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秋詩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我們太熟悉了,反而沒什么好說的。但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除了這首詞,還有好多中秋詩詞寫得很好,也非常具有藝術感染力,也值得我們一讀。 1. 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一夕愁,殷文圭中秋賞月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活動,中秋節那天,秋高氣爽,那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團圓的月亮,極富感染力,就算平日里,我們被生活的重擔壓得抬不起頭來,看到一輪圓月,也不由得憂愁盡去,盡情的享受那一晚的平和、安寧。唐代詩人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萬里無云鏡九州》一詩中,就表達了這樣的意境: 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華岳影寒清露掌,海門風急白潮頭。 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一夕愁。 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萬里無云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夜,萬里無云,一輪圓月就像一面鏡子,懸掛在九州之上;中秋夜,是最最團圓的夜。 “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這句極富藝術想象力,“冰彩”,原指玉髓無雜質本皎潔,當受到其它礦物侵入后呈現出絢麗色彩,冰瑩剔透。月光灑在人身上,像是滿衣都是玉髓一樣冰瑩剔透,而且用手也拂不落;而月光灑在地上,使得遍地都是水光,雖然是靜止的,但看起來卻像是要流動起來。 “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一夕愁”,因為你照耀在我身上,我看到身上的月光,仰頭看到圓圓的月兒,像是照在我心上一樣,使得我這樣的愁人,也一晚沒有憂愁了。 2.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棄疾大詞人辛棄疾寫了很多中秋詩詞,個人以為,他寫得最美、最心曠神怡的是這首《一翦梅·憶對中秋丹桂叢》: 憶對中秋丹桂叢。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樓上一尊同。 云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 路也難通。信也難通。 滿堂惟有燭花紅。 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想當年中秋之夜,我在丹桂叢旁,擺酒設宴,當時的月光明亮極了,杯中斟滿了酒,我們就見桂花倒映在酒杯中,月兒也倒映在酒杯中,真是讓人陶醉了。 “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今天夜晚,在樓上,同樣是一樣的酒杯,卻只有烏云打濕了紗窗,大雨更是撒濕了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不說了。這里暗指詩人被朝廷棄之不用,想去詢問皇帝,卻愿望難以實現,報國無門。 “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詩人無奈之心,只得以紅燭為伴,借酒澆愁,慢歌獨飲,聊以自慰,有英雄末路之感嘆。 3. 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王陽明明代王陽明,乃天縱英才,縱然是中秋月圓之夜,他也在想著他的絕學,希望自己的絕學,能像中秋明月一樣,普照天下。他在《月夜·處處中秋此月明》中寫到: 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 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 影響尚疑朱仲晦,支離羞作鄭康成。 鏗然舍瑟春風里,點也雖狂得我情。 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 這首詩的背景是,中秋節之夜,月明如畫,他在天泉橋側碧霞池上置備酒宴,召集學生百余人飲宴。酒半酣,歌聲漸動,久之,或投壺聚算,或擊鼓,或泛舟。先生見諸生興劇,退而作詩。 “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今天是中秋,到處是中秋明月,只是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也像這里一樣群英薈萃,既有明月,又有聰明好學的年輕人。 “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這里是對學生們的殷切期望,他說啊,從孟子以后儒學的真脈斷了,希望學生努力繼承儒學的真精神,不虛度一生。 4.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蘇軾大文豪蘇軾,大多數時候,心情是豁達的,就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里的名句那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有些時候,蘇東坡也有心里消極的時候,比如,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紹圣四年(1097),蘇軾被流放到儋州,已經是中國最南端的地方了,心情可想而知。世間萬事都宛如一場虛無縹緲的幻夢,人生到底經歷了幾度這涼意的秋?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并非好酒,常因客人稀少而發愁;月色澄明,卻多被云遮擋。這不就是在控訴自己常常被小人陷害,一再被貶嘛!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中秋之夜,又有誰能與我一同欣賞這中天的月光,我只拿著酒盞,神色凄然,望向北方。“凄然北望”,這時候,蘇東坡的心情是復雜的,也許他在想念北方的家人,也許他是在想念北方的朝廷。 5.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之夜,普天之下,一輪圓月,不會因為你是達官貴人,就更圓更亮一些,也不會因為你是普羅大眾,就缺一點,暗一點。大自然是平等的、公平的,詩人也希望人類社會也是平等的、公平的。