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悲傷,莫過于缺乏深度思考,只是將過多的精力都耗費在低水平的勤奮上。當抬頭看時才發(fā)現(xiàn),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們所在的職業(yè)或行業(yè)己經(jīng)衰落,或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都很低微,或努力的方向一開始就錯了。本文邀您思考:什么是深度思考?為何需要深度思考?如何深度思考?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京瓷哲學》、《企業(yè)經(jīng)營的真諦》、《利他的經(jīng)營哲學》、《活法》、《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中的精彩片段,希望閱讀后能對您有所裨益: 比低水平勤奮重要百倍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一、什么是深度思考? 所謂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 為什么說是“不斷逼近”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做到在第一次對某問題進行思考時就觸其本質,但卻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問與深度思考后,越來越接近它的本質,直到有一天終于觸及那個本質,并將它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來。 比如“哲學”是什么?清晰說出它的本質可不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 如果將這個定義具體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現(xiàn): 1、用精準的語言表述和打比方 所謂洞察本質,就是會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質后,才會聯(lián)系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從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我經(jīng)常說,一旦以利他之心思考問題,就能做到“唯我獨醒”。 你就能看到周圍的人個個主動地往圈套里跳,也能明白唯利是圖之人為何會整日愚蠢地疲于奔命。 這個時候,我經(jīng)常打這樣一個比方: 一個人自說自話地往前沖,撞到一根柱子,頭上起了大包。貼了個創(chuàng)可貼后,又像沒頭蒼蠅似的往另一個方向沖。 心里還想著:“往那兒走的話,會摔倒吧!”可還是會走過去,結果不出所料,自己還是被石頭絆倒,摔了個大跤。 這一切明明是咎由自取,可他卻說:“都怪那根柱子”“都怪路邊的石頭”,把錯誤歸咎于他人或他物,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甚至怨天尤人:“我明明這么努力,卻還是諸事不順。這什么世道啊?”其實,“吞噬了自我的欲望”才是罪魁禍首。 自私自利的思維方式是導致事與愿違的根源。 ![]() 如果懷有利他之心,便能做到明察秋毫。對于那些可疑的事情,就能夠看透其背后的陷阱。 這種結論就是深度思考后的結果。 2、對各種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常會善于對一些重要概念進行定義。 比如:所謂“哲學”是什么呢? “哲學”的根本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么一句話,就是把正確的思維方式貫徹到底。把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倫理作為基礎,這就是“哲學”。 像這樣對概念的清晰理解與表述,絕對是經(jīng)過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 我想講一講這個哲學誕生的經(jīng)過。 我27歲時,在幾位友人的援助下,創(chuàng)建了京瓷。公司開始時是生產電視機顯像管電子槍中用的絕緣零件,這個產品是我大學畢業(yè)后,在我初次就職的松風工業(yè)這家瓷瓶制造企業(yè)里,由我開發(fā)的陶瓷新材料制造的產品。 在松風工業(yè),雖然我剛大學畢業(yè),還很年輕,但很快我就承擔了從產品研發(fā)到生產、銷售的一系列工作。 也就是說,不僅僅是研究新材料,而且從使用這種材料開發(fā)產品,到制定生產工藝、設計生產設備,從日常的生產活動到與客戶打交道的銷售活動,有關這個產品的幾乎全部工作都由我來負責。 但是就公司經(jīng)營而言,我沒有任何經(jīng)驗和知識。援助我的幾位朋友出了300萬日元的資本金,又向銀行借貸1000萬日元,幫助我創(chuàng)建了京瓷。 但是,作為經(jīng)營者,當時我的心中充滿了不安,企業(yè)在不安中揚帆起航。“為了經(jīng)營好企業(yè),究竟應該怎么做呢?”我每天都在認真思考。 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我構建了我的經(jīng)營哲學的原形,現(xiàn)在被稱為“philosophy”。 其實,“不斷思考”這種習慣,我從松風工業(yè)時期就開始了。松風工業(y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連續(xù)虧本,到發(fā)工資時連工資都發(fā)不出,常常要拖延一兩個星期,獎金就更談不上了。 企業(yè)與工會總是紛爭不斷,公司內紅旗招展,一年到頭罷工不停,情況非常糟糕。我想離開這個公司卻不能如愿,公司分配給我的工作是開發(fā)新型陶瓷材料,我不得不投入這項研究。 工資待遇低,缺乏像樣的研究設備,環(huán)境惡劣。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做出出色的研究成果,該抱一種什么心態(tài)來投入工作? 這個問題,我每天都在思考,煩惱不已。