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漢口修筑城堡時在護城河建了兩座石橋,分別稱為大小硚口,硚口區即因此得名。大小兩座石橋:一是明崇楨八年(1635年)挖土修筑長堤形成的玉帶河上第一座橋,一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挖土修筑城堡形成的護城河上第一座橋。兩橋均為石砌,故寫作“硚”,沿用至今。硚口區即原漢口市的一個區。明末清初這里相當繁榮,來自徽州、山西、陜西、江西等各幫商人紛紛前來經商,發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規模,有一條主要街道就是漢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漢口以前并不叫漢口,而叫夏口。因漢水的發源地在陜西,明朝的時候陜西的商人來南方做生意,乘舟沿漢水順流而下,最方便。終點就是即漢水入江之口,于是這里被陜西人稱之為“漢口”,當地人也覺得比叫夏口更為合適,逐漸“漢口”就成了正式的叫法,而夏口被人們淡忘了。明朝成化初期的連年大雨沖刷,使漢江入江段逐漸形成歸一的河床,江水由現今的龜山北麓匯入長江,辟為三鎮。人們把漢水入江口這一段稱之為漢口,從此與武昌隔江相對,漢陽隔漢相對。在此之前,這里屬于漢陽地域。正是漢江的這次改道,漢口才獨立發展。漢江的改道,形成了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天然的避風良港。于是有人在此扎營,在此泊船、在此經商,逐漸就形成了商賈云集的漢正街。清置夏口廳分防同知,屬湖北武昌府。民國改縣,屬湖北江漢道,治漢口鎮。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北伐軍占領漢口,12月改夏口縣為漢口市,并轄漢陽縣城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并作為首都,并定名為武漢。民國二十年(1931年),漢口改為湖北省轄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武漢三鎮被日軍侵占。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置漢口第二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漢口改為院轄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合漢口市、武昌市、漢陽縣城區為武漢市。1952年漢口第二區改稱硚口區。 保壽橋又名玉麟橋,建于清康熙初年(1661年左右),位于現漢正街保壽巷46號。該橋曾是山陜會館往返后湖的必經之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陜水煙號商人集資重修。重修后的保壽橋是兩墩三孔平板式石橋,麻石橋面,兩邊為5檔6柱,密封式石板護欄,每檔由兩塊石板嵌成,3排條石板鋪成橋面,橋寬丈余,長三丈。在青石橋欄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酉秋月山峽水煙眾號修建",另一面刻有"保壽橋"3個楷書大字。此橋至今保存完好,建國后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漢正街小商品市場興起后,保壽橋被商業鋪面所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