唐代詩人曹松在《中秋對月·無云世界秋三五》中寫到: 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在八月十五夜,世界萬里無云,人們在共看一輪圓月升起在大海之上,仿佛是在海上的邊際。“蟾盤”,圓月的別稱,“盤”,團圓的月兒。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之夜,月光無處不在,直到天盡頭;月光就這樣普照天下,但它不曾私照任何一人家,哪怕他是王公貴族,哪怕他是富甲天下,他也必須和普羅大眾一起分享。 一句,“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其實是詩人的政治愿望! 6. 容如春正好,人向月中來,馬福娥清代詩人馬福娥的這首《中秋夜戲贈鄰女》,在眾多的中秋詩詞中比較特別,它是利用中秋明月來贊美一個女子,別出心裁,又別有韻味: 桂子當天落,朱門對戶開。 容如春正好,人向月中來。 容如春正好,人向月中來 “桂子當天落,朱門對戶開”,“桂子當天落”,這是中秋之夜,樹上的桂花落下,還是月宮里的桂子落到人間?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極美的。美女啊!你就像桂子一樣,從空中飄落,但我不知道你是從桂樹上飄落下來的,還是從月宮里桂樹上飄落下來的?如論如何,你都像仙子一樣。“朱門對戶開”,我們家和你們家是對門,你家朱門打開,你款款走出來,就像仙子一樣。 “容如春正好,人向月中來”,你的面容,就像春光滿面,春光正好;我看著你走過來,背著月亮走來,就像你是從月宮里下來一樣,是那樣的容光煥發,是那樣的飄若驚鴻。 一句,“容如春正好,人向月中來”,把人贊美得像月宮仙子一般。 7.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李嶠形容中秋之夜,天下共享一輪圓月的詩句很多,比如,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比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這首唐代詩人李嶠的《中秋夜·圓魄上寒空》,則提出不同意見: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一個“寒空”,奠定了這首詩的基調。在寒秋的夜空上,又一輪圓月;大家都說,這輪圓月,四海內都是相同的,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這一輪圓月。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但你怎么又知道,在千里之外,那里既沒有風云,也沒有秋雨?可想而知,這是不可能的。 所謂“四海同”,只是大家的一個美好愿望罷了! 8. 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范成大中秋月圓之夜,本是人生最美好的幾個時刻。但如果一個人累受打擊數十年,則圓月也不能緩和他的憂慮。宋代詩人范成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了《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 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 老子個中不淺, 此會天教重見,今古一南樓。 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 斂秦煙,收楚霧,熨江流。 關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 想見姮娥冷眼, 應笑歸來霜鬢,空敞黑貂裘。 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 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在中秋這個月圓之夜,詩人細數了自己數十年的經歷,卻發現自己在十處過中秋,真是浪跡天涯、居無定所啊! “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這次著筆描寫中秋夜的美妙,仰望天空,星星暗淡無色,一輪圓月獨自懸浮在空中,讓人心曠神怡。 “想見姮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鬢,空敞黑貂裘”,月中嫦娥冷眼相看,當笑我白發東歸,空損貂裘,壯志不酬。 “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釃酒(shāi):斟酒。我今舉杯邀明月,肯否與我結伴共去滄洲?“滄洲”,指歸隱之地。圓月啊圓月,可否跟我一起歸隱呢? 9. 世情爭似清虛好,不染人間半點愁,孔麗貞中秋圓月是那么的美好,哪有人間的喜怒哀樂,人們喜愛中秋圓月,估計同時也是喜歡圓月清明,不沾染半點哀愁。清代女詩人孔麗貞在《中秋對月·玉宇無塵萬籟幽》中寫到: 玉宇無塵萬籟幽,卷簾一派暮煙浮。 飛飛歸燕方辭社,寂寂寒蛩已報秋。 桂蕊迎風香滿袖,桐陰繞座月當樓。 世情爭似清虛好,不染人間半點愁。 世情爭似清虛好,不染人間半點愁 “玉宇無塵萬籟幽,卷簾一派暮煙浮”,空中月光像玉一樣,萬里無塵埃,又是萬籟俱寂;卷起門簾,月光像暮煙漂浮在空中,非常空靈。 “桂蕊迎風香滿袖,桐陰繞座月當樓”,晚風吹來,桂花飄香,香滿袖;我們坐在環繞桐樹的樹蔭下,對面是圓月當樓。 “世情爭似清虛好,不染人間半點愁”,如果人間世情能夠像月宮清虛那里一樣就好了,在那里,不染人間半點愁,可以讓人們無憂無慮的生活。 10. 好伴騎鯨公子、賦雄夸,蘇軾蘇軾的這首中秋詞令,風格又是一變,表達了詩人想出世的思想,也表達了詩人對詩仙李白的敬仰和向往: 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 寓身化世一塵沙。 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漁人一葉家。 早知身世兩聱牙。 好伴騎鯨公子、賦雄夸。 苒苒中秋過 “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萬物茂盛的中秋節剛過,我就秋風掃落葉一樣,蕭蕭的,兩鬢就白了。 “寓身化世一塵沙。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自己就像塵世中的一粒塵沙一樣微不足道,自己反倒放開了,每天笑看潮來潮去,以此了結生涯。 “早知身世兩聱牙”,“聱牙”,亦作'聱齖'。乖忤﹐抵觸。亦謂與人意見不同﹐不隨世俗。《文選》卷二一南朝宋·鮑明遠(照)《詠史》:“君平獨寂寞,身世兩相棄。”唐·李善注:“言身棄世而不仕,世棄身而不任”。 “好伴騎鯨公子、賦雄夸”,“騎鯨公子”指詩仙李白,李白去世,據說是騎鯨捉月而去。自己好想去陪伴騎鯨公子李白,去做那雄偉的詩詞歌賦! |
|
來自: 123xyz123 > 《四季節日童趣閑適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