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師講授筆錄(對應原文附后): 第三節 治病法則-陰陽平衡再來呢,好,37頁講的是南方。這一節跟前面那一節也是非常多的地方是雷同的,雷同的。只是包括它的一些情志上面來說,比如說這個喜傷心呀,恐勝喜,這是人的情志嘛,情志上面的東西。諸位看38頁,有些書上可以解釋的,我們就,這個可以,大家看書就可以了。“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口中的濕液、津液就是脾臟在管,“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變動為噦,這個發音就是月亮的月,噦呢就是打嗝,嗝氣。會產生噦原因是什么?因為他的這個人呢,胃和脾里面本來就有陳寒,所謂陳寒就是很積年的,長久,本來就是胃,脾胃比較寒冷一點,當寒冷的這個寒呢再加上這個新的食物,你吃的東西,新的食物哈,那新的食物食谷類的東西進去,那胃,脾胃里面太冷了,沒有辦法消化,這兩個碰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這個噦念音呢念“yue”,就會產生打嗝。那你要知道原因的時候,一個是去新食,一個是要胃寒去掉。去新食的時候,我們要很注意,很注意,那以后臨床上我們在講《傷寒金匱》的時候我會告訴你,我們怎么去,怎么去。那你不能說去新食,我們用很強的藥把它去掉,一去掉這個病人已經很危險了,因為中醫認為說,為什么這里會提出來?中醫認為說,脾呢是后天之本,是脾臟,那腎臟是先天之本,那如果說我們的后天之本喪失掉了以后,氣,脾胃的氣沒了的時候,就會產生噦癥。 這個內容剛剛,跟剛剛差不多,諸位可以看一下,就可以了??纯磿?。那第40頁,就要注意一下,第40頁呢這個第一段的下方,第一行的下方,“思勝恐,寒傷血”,熱本身如果太過熱,會傷到氣,太過寒呢會傷血,燥能勝寒,“咸傷血,甘勝咸,”那在五臟里面呢,脾,肝是酸味,咸味,那這是中間呢是相克的,我用黃的筆來畫,這個中間就是相克的味道,當有咸的時候,我們咸會過盛的時候,我們用甘味來制它,這是五味互相制衡的狀態之下。那比如說我們想吃,辛就是辣嘛,我們吃酸辣湯,那酸很多會傷到肝,所以我們把辣的放進去,要金來制木,就不會傷肝了,不會傷肝了,這個是,這是一個觀念。 那我們中醫呢《黃帝內經》里面一開始理論上面就是告訴我們,熱呢本身傷氣,寒呢傷血。我們傷寒家,經方家,都是在開很多的熱藥,那我們知道寒傷血,《黃帝內經》就告訴你寒傷血,那今天有個人如果貧血,我們知道是寒癥,對不對?你還在開寒涼的藥,我們知道貧血都治不好,我們要把寒去掉,血才有機會恢復。很多地方都可以告訴諸位,溫病派是不對的,經方也有寒涼的藥,寒涼的藥,我們用大寒的大涼的藥,我們當然也有,但是我們不是說全部統統都是那個寒涼的藥。天地之間萬物的上下,天地萬物都在天和地中間,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在天和地的中間。所謂“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的道路也,水火者,陰陽的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所以“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呢陰之使也”。這里都是講陰陽律,陰在里面,是因為外面有陽固在外面,所以陰就不會喪失掉。那陽能夠固在外面,陽那么聽話的固在外面,是因為里面有陰在指使它,在指導它,這兩個是互相制衡的。黃帝說呢如何把陰陽奈何,陰陽的消長和變化是怎么樣呢?齊伯就回答了,從這一段開始有一些治療的法則就出現了。齊伯說陽勝,陽里面你太勝了,身會熱,這個時候如果腠理閉,所謂腠理就是肌肉跟毛孔是閉到的時候,“喘粗為之俛仰”就是呼吸非常的短促,身體要用,利用身體的肢身動作彎曲呀,這種往后仰,想辦法呼吸,那“汗不出而熱”,因為汗流不出來,這一段就是齒干,如果說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因為你熱太盛,牙齒都干掉,牙齒是這個嘴巴里面很多的津液嘛,脾臟的津液,牙齒里面的津液都是脾臟,還有腎臟,腎主骨,牙為骨之余,那這個時候呢“以煩冤腹滿死”,如果陽熱太盛,陽熱勝沒有關系,我們如果說,如果說皮膚毛孔可以發汗,這個陽熱就散掉,就沒有問題,那如果皮膚毛孔不發汗,里面又很熱的,怎么辦呢?