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區因位于長江岸邊得名。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以前,今江岸是漢口鎮下游的一片空曠地。咸豐十一年(1861年),江岸開埠通商,英、德、俄、法、日等國先后在轄區內開辟租界,轄區上自江漢路沿中山大道、下至劉家祺路,再由江漢關到劉家祺路江邊,沿江長3600米、面積約2.2平方千米的范圍成為租界區。之后,各租界還陸續擴界和越界,租界不斷擴大。先后有十七個國家到江岸經商、設廠、傳教、辦學,建有眾多的洋行、銀行、工廠和碼頭,代表中國官僚資本利益的銀行及錢莊也設在租界內外。江岸成為武漢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租界時期,電燈、電報等近代公用市政設施首先在江岸區開始出現,江岸區成為武漢城市近代化的起點。清同治三年(1864年),今江岸始設大智坊。20世紀初,京漢鐵路、長江航運在北岸設江岸車站和江岸碼頭,今江岸通稱江岸地區。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急令北洋軍南下"剿辦"。為捍衛首義成果,1911年10月18日,江岸地區劉家廟車站(即江岸車站)爆發了慘烈的陽夏之戰。此役雖以失敗告終,然而將清軍主力死死拖在湖北長達四十日之久,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長江以南地區全部被革命軍占據,與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清政府在華統治呈現土崩瓦解的狀態。民國十二年(1923年)2月4號,京漢鐵路總工會宣布實行全路大罷工,京漢鐵路全線2萬名工人相繼罷工,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二七"大罷工開始。罷工持續了三天,慘遭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鎮壓,35名工人犧牲,200多名工人受傷,釀成著名的"二七慘案"。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江岸召開了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八七會議" 。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國革命進入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各租界被全部收回,先后改為特別區。1949年武漢解放以后,在原中山、大智、漢景、和平四區部分轄區基礎上成立江岸行政區。1953年,江岸區人民委員會成立。黃陂部分區域劃入。1968年,江岸改設為二七區。1980年,江岸區復立,屬武漢市轄區。 江岸區是漢口的核心組成部分,曾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是中共中央武漢舊址和武漢國民政府舊址所在地。位于江岸區沿江地帶的的漢口租界是規模僅次于天津和上海的列強在華第三大租界區。自1861年漢口開埠起,先后有英、俄、法、美、德、日等20國在此設立領事館。江岸還是二七大罷工發源地,擁有許多"紅色文化"舊址,境內漢口江灘為亞洲最大的濱江公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