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百色地區西南面的靖西市。靖西是廣西百色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地處中越邊境線附近,與越南的茶嶺縣、重慶縣山水相連,且歷史悠久。這里地理條件極為類似桂林陽朔,也是山巒陡起、河湖縱橫,盡管地處桂西的崇山峻嶺之中,但不失為旅游大縣。在這里我們首先游覽了號稱攝影師天堂的鵝泉風景區和舊州古鎮。鵝泉位于靖西縣城西南端,是一處自然風光優美,鄉土氣息濃厚的景點。舊州古鎮距離鵝泉的不遠,以古鎮人文和奇山秀水著稱,壯鄉風情厚澤而被譽為“壯族活的博物館”。
靖西市地處中越邊境線附近,與越南的茶嶺縣,重慶縣山水相連,且歷史悠久,全市有70萬人口,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以上,是我國壯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縣級市。靖西縣也是一個類似桂林陽朔山巒陡起、河湖縱橫的旅游大縣,有很多很值得看看的景點,而且多為原生態,只不過有些景點不太適合老年人游玩,如通靈大峽谷、古龍山溪谷群等,我們僅選擇了最讓攝影愛好者喜愛,且不用翻山越嶺的鵝泉風景區和舊城古鎮。
鵝泉風景區位于靖西市區西南角,自古就是靖西八景之一,青山奇峰、綠水蕩漾、亭臺樓閣、鄉村田園,這里有聞名天下的“鵝泉躍鯉三層浪”的傳說,有明代皇帝賜封的“靈泉晚照”古石刻,更有一份引人入勝的迷人氣息。進入景區大門后,沿著湖畔欣賞美景,一面是高聳的山峰,一面是平坦的農田,中間清澈的鵝泉就像一塊明鏡,倒映著兩岸風光,讓人心醉。
15孔拱橋與念安屯,鵝泉的標志性建筑,駕車進入景區,第一眼就可見到。石拱橋建于清代,古韻悠悠,時不時有竹排穿過。與這座橋相連的村莊叫念安屯,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原生態的田園生活氣息,泉邊浣衣、趕鴨子、放水牛,拉網捕魚。。。。。。,古樸祥和,絕對的世外桃源!
一座古廟位于鵝泉風景區中心,俗稱楊媼廟。相傳古時念安屯有—個名叫楊媼的老人。一天她拾得幾枚鵝卵,帶回家用自己的體溫將鵝卵孵出。楊媼無兒無女,把小鵝當自己女兒—樣養育,朝夕相伴,相依為命。小鵝長大,原來是兩只神鵝,為了報答楊媼養育之恩,攪動田間溝洫成潭,沂流成川,使沿河兩岸良田得以灌溉,人們豐家足食,安居樂業,這就是鵝泉的由來。
探進湖中的古橋與棧道廊橋是鵝泉風景區的又—個勝景。古橋建于清朝年間,全由巖石構成,懸浮在鵝泉湖中,與長長的堤壩和廊橋構成了伸向湖中的棧道,碧波蕩漾,長堤臥波。雖說如今的鵝泉古橋已是近代重新修建,但其造型和湖中場景仍然保留著清代時期的模樣。
鵝泉躍鯉。 人們為了感謝楊媼養鵝造泉之功,在潭中小島上立廟,并把農歷三月三定為鵝泉誕。自明代以來,三月三這一天,文武官員,平民百姓都會來到潭邊大修禊事,以祝豐年,人們還把米飯撒入潭中,群魚擁來爭食,激起陣陣浪花,故民間留下“鵝泉躍鯉三層浪”之說。
從古屯返回,登上半山的涼亭,舉目眺望,青山綠水、石橋翠竹、農田民居,構成一幅幅美麗畫卷,令人流連忘返。
舊州位于靖西市城南9公里。據清《歸順直隸州志》記載:南宋末年,江西省廣信府廣豐縣(今江西省上饒縣地)人張天宗隨文天祥抗元,因兵敗,張天宗率部眾300余人退走廣西,因途中迷路,看到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氣候溫和,就在此住下,與當地土民-起,辟墾山林,開荒造田,引水灌溉,還把內陸先進技術和文化傳授給當地土民,使這個偏僻的壯族山區經濟文化得到發展,百姓安居樂業,成為邊地的"世外桃源"。這個平時有人云集的地方,時下由于疫情,古城街道上幾乎沒人。
這里的壯民族民俗風情濃郁,歷來都享有“壯族活的博物館”之美譽。景區內有不少文物古跡,其中以瓦氏故居、清代戲樓壯音閣、水趣坊、瓦氏點將臺、張天宗墓園、美名遠揚的古樸典雅的繡球街和建在鵝泉河小島上的文昌閣最為著名。
全國聞名的繡球一條街,依河而建,石板地面,兩邊有眾多古建筑,大青磚,厚木門。當地的男女老少,祖孫三代全會做繡球,繡品圖案精美,手工細膩,如舊州風景般鐘靈毓秀,讓人難以釋手。誠為繡球之上品,有口皆碑,是靖西極具特色的旅游工藝品。




舊州古鎮的自然風光。舊城古鎮與其它古鎮有所不同,不僅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還融合了多彩奇觀的山水資源,十分少見。沿著碧波蕩漾的鵝泉河,古鎮周圍奇峰秀美,山水如畫,田園似錦,自然風光并不比桂林山水遜色多少,大有與之爭雄之氣勢。河邊第一個景點就是望橋。









登上稻田中的觀景臺,俯瞰一望無際的田野,遠處一座座春筍般的小山拔地而起,隱秘在云霧繚繞的天際,憨態可掬。





橫跨在鵝泉河上的紅色的吊橋是舊城古鎮的亮眼景點之一。





靖西市區是個中越邊境上的小城,在繁華的邊貿促動下,新城建設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不過眼下由于該死的疫情,再加上位于桂西山中,沒有桂林陽朔良好的地理優勢,往日門庭若市的街巷中,規模宏大古色古香的錦繡古鎮、靖西小城等園區中少有游人,多數商鋪餐館歇業打烊,倍感凄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