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保護室”曾經是個秘密的房間。 這間房子迄今為止,也沒有公布其具體的位置,我們只知道,它曾經是安放毛澤東遺體的一個秘密醫療基地。 為啥叫“769保護室”呢? 她得名于毛澤東病逝的那天。 1976年9月9日。 躺在病床上的毛澤東,因病去世,享年83歲。 毛澤東的晚年,異常的痛苦,因為疾病的折磨,晚年的他已經不能從口中進食,鼻飼成為他晚年最后生命中,唯一維持生命的方式。 即便在臨終前一晚,這位已經83歲的老人仍舊不忘讀書、看報,擔憂著世界范圍內的局勢。 作為締造新中國的時代偉人,他的歷史注定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大新聞。 對于他的死亡,組織馬上召開會議,討論關于毛澤東的身后事,因為毛澤東去世之前并沒有留下詳細的遺言,也沒有安排自己的家人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一切安葬禮儀仍舊需要組織負責安排。 當時關于毛澤東的遺體處理工作,有三種不同的爭議。
滴水洞一帶曾是毛澤東祖輩生活的地方,湖南地方專門在滴水洞為毛澤東修筑了幾間房子,毛澤東晚年的時候,曾經在滴水洞住過兩次,他對這里有很深的感情。 ![]() 圖 | 滴水洞舊照 在毛澤東去世前一天,湖南地區還收到消息,馬上打掃滴水洞,毛澤東可能要回鄉休息養病。 只是,在湖南的工作人員不僅沒有等來毛澤東,反而聽到毛澤東病逝的消息,回滴水洞一事也就暫時被擱置。 火葬則是毛澤東生前親自領導機關工作人員寫下的一封倡議書。 1956年,4月27日。 63歲的毛澤東提出寫下一封倡議書,他倡議大家在去世后實行火葬。 那一年,150多人在這封倡議書上選擇了簽字。 毛澤東同樣在倡議書上,親筆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之所以這么做,恰是因為知道他的特殊地位,他的死亡對于中國人民而言無疑是一件大事,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更不想為此勞累后人為了他的身后事而奔波。 組織最終決定否決前面兩個方案,一來從北京前往長沙路途漫長,一旦遺體發生意外,不太好處理,二來毛澤東生前對新中國的建立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留下的遺體供后世瞻仰,可以更好的教育后輩子孫。 計劃拍板之后,組織決定對毛澤東的后事安排分為四步走: 第一: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機關工作人員悼念大會 第二: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群眾悼念大會 第三:在769保密室,進行為期一年的暫時安置 第四:緊急修筑毛澤東紀念堂,永久安置毛澤東遺體,供后世瞻仰 當天凌晨四點,北京一批著名的醫療專家被緊急調往北京,他們一行人乘坐專車直接來到了毛澤東生前所在的中南海202室房間。在這間房間里,他們對毛澤東遺體進行緊急消毒、保護,準備下一步即將進行的人民大會堂毛澤東追悼大會。 下午四點,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廣播正式對外廣播毛澤東病逝的消息,所有報刊一天直接瘋狂印刷,將消息順利傳送了全國各地。 全國八億同胞無不為之悲慟,滿含淚水。 9月10日。 紅都服裝廠的師傅也被請來,他們現場量取尺寸,給毛澤東定做了兩件中山裝。 與此同時,專職理發師幫助毛澤東梳理頭發,專職醫生幫助毛澤東整理遺容。 一切前期工作準備妥當之后,毛澤東遺體在人民大會堂正式舉行。 9月11日。 毛澤東的遺體被轉入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毛澤東追悼大會在這里舉辦。 ![]() 圖 | 悼念現場 為了保證大家能夠近距離的一睹毛澤東的遺容,組織特意將瞻仰大廳的溫度嚴格控制在15℃,同時遺體上方開放棺罩。 沒有想到,此次追悼大會共有15萬人參加,密密麻麻的人群不間斷地進入人民大會堂,致使人民大會堂內部的溫度急劇升高,再加上大會堂里面燈光數量較多,燈光產生的熱量,也進一步加劇了人民大會堂內部的溫度變化。 猝然變化的溫度,讓毛澤東的遺體面臨著嚴重的問題。 工作人員馬上向上級請示,希望能夠有效且又不影響悼念大會的情況下,盡快將溫度降下來。 最終人民大會堂現場,哀樂樂隊儀器停吹、大廳燈光數量被嚴格控制,最初沒有加蓋棺罩的有機玻璃,也選擇加蓋。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人流眾多產生的溫度驟升問題,現場決定減少默哀人員的默哀時間,及時疏散密密麻麻的人群,暫時控制了大廳的溫度。 