從這時起,“為了做好工作,必須有這樣的思維方式,必須抱這樣的心態(tài)”,每當我有所感悟時,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記在研究實驗用的筆記本上。 后來,當我開始經(jīng)營京瓷公司的時候,我常常把記錄了我工作要訣的筆記本拿出來,再添加上在經(jīng)營企業(yè)中新的體悟,這就是我哲學的原形,將這些要點重新整理,就成了“哲學”。 我投身于經(jīng)營,因為不懂經(jīng)營而煩惱不安。“究竟該怎么做,經(jīng)營才能順利進展?” 我煩惱,我思索,在此過程中,我終于領悟的有關經(jīng)營的思維方式以及具體的方法模式,歸納起來就是“哲學”。 正如我之前所說,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時候它都是不斷的思考狀態(tài)。在這樣不斷的思考中,才能逼近問題的本質,直至觸及。 然而,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閱歷,沒有看過足夠的書,單單只憑“深度思考”怕也是無用。 閱歷、深度持續(xù)地學習、工作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fā)酵,最終走近問題的本質。 ![]() 3、“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意思是:知道它是這樣的,更知道它為什么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們就能提煉出更具一般性的解決思路與原則,這種思路和原則就可以被遷移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 比如看似復雜的企業(yè)經(jīng)營,只需致力于如何擴大銷售額,如何縮小費用。利潤就是銷售額與費用的差額,利潤不過是結果。 因此,我們只要不斷思考如何“銷售最大化,費用最小化”這一點就行了。 所以,我們不可拘泥于常識和固定觀念,比如“材料費”應當占“總產值”的百分之幾,“促銷費”必須花多少,等等。 為了實現(xiàn)銷售最大化、費用最小化這個目標,必須每天鉆研創(chuàng)新,堅韌不拔,努力再努力,這樣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4、比一般人有更深刻的自我覺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論對概念還是問題都不斷的思考。這種習慣也會遷移到對自己的探究之中,從而擁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覺知。 在創(chuàng)立京瓷時,我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投入工作,開拓了精密陶瓷的新世界。精密陶瓷以超LSI封裝這一產品,在全世界尖端的半導體領域獨占鰲頭,公司也獲得了驚人的發(fā)展。 然而在不知不覺中我自己也不由得傲慢起來,失去了謙虛。我開始過分迷信自己的才能,出現(xiàn)了驕傲的苗頭。 但是,經(jīng)過認真、深入的思考,我意識到,京瓷這個公司也好,精密陶瓷這項技術也好,對于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也許是必要的。但這只是神靈偶然給了我這樣的才能,偶然賦予了我這樣的任務。 現(xiàn)在的一切完全沒有“非稻盛和夫”不可的必要性,別的A先生、B先生未嘗不可。 同時,我醒悟到,我有點兒自我陶醉,沾沾自喜于自己開發(fā)的技術,而且驕傲自大起來,這是非常危險的。 人的本質都是平等的存在,這是真實不虛的。至于每一個人,則都是偶然被賦予了某種才能和姿容來到人間,在現(xiàn)世這個舞臺上扮演他一生的角色。 這時,有人當主角,有人當配角,有人當反面角色,也有人負責小道具、大道具等舞臺裝置,還有人負責戲場內的打掃整理。 所有人都不過是本質相同,只能稱之為“存在”的化身而已。這部戲劇,也就是這個社會,是由扮演所有這些角色的人一起來演繹的。 而我只不過是在這個現(xiàn)世扮演了某個主角而已,完全沒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性。 因此,我的才能只是神靈在現(xiàn)世一時寄托在我身上的東西。 如果說是這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主賜予了我才能,那么這種才能就是創(chuàng)造主為了用于為社會、為世人服務才偶然賦予我的,所以不能將它私有化,用來為我個人謀利。 當我醒悟到這一點時,我要求自己進行深刻的反省。把自己的才能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那是完全搞錯了。 這樣的過程就是自我覺知。 5、比一般人更能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趨勢以及掩蓋在趨勢下不變的東西 比如:人們對于因果報應法則,不肯輕易相信,是因為只從一個短的時段來觀察事物。但殊不知某種思想和行為要作為結果呈現(xiàn)出來,需要相應的時間。 在兩年、三年這樣較短的時段內,結果往往還出不來。但是從20年、30年這樣的長時段看,因果的吻合度非常之高。 自我開始創(chuàng)業(yè)以來已有40多年,這期間,我見識了各種人物的興衰起落。從30年、40年這樣的時段觀察,幾乎所有的人都得到了與他們平日的行為和人生態(tài)度相一致的結果。 從長遠看,誠實的人,堅持行善積德的人不會總是倒霉;而懶散的人,不負責任的人也不會一直榮耀。 確實,有人干了壞事卻未見惡報,因為他運勢尚佳或僥幸逃逸;有人做了好事卻未見善報,因為他一時時運不濟。但 隨著時間的推移,狀況逐步修正,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大家各得其所,進入他們應有的境遇。 原因和結果之間,簡直可用等號連接,原因和結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兩個字來形容。 短期來說或許不盡然,從長期看,善因結善果,惡因招惡果,因果報應準確無誤。 看到一件事能夠發(fā)現(xiàn)背后隱藏的規(guī)律,這樣的人才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 二、為何需要深度思考? 