們參考。只要孩子犯的錯誤與原則無關,家長應盡量給孩子更多的寬容。 02學會換位思考每個家長都是從叛逆期成長起來的,所以了解孩子的表現更為重要。其實,家長要做的事情很簡單,試著和孩子換位思考同樣的事情,那么你很快就會知道孩子表現抗拒的原因。一旦你找到共鳴,我相信父母內心的憤怒會消失一大半。 換位思考后,家長就能知道問題出在哪里,自然也就能解決孩子的叛逆心理。那些總是把 "理解 "孩子掛在嘴邊的父母,此時此刻,理解的第一步就是換位思考。 ![]()
學會傾聽多帶你的孩子出去走走,比如去公園散步或者遛狗,就你們兩個人。 不要特意安排一個聊天的話題,讓孩子自己說想說的,即便是討論他癡迷的電子游戲。 你可能對此不感興趣,但學會全神貫注地傾聽,就算只有幾分鐘,這個過程也會讓孩子意識到你愿意聆聽,因為他對你很重要。 ![]() 04 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有些七歲的孩子出現叛逆情緒的主要原因是不適應小學生活。因為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充滿了稚氣,上課總是會情不自禁地開小差,放學后也不愿意寫作業,一旦老師和父母給孩子施加的壓力過大,孩子就會變得特別叛逆。 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一方面要告訴孩子上課需要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鼓勵孩子積極動腦、舉手發言,爭取得到老師的認可和獎勵;另一方面要陪伴并督促孩子寫作業,手把手教孩子如何安排并落實寫作業計劃,并對孩子的表現給予適當的獎懲。當然,父母要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生活,讓孩子說出當天發生的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幫孩子出出主意,給孩子提提建議,這樣做就能增進親子感情,緩解孩子的叛逆情緒。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三個年齡段是比較容易出現“叛逆”情況的,很多人習慣把孩子7-9歲這個年齡段稱為“兒童叛逆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產生叛逆情緒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家長要學會避免和應對,同時也要學習一些教育方法http://www./,來引導孩子。 1.孩子產生獨立意識 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永遠是一個孩子,而給予孩子全方面的保護也是父母的職責。七八歲的孩子在家長心中還很幼稚,但是此時的孩子們已經開始上小學、開始慢慢懂事、開始有自己的圈子。孩子會產生這樣一種意識:我已經能夠脫離父母自己上下學了,我已經長大了。 這時候家長如果像小時候一樣給與全方位的保護和照顧,則可能引來孩子的嫌棄和厭煩。這時候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必要的保護還是要有的。同時家長要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2.愿望得不到滿足、想法得不到尊重 七八歲的孩子總是一個話癆,他們會經常拉著父母解說自己的所見所聞,還會把內心千奇百怪的想法和創意講給父母聽。但是很多時候,家長都會覺得孩子的想法過于幼稚和單純,進而敷衍孩子。 同時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產生一些指向性需求,比如喜歡特定的玩具、喜歡特定的戶外活動、喜歡特定的課外書等。這時候孩子的需求會和家長的想法產生沖突,很多時候家長不會聆聽孩子的想法,孩子便會產生叛逆情緒。 這種情況下,溝通和聆聽是最佳的應對方法。很多家長因為忙于自己的事,不愿意花時間跟孩子交流。但是只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用心聆聽、耐心指導,雙方定能達成共識。 3.父母過分嘮叨 最近網上流傳這樣一段視頻,一位母親每天下班之后都會準時輔導孩子作業,但是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多半會變得脾氣暴躁。不久后女孩發飆:“你給我走,不想看見你,每天都指責我,啰嗦一大堆!” 類似這樣的情況,相信大多數家長都經歷過。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先學會控制情緒,首先保持冷靜,防止產生語言暴力。在給雙方一定的緩沖時間和冷靜時間之后,家長再嘗試繼續溝通。在平時,家長也要注意,不要頻繁多次用同樣的言語來教育甚至指責孩子。 在跟孩子發生語言沖突之后,如果家長自身有過激行為,要學會在事后主動跟孩子道歉,防止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如果孩子有過激行為,家長更不能對孩子失去信心,或者跟孩子置氣。這時候家長可以嘗試交互和換人的方式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苦衷。 4.家長過分縱容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地位往往是最高的,拋開基本禮儀,孩子在家中往往有著特權。而父母長期的縱容和寵溺會使孩子開始變得任性,在進入小學時候,孩子還容易萌生攀比心理。這種時候家長要想對孩子進行管教,那就相對困難了。 作為家長,要學會提前預防出現這種問題,在小時候就不能一味放縱孩子和慣著孩子,這樣能夠有效避免這類情況發生。如果孩子已經變得嬌蠻任性,家長要學會采取冷處理加事后溝通的方式予以應對。孩子雖小,但是這個年齡段已經開始有了個性和脾氣,如果前期的縱容導致了孩子的叛逆,那么家長要慎用“棍棒教育”。 |
|
來自: 新用戶79921CI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