但是,隨著中午的到來,大廳的溫度又開始升高,工作人員又請來專家,利用半導體制冷器冷卻有機棺周圍的溫度,成功實現雙倍降溫,其周圍的平均溫度保持在10℃以下。 人民大會堂的追悼大會現場,共有15000多人參與了這場悼念活動。當時考慮到會場中溫度較低,專門配置了六個醫療地,保障參會人員的生命健康。 悼念現場,無數人鞠躬之后悲情痛哭,不少人還為此暈倒,有600多人因為長時間痛哭導致身體極度虛弱被送入了醫院接受治療。 9月18日。 人民大會堂追悼大會結束,毛澤東的遺體被轉入了“769保護室”。 那時候,組織既然已經決定讓毛澤東遺體供后人永遠瞻仰,必須修筑一棟專門安置毛澤東遺體的地方,可修筑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時間,短時間內根本完成。 因此,只能等待毛澤東紀念堂完工,隨后才能將其進行永久性的安置。 神秘的“769保護室”成為毛澤東病逝后,暫時停放毛澤東遺體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 但是,關于毛澤東的追悼活動還沒有結束,人民大會堂的追悼只是針對機關人員,毛澤東病逝的群眾追悼大會仍舊需要開展。 18日,當毛澤東的遺體被安全轉移到“769保護室”之后,在天安門同時開展百萬人群眾追悼大會。 ![]() 圖 | 天安門前群眾追悼大會 這一次的群眾追悼大會,仍舊配備有完善的醫療小組,百萬群眾按部隊連隊編制進行分配安排,每一股小支隊都配備有兩位醫療人員、兩位安保人員,一來保障前來追悼群眾的安全,二來對在悼念大會上有突發病況的悼念群眾進行及時救助工作。 百萬廣場,無聲默哀。 那一天,天安門廣場上秩序井然,大家有序的悼念毛澤東的去世,他們知道自己不僅是在悼念一位偉人,更是在悼念一個偉大的時代。 天安門廣場一共提前預設34個醫療救護站,這些醫療救護站以天安門為中心,向西蔓延至西單北大街,向東蔓延至東單北大街。 ![]() 圖 | 醫療救護站預設范圍 這些范圍內放置了密密麻麻的行軍床、折疊床、擔架以及簡易病床,為的就是放置規模如此龐大的群眾悼念會發生什么突發性的意外。 當天上午八點半,一百多萬群眾有序來到了天安門廣場,提前進入了安排好的位置,同時每人自帶一份午飯。 下午三點,百萬群眾悼念大會正式舉行。 哀樂響起,全場默哀。 短短二十分鐘過去,天安門廣場無數人嚎啕大哭,因為長時間的痛苦,3200多名群眾為此昏厥倒地,緊急前來的醫療工作人員急忙將這些群眾帶離現場,前往臨時預設的醫療救護站進行救治。 當時因為密集的昏厥者較多,在天安門外圍生活的群眾,自發的前往醫療救護站幫忙。 送水、濃茶、 白糖、桌椅,大家人人盡責,并沒有讓天安門廣場為此陷入混亂。 不過,因為會場中的悲哀情緒,最終共有兩萬多人進入病房,還有九名執勤警衛因為過度勞累而昏厥,幸運的是,百萬人追悼大會還是順利結束。 我們難以想象毛澤東在那個時代的人民心中,有著怎樣的深刻記憶。 毛澤東為何在人民心中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毛澤東近三十余年的革命征程,基本改變了社會的底層結構。 ![]() 圖 | 土地改革 華夏文明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土地一直以來都是歷代王朝賴以生存的王朝經濟支柱。 更為重要的是,土地還是唯一的經濟支柱。 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幾大主流王朝中,百姓對于土地的掌控力度幾乎很小,甚至王朝在無形中剝奪了他們對于土地的使用權。 啥意思呢? 在任何一個王朝中,土地的所有權大多只能存在于王朝的初創時期,因為那時候的帝王會有強大的執行力,能夠動用一切社會資源,完成土地資源的數據整合,然后分配給底層的窮苦百姓。 所以,生活在王朝初創時期的百姓大多會生活的異常幸福。 因為底層百姓經濟來源的穩定,大多又會形成正向的循環,會出現很多的經濟盛狀。 但是,古代封建王朝因為對于讀書人有著一套完善的政治紅利,可以給與入仕讀書人一定的土地,以及對其所有的土地進行減免賦稅。 這樣一來,底層百姓種地需要向朝廷繳納賦稅,而在王朝官僚機構下的士紳官僚卻能夠享受著完美的讀書紅利。 一旦王朝到了經濟衰退時期,加征土地賦稅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這時候,作為底層民眾的老百姓你會怎么做呢? 會老老實實地上交賦稅嗎?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不會!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地方上的那些士紳官僚有免收賦稅的名額啊,咱們可以將土地使用權掛靠到他們的手中,自己再從他們手中租借土地。 如此,便可以完美避稅,還能夠繼續維持自己的生活。 