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穿越君 遠古歷史上黃帝有兩場主要的戰爭,一場是涿鹿之戰黃帝大戰蚩尤,大家都比較熟悉,還有一場戰爭,那就是阪泉之戰,阪泉之戰是黃帝降服了炎帝。當然他們的后世還有一場大戰,黃帝之孫顓頊大戰炎帝后裔共工。 歷史記載,伏羲女媧是夫妻倆,生兒少典,少典生在走婚的母系社,生兒黃帝、炎帝,因此黃帝、炎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倆。黃帝是父系社會有熊氏的領導,炎帝是母系社會神農氏的領導。(另一說法是部落名稱的更替,并非具體的一個人) 因為兩個部族有姻親關系,炎黃便建立起了部落聯盟,以炎帝為主,黃帝次之。炎帝和蚩尤先發生了沖突,蚩尤屢屢來犯,炎帝屢戰屢敗,最后不得已聯合黃帝干掉了蚩尤。 在抵御外來入侵的戰爭中,炎帝逐漸喪失了權威,黃帝在戰爭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贏得眾部族的信任,并且隨著他領導的軍隊打敗了蚩尤,樹立起無可匹敵的權威。 自古一國難容二君,那個時候解決問題的最為簡單直接的方法仍然是戰爭。顯然,黃帝、炎帝也演變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大約4500年前,在中國的阪泉,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了。由于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因此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據說經過三場激烈的戰斗,黃帝才把控了大局。 黃帝這邊陣容越來越強大:熊、羆、狼、豹、貙、虎部落先鋒軍,以雕、鶡、鷹、鳶為旗幟。此時臣于服黃帝的部落已非常多。 炎帝已經感覺到了黃帝無形的威脅,于是在黃帝大敗蚩尤還未來得及喘息之際,就對其發起了總攻,想來個攻其不備,敗其于無形,將黃帝一舉打敗,以泄胸中積聚已久的怨恨,并借此以洗清與蚩尤逢戰必敗的恥辱,重振往日的威嚴。于是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濃煙滾滾,遮天蔽日。 黃帝沒想到自己的親兄弟也會對自己痛下殺手,立即命令應龍迎戰,用水熄滅火焰,于是自己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并下令囑咐手下,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傷其性命。 在阪泉河谷中,黃帝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后,面對星斗七旗戰法,根本無計可使,趕忙躲回營內不敢挑釁。 黃帝念及兄弟之情并一直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于是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于是黃帝下令只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不主動出擊,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 一晃,三年的時間過去了,黃帝各部的戰斗力變得更加強大,炎帝只能利用崖頭作屏障,觀望陣勢。 不料,黃帝在這三年中布下了一個大局。他以星斗七旗戰法等諸多陣法練兵做掩護,另一面派人兵日夜掘進,三年的時間,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后方。 這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這一戰讓炎帝輸的心服口服,甘拜下風。甘愿幫助黃帝燒荒墾田,治理家園。 阪泉之戰是在黃帝戰勝九黎族蚩尤平定了叛亂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戰役。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于涿鹿之戰、阪泉之戰這兩場戰爭的先后,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見于《逸周書·嘗麥篇》,蚩尤驅逐炎帝,炎帝求訴于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于中冀; 第二種說法見于《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見于《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戰勝炎帝后,蚩尤作亂,黃帝又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