1.為了激活潛意識,獲得靈感 日思夜想、苦思冥想、反反復復、念念不忘,那么,這樣就會形成習慣。 一旦進入這種狀態(tài),就會與平時有意識的理性思考不同,即使睡覺時,潛意識也會工作,發(fā)揮出強大的力量,讓自己所思考的事物朝著實現(xiàn)的方向前進。 據(jù)說,人從呱呱落地到入土為安,其一切所思所想和經(jīng)驗經(jīng)歷,都會儲存在潛意識中。而且,潛意識的容量是我們平時常用的顯意識的幾十倍。 要想讓潛意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為我們所用,就必須進行深度的思考。換言之,要通過反復地深度思考,使念想滲透至潛意識。 商業(yè)活動亦是如此,只要合理使用潛意識,就能取得出色的成果,就能夠在意想不到的瞬間突然閃現(xiàn)絕妙的靈感。 2.反復推敲演練至彩色畫面,就能夠成就事業(yè) 通過這種持續(xù)的思維操練,就能逐漸看清結果。明明還未行動,卻在思考的過程中撥云見日,甚至能夠在腦中生動浮現(xiàn)出達成目標時的喜悅情景。 換言之,對于應有的藍圖、理想藍圖,以及達成目標時的喜悅,能夠做到擁有具體的“畫面感”。 第二電電之所以能夠成功,其關鍵因素便是徹底的思考推敲和反復的模擬演練。因為感覺自己似乎已經(jīng)做過一遍,所以胸有成竹。 3.每個人都有一個更高的自我,更高的自我會對人生、事業(yè)的使命產生提問,深度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持續(xù)探尋、給予答案,從而擁有更加豐盈和蓬勃的人生。 4.深度思考能帶給我們巨大的成功。 ![]() 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宇宙的某個地方,存在著“智慧的寶庫”(真理的寶庫),我們在無意識中從那里汲取了隱藏的智慧,激起我們思想的閃光和創(chuàng)造的靈感。 這“智慧的寶庫”又可稱為“睿智之井”。 它的所有者不是我們人類自身,不妨假定它是藏匿于上蒼或宇宙之中的普遍的真理,正因為接受了這種真理和智慧,人類才有技術的進步和文明的發(fā)達。 而我也是因為深度思考、持續(xù)地努力,才觸及了“睿智之井”的一端,發(fā)揮出創(chuàng)造性,獲得了成功。 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瞬間,都是在忘我的、反復深入的研究中,沒日沒夜、廢寢忘食地深度思考中獲得。 是通過深度思考中收獲的這種大智慧不斷指引人類走向成長和發(fā)展。 5. 我們需要通過深度思考去獲得更多更清晰的自我覺知。 人生是大大小小各種苦難與成功的連續(xù)。所有這些都是“考驗”。 這個時候,有自我覺知的人會把苦難看作考驗,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結出豐碩的成果,才能給周圍的人們帶來無盡的幸福;而缺乏這種覺知的人,消極面對考驗的人,就會陷于悲慘的境地。 所以,如何應對“考驗”,將讓我們的人生顯現(xiàn)出巨大的差別。 ![]() 三、如何進行深度思考? 1. 向自己發(fā)問 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讓我們無限的探究下去,從而幫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 所以,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于向自己發(fā)問,而且常常不是只問一個問題就結束,而是持續(xù)的問下去。 比如:開拓新事業(yè)時,我都會問自己“動機善否?”通過自問自答來判斷自己動機的善惡。 另外,在工作過程中,還要自問“私心有無?”必須審視自己的內心,在工作中防止以自我為中心。 動機至善,又無私心,那就不必追問結果,結果必定是成功。 反復這樣的自問自答,就是說,是不是“動機至善、私心了無”——一次又一次,我不斷捫心自問,借以審視自己動機的真假善惡。 2.必須養(yǎng)成有意注意地習慣 所謂“有意注意”,有意識地去注意,就是說,抱著明確的目的,認真地將意識和神經(jīng)集中到對象身上。 有意注意就是“有意圖的”將自己的意識凝聚起來,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細節(jié)上。 只是漫不經(jīng)心地看著對象物,注意力分散,就不是有意注意。 中村天風先生十分強調“有意注意”的重要性,他甚至說:“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沒有價值。” ![]() 我們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終將意識集中于某一事物相當困難。 但是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慢慢養(yǎng)成有意注意的習慣,這樣我們就會具備抓住事物的本質和核心,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3.情緒的無紛擾 在現(xiàn)代社會當中,當海量的信息不斷涌入時,當緊張的工作不斷追逼時,頭腦中波濤起伏,思緒萬千,無法保持心靈的安寧。 在這種情況下,將躁動的心靈之波一時鎮(zhèn)住,制造一種機會,進入心如止水的狀態(tài)。 冥想也行,坐禪也行,每天用很短的時間就行,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每天獲得這片刻的平靜,就能夠一點一點看清問題的本質。也能幫助我們在人生的各個方面收獲豐碩的成果。 4.思考時要學會化繁為簡 我經(jīng)常說,大多數(shù)人傾向于把事情考慮得過于復雜。但是,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有必要把復雜現(xiàn)象簡單化。把事情看得越簡單,就越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越接近真理。 “深度思考”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自我訓練逐步養(yǎng)成。但一旦養(yǎng)成習慣,就不會覺得辛苦,反能成為樂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