封建王朝時期,土地大多是通過這種流轉方式,漸漸讓王朝失去了經濟來源,而那些地方上的士紳官僚大多賺得金滿缽滿。 毛澤東一生革命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底層土地邏輯,他從參加革命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對地方上的大地主動手,從而達到重新分配土地的目的。 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運動更加如火如荼地進行,底層百姓也大多分得了土地。 還有,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來,華夏大地上的底層百姓已經經歷了一百余年的戰亂。 天下板蕩,民生凋敝。 毛澤東改變了這一切戰亂的格局,他帶領人民走向了一個和平的新時代。 所以,全國八億人對于毛澤東的離世,有著深入骨髓的悲情。 毛澤東的遺體在轉運到“769保密室”的時候,專門兩支車隊混淆開路,只有一支車隊安置著毛澤東的遺體,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毛澤東遺體的萬無一失。 這處密室,原為某醫院的一處地下手術室,毛澤東遺體被運往此處之后,開始對該處地下室進行環境改造,以便維持長達一年的遺體安置環境。 在“769保密室”,即便處于低溫條件下的地下室,仍舊需要按照醫務人員的要求,對這座地下手術室進行了改造,營造低溫、隔氧、密封的環境,毛澤東的遺體被精心放置在一個巨大的鈦金屬容易中。 除卻這些基本的醫療保護,“769保密室”的外增設四道崗哨,所有警衛人員輪班換崗,24小時守護這片神圣且莊嚴的地方。 毛澤東的遺體最終要受到后人的永久瞻仰,短期保存的問題可以解決,但后期的長期保存問題卻是個很大的問題。 組織特地派了一支由全國專家組成的醫療小組前往越南學習胡志明遺體的保存方式。遺憾的是,中國當時的處境艱難,在東北地區和蘇聯交惡不久,越南的遺體保存技術又是蘇聯傳授,想要輕而易舉的學到這項技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越南畢竟受到中國的軍事援助,醫療專家抵達越南之后,雖然沒有完全學到長期遺體保存技術,但是越南最終將短期技術告訴了中方的醫療專家。 我國醫療專家拿到相關方案之后,馬上回國,結合新疆樓蘭女尸、湖南馬王堆漢墓女尸等遺體保存技術,探索出了屬于我國自己的一套長期遺體保存技術。 1977年,5月24日。 毛澤東紀念堂正式落成,三個月后,工作人員制作的水晶棺移入紀念堂。 8月24日,凌晨一點多。 在“769保護室”停留11個月的毛澤東遺體在警衛人員的嚴密保護下,順利轉入水晶棺,同時將鮮艷的黨旗覆蓋在了毛澤東的身上。 他曾經光輝的時代領袖,從井岡山起義,這群在那段災荒年代里追夢的少年,一路長途奔襲,終于在陜北高原上立足。 我們難以想象,一路走來,他們看到了一個何等殘破的山河,他們又看到了一個何等凋敝的底層民生? 三十余年的革命征程,他是堅定的創世者,他是優秀的軍事家,他是浪漫的詩人。 ![]() 圖 | 毛澤東舊照 對于生和死,毛澤東在年輕的時候看得很平淡,可能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會覺得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關于死亡,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因為它意味著親情的真正割離。作為高階生命體的我們,更能感知到真正面臨世間離別時,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毛澤東的身體狀況開始陡轉直下,日常工作上的巨大壓力,晚年身體狀況的變化,讓他越來越感慨歲月的無情。 如果這人世間還有太多讓你留戀的美好東西,你一定會覺得死亡對于人來說是一件殘酷的事情。 那一年的毛澤東,在面對死亡來臨的時候,同樣是這種心境。 ![]() 圖 | 毛澤東 那一年,身體病重的毛澤東,經常誦讀北周詩人庾信晚年所做的一首詩,無奈落淚。
![]() 毛澤東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開始變得不那么坦然,他也更希望留在這人世間,也許想要看看后來新中國的發展,也許還想看看后人的生活~ 27年前,天安門城樓上四萬萬群眾在真情歡呼。 27年后,天安門廣場上八萬萬群眾悲情痛哭。 偉人落幕,紅旗飄揚。 曾以螢火之光點通天之亮的少年,真的離我們遠去了。 不過,我們也將迎來一個他所期冀的百年大典,而我們有幸,可以成為其中的見證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