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邊,是“底定邊遠”之意。西漢置刺史部,定邊屬朔方刺史部,縣境東部屬上郡奢延縣,西部屬北地郡昫衍縣,南部山區西段屬馬嶺縣。漢武帝北伐匈奴,先后于元狩四年(前119年)、元鼎六年(前111年)兩次大規模移民隴西、寧夏、陜北,實行實邊政策,境內居民數量大增。東漢初年鋒鏑不息,匈奴東進,北地郡治地兩次內徙,定邊納入匈奴控制范圍。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混戰不休,定邊先屬前趙、后趙,繼又屬前秦、后秦。東晉義熙三年(407年),匈奴族鐵費部首領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國號夏,雄據河套,定邊為其腹地。至北魏前期,縣境內無郡縣建置,是漢族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雜居地。北魏時期,定邊全境屬西安州大興郡,武定中均廢,改屬夏州闡熙郡,定邊東部屬新 縣。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定邊全境隸屬西魏,復置西安州,改大興郡為五原郡。西魏廢帝三年(553年年),因定邊盛產池鹽,改西安州為鹽州,仍置五原郡。北周沿西魏舊制。隋改鹽州為鹽川郡、五原郡為五原縣,又于白于山南麓置洛源縣,隸弘化郡,縣境分屬之;東部灘區屬朔方郡長澤縣。隋末唐初全境為梁師都占據。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為鹽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宥州治所由鄂托克旗遷至境內,定邊分屬鹽州、慶州、宥州所轄。五代時期,縣境先后歸屬梁、唐、晉、漢、周。北宋初屬陜西路鹽州,咸平五年(1002年)全境陷于西夏,仍設鹽州。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廢鹽州,后建立元朝,實行行省、路、府建置,定邊境東部屬延安府,余屬慶陽府,均隸屬陜西行省。明正統二年(1437年)于今址設定邊營,隸屬陜西布政司延安府和慶陽衛。明朝中葉,為抵御蒙古族侵擾,在境內多次修筑長城和城堡,時定邊屬延綏鎮,定邊營駐參將,領永濟等十三營堡為西路,嘉靖四十二年(1562)置延綏鎮西協副總兵,駐定邊營城。清朝初期,定邊行政建置沿襲明代,隸屬靖邊同知,置守御千戶所,駐守御千總。雍正九年(1731)置定邊縣,安邊設州同,隸屬榆林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各省裁府存道,定邊縣屬陜西省榆林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縣境共產黨解放區置定邊縣(治地定邊城)、安邊縣(治地武峁子、新安邊)隸屬陜甘寧省;國民黨統治區置民國定邊縣(治地安邊堡)。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陜甘寧省裁撤,陜甘寧邊區政府設三邊特別行政區(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地定邊城。全國解放后,安邊縣并入定邊縣。1949年屬陜北行政區。1950年屬榆林專區。1969年屬榆林地區。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定邊縣隸屬榆林市至今。鼓樓原名玉皇閣,位于縣城街道中心,樓為重檐十字歇山頂三滴水三層磚木結構建筑,占地271平方米,總高30米。第一層為臺基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6米,高9米,外砌清磚,內黃土,十字券洞互通,洞頂交叉處浮雕八卦圖案,基南鋪青磚,石雕欄桿相圍。第二層為樓閣,面闊,進深7.66米,內設木踏步,可達三層,南辟拱形們,東西北三面青磚砌墻,東西墻正中個辟石雕團龍網窗。第三層四面均為大陜欞花隔窗門,木質地板。二、三層檐下斗拱均為一斗二升麻葉頭,明間平身科斗拱三朵,次間一朵。重檐頂覆蓋琉璃瓦,脊獸、十字脊中安寶瓶,脊均置三仙人走獸,獸面勾頭蔓草滴水,油漆紅掛,旋子彩繪,檐角懸掛鐵質風鈴。鼓樓基座高大,樓閣纖小,雖經多次維修,但仍保持了明代西部建筑風格。1983年定邊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