當你遇到能冬不能夏,就是天氣很冷的地方沒有問題,因為天氣冷的地方本來就不容易出汗的嘛,不容易出汗,那這個就不會有什么危險。那如果是夏天呢,又不出汗,這個你沒有辦法,你們如果說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現在就看到很多人是這樣子,為什么?他從小到大他都在冷氣間長大,他也不喜歡流汗,他認為說我這流汗身上會有汗臭,我就不想流汗,他不曉得流汗是必要的,我們按照天地的法則,我們人如果說能夠順應四時來這個生養之道的時候,到夏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流汗,流汗能夠把身上的熱散掉,那新的津液會去取代舊的津液,所以流汗是一種常態,那正常的人要流汗,那他從小到大都不流汗,就到了二十幾歲很累啊,呼吸呀呼不過來,一運動全身燥熱,很難呼吸,為什么?因為我們是用3萬6千個毛孔再加上兩個(鼻)孔,3萬6千零兩個,在呼吸,他呢是兩個(鼻孔),那當然不夠呀,雖然是兩個比較大的,可是還是不夠,還是不夠。那這個時候我們要發表的藥,發表的藥。那發表的藥我們有中藥,解表的藥,你吃下去以后流汗,發掉了。那這個是一種方法,在這里定下了'汗解法'。那這個如果你沒有藥在身邊,我們剛剛介紹過陽極生陰嘛,陰極會生陽。燥熱的狀態之下如果你沒有發表的藥,或者是你吃了發表的藥他還照樣不流汗,這時候怎么辦?用洗冷水,洗冷水,因為冷嘛,寒極,會生熱,會產生大熱,病人會得到汗解。那這是陽熱勝的話就是生熱,如果是陰勝的話身體里面就是感覺會寒冷的,陰勝則生寒。那生寒的時候,汗出來都是很清澈的汗,代表里寒。那“數栗而寒,寒則厥”,這個,“厥則腹滿死”,厥就是昏厥、昏迷,腹滿死?!澳芟牟荒芏?,因為里寒很勝,我們有寒熱,里寒很勝,里寒很勝的時候,如果外在的環境是熱的,還可以,還可以活,如果是到了這個冬天,外面的天氣之間,天地之間也是寒,里面又是寒,這就很危險了,這是陰陽跟病的形態,陰陽的變更的狀態。這是一個最早出現,岐伯提出來,要如何讓陰陽平衡的一種方法。第四節陰陽調和第42頁,諸位看,如何調整這個陰陽呢?岐伯說“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所謂七損,女人的七字為主,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對不對?男人呢是八字為主,一八二八三八,那你要知道我們人生長、收藏這個狀態之下,能夠了解這個狀態,按照這個狀態來調理身體的話,就會很好,就能夠長壽。那如果不知道,就容易提早,就是老化得很快。那年四十而陰氣自半,這就是最早的《黃帝內經》下的定義,40歲開始呢,年四十而陰氣陽氣各半,起居開始衰弱了。超過50的時候,體重,耳目不聰了,陽就慢慢衰下去了,陰就慢慢升起來,到年60的時候,陰痿,氣大衰,這個陽氣大衰了,這個時候呢陰陽都不利,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這個人呢一定要下面實,上面是虛的。所以我們在望,如果這個病人走過來,或者你在馬路上看到有一個人走路,好像在飄,感覺到好像是快要倒了不倒,快要倒了那個樣子,這是上實下虛,這不好,人走路不能飄,飄就會出問題。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陰陽消長,男女的這種狀況,像我現在到了這個年齡,我要趕快開始吃去吃一些補腎的藥,因為補腎年齡大了以后,50歲以后,腎臓開始衰竭,腎器開始衰竭,我們前面都講了,腎,這個五八六八七八這個八字后面都是講腎臟,所以腎臟在管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所以補腎很重要。那由于年齡的層次不一樣,會產生不同的名稱,表面上名稱不同,但是同是一個地方出來,“智者察同,愚者察異”,中醫的觀念里面就是同癥同治就是從這里出來的,只要癥狀相同,不管內癥是什么,不管里面的癥狀是什么。比如說我們有些處方,這個處方看起來就是治風濕關節炎的嘛,那現在有個病人跑來,他不是關節痛,他就不跟你講了,我就是關節痛,你就開處方他就好了,結果他實際上他是骨癌,你不用去管他是骨癌,你一想到骨癌你不會開方了,你就把他當成關節痛來治,中醫就是同癥同治。這個以后我們在介紹《傷寒金匱》的時候,我們開處方就是查他的癥狀相同的,我們就開,不管他里面的譯名名字病的名稱是什么,我們不管它,不管它。聰明的察同嘛,愚者察異,這個不是我要罵人的,《黃帝內經》在罵西醫嘛,他的名詞很多,一大票,結果沒有一個治好??雌饋矶己芟瘢侄疾灰粯?,那,智者有余,愚者不足。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最主要講的怎么樣?平常我們要保持平常心,恬淡、無欲、開心、愉快,這個時候都會有長壽的道理,長壽之道在這里面,絕對不可以去,遇到我要怎么樣怎么樣,每天在爭,這樣就會短命。如果我們把剛剛那個圖,那個人在這邊,東南西北,嘴巴在這邊,43頁,這一段,“天不足西北”,所以西北方呢,這是西北,西北方是陰。造成的人的右邊,右耳沒有像左耳那么敏感。因為右邊是陰左邊就是陽,所以陽在這(左)邊,陽就指敏銳力,動力,它的能量,所以左邊的陽比較強,聽力左耳會比右耳好。那“地不滿東南”,東南在這邊,東南就比較平窄,有那個海呀什么樣的,有很多湖泊,河流,地不滿東南,不夠完整,所以一般人呢左手不如右手強,左手不如右手強,當然有人是左撇子就有例外的。第44頁,這個黃帝問他為什么會這樣子?人會這樣子分?岐伯就說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當你在專心注意在做事情的時候或者讀書的時候你手腳就不靈活了,因為你精氣在上面。那西方陰也。陰者呢是在下方,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所以說,當你手足很強的時候,耳目會不便。如果說我們人會感于邪,一般來說右,比較弱的地方容易受到病毒,病的侵害,那個侵犯的人體,所以在上面呢右邊容易感覺到,比較容易生病。在左邊,在左,這個下邊的話,下體的話就是在左邊的地方比較容易受到病毒,這是陰陽不能兩全的,不能全。這個第45頁呢,《陰陽應象大論》這個地方講的呢,“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臓?!蔽覀兯^的真人,比如說我們前面介紹過了,他坐在,印度現在一個人坐菩提樹下面,他是食氣。所謂食氣,他,你看他坐在這個樹,這個樹是這樣子,樹根像個板子一樣,他坐在這中間,人坐在中間,靠在這個地方,靠在這個地方能坐到,盤坐在那邊。其實他是在觀想它就是樹,你有沒有看過樹吃東西?你看不到,他就坐在那邊就像樹一樣,所以地氣在養他,天氣可以養他,他靠在樹上面,這個是一個食氣的動作。他自己觀想是樹就好了,就沒有耗掉很多能量,而且他不需要吃東西呀什么的。我們人呢就靠天地之間的氣在生養,那天氣呢通于肺,天上的氣跟我們的肺是相通的,地氣通于嗌,嗌就是我們的喉嚨,喉嚨,咽喉的地方。“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那六經為川,腸胃為?!?,這就是這一節就是說把人體的跟自然界放在一起,九竅呢,我們人有九竅,耳朵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個,就六個了,嘴巴一個,七個,所以上面有七竅,大便、小便的地方加起來,九竅。那這是水注的地方,所謂水注的地方,滿就會溢出來,所以我們常常有流鼻水啊,流口水啊,有時候晚上睡覺睡的很深,流口水呀這樣,大便、小便呢,滿就會溢出來。人“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天地之間下的雨其實就像我們的人身上的汗一樣,就把,這個章節就把人呢跟天地并在一起,陽的氣,像天地的疾風。怎么暴氣象雷呀,逆氣象陽啊什么,這都是這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系。************************************ 原文: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臓。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 中醫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就已基本形成,承載著先祖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