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隋朝的“二世而亡”,我們就自然會想到,之前的那個秦朝,也是“二世而亡”的。 這就讓我們可以將她們這兩個朝代聯系起來,進行一番對比性的研究。 那么,他們這兩個朝代的兩個“二世而亡”,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我們先說說她們之間相同的地方。 除了“二世而亡”之外,隋朝和秦朝還有四個地方,是相同的。 第一個就是,她們立國之后,馬不停蹄地對外用兵、盡力擴張國家版圖的行為,是相同的。 第二個就是,她們意圖為本朝夯實全面發展的后勁,所以就大搞基礎工程建設的行為,是相同的。 第三個就是,她們吸取歷史教訓,大力改革前朝政治體制的弊端,卻因此“二世而亡”的宿命,是相同的。 第四個就是,因為大搞政治體制改革,她們的政治體制改革的領導者,就被后世的歷史涂抹者們涂抹出一個“荒淫”“暴君”的形象,這個宿命,也是相同的。 在對外用兵方面,秦朝,是在北邊驅逐匈奴、大修長城;南邊也軍民共進,經略南越。 我們今天的廣西、云南,就是在秦朝的那個時候,給劃入我們中國的版圖的。 而隋朝的對外用兵,相比之下就是更多、更頻繁了。 她是在北邊降服突厥;南邊深入到今天的越南南部,征服了越南的林邑;東北部馴服了契丹;東南部的海上,攻拔了琉球;西邊,是攻破了以前從來沒有攻破的吐谷渾;更遠的西域方向,則震服了伊吾;更遠的東北方向上,是三征高句麗,最后降服了高句麗。 在大搞基本建設方面,秦朝是完成了七大工程。 第一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萬里長城。 第二個,就是關中平原到河套地區的直道。 第三個,就是以咸陽為中心、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其中,光著名的就有九條。 第四個,就是從四川南下,經宜賓、昭通,到云南滇池的五尺道。 第五個,就是廣西興安境內、湘江與漓江之間的靈渠。 第六個,就是阿房宮。 第七個,就是始皇陵。 這每一個工程,都是大的不得了的。 那么,隋朝,就是首先修建了兩座都城。 一個,是在原來的長安城東南部,營建了新的都城——大興城;另一個,是在古老的洛陽地區,又營建了新的東都——洛陽。 當然,與兩個都城相配套的,也是修筑了一些馳道,和面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防御設施——長城。 然后呢,就是修建了由廣通渠,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所共同組成的隋唐大運河。 這個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北到北京,南達杭州,西至西部的都城——大興城,總長達到2700多公里呀。 當然,這么大的工程建設,她肯定也是有一些現實性的目的的,那就是調運糧食,以及其它的一些戰略物資。 所以,在這個大運河修建的同時,隋朝又在各地修建了許多的糧倉,其中,每個糧倉所存儲的糧食,都是在百萬石以上。 1969年,洛陽地區的考古人員就發現了一座隋朝時期的糧倉遺址,叫含嘉倉遺址。 這個遺址的面積,達到了45萬多平方米,其中有259個糧窖,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谷子,數量達到了50萬斤。 所以,隋朝雖然滅亡了,但她并不是因為災荒、貧困而滅亡的。 他的滅亡,肯定是因為其它的原因。 是什么其它的原因呢? 那就是,政治上的原因。 隋朝,就是因為她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失敗,而滅亡的。 秦朝和隋朝,都是在政治體制上,相對她們的前朝,進行了大范圍的傷筋動骨性的改革。 這個秦朝我們知道,就是把周朝的“封建制”,改成了“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取消了地方勢力的擁兵權。 而隋朝呢,就是廢除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選拔官員的制度,實行了“科舉制”的選拔官員的制度。 而正是因為這個選拔官員制度的改革,遭到了他們隋朝整個官僚體系的抵抗,所以,才會在社會上出現各種亂象,導致各地發生叛變和叛亂,直到最后,發生江都之變,隋煬帝楊廣,被他身邊的禁衛軍首領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殺死。 那么,為什么,隋朝會進行這個選拔官員制度的改革呢? 我們知道,這個“魏晉南北朝”時代,之所以長年戰亂不休,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天下分裂。 地方上門閥地主的勢力過于強大,導致代表中央政權的皇權衰落,門閥地主之間,就為了利益的爭奪,而經常性地大打出手。 這個情形,就跟“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爭霸的情形,是一樣的。 所以,秦朝統一中國,就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以消滅諸侯,防止“春秋戰國”之歷史的重演。 那么,隋朝就肯定也是要想辦法,消滅這些門閥地主,以防止“魏晉南北朝”之歷史的重演。 那么,怎么才能夠消滅那些門閥地主呢? 我們要知道,那些門閥地主,可不是一般的靠著努力生產,而暴發起來的毫無根基的新興地主。 他們隨隨便便的哪一家,那都是有著幾百年的深厚根基的世族大家,就相當于“春秋戰國”時代的那些諸侯一樣。 那么,他們這些世家大族,為什么都有幾百年的深厚根基呢?為什么就相當于“春秋戰國”時代的那些諸侯一樣呢? 那就是因為,當時有一個叫作“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選拔制度。 這個“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選拔制度,是承接兩漢時期的“察舉制”的官僚選拔制度而來的。 所謂“九品”,就是將可以選拔為官員的人才,分為九個品級,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級。 所謂的“中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伯樂”,就是在這個官僚選拔的制度中,起重要作用的、向中央吏部推薦可用之才的那些人。 他們被稱為“中正”,意思就是,他們在推薦人才時,要做到“持中守正”。 這個“九品中正制”的大體意思就是,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在中央任職、且德高望重的官員一人,為“大中正”。 “大中正”再推舉產生“小中正”。 大、小“中正”產生之后,中央吏部,就向他們分發一份《人才調查表》。 這種《人才調查表》,將需要調查的人才,分為九個品級,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大、小“中正”在收到這份《人才調查表》后,就將自己所知道的各地的人才,按品級登記在這個表中,并加上自己的評語。 “小中正”在襄助“大中正”審核后,就將《人才調查表》呈交到中央吏部,中央吏部就根據這個調查表,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 那么,這種由大、小“中正”推薦官員的做法,就對這些大、小“中正”的個人品德,要求非常高;也要求大、小“中正”,要具有一種不被各種因素干擾的推薦環境。 但是,這兩項要求,在實際上能夠做到嗎? 那肯定是做不到的。 所以,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什么呢? 就是在實際上,那些所謂的被推薦的人才,完全是根據被推舉者的家世,來進行評定品級的。 那么,她就必然地造成了一個人才品級、及其任用上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這就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導致擁有幾百年根基的世家大族的形成。 而那些世家大族,作為那個時代的門閥士族,他們通過深入朝廷的官僚體系,把持了一個地方的方方面面,也就成為了實力雄厚的一方“諸侯”。 對于他們來說,那些來去匆匆、根基不穩的中央皇權,就不過是前來化緣的和尚與乞丐而已。 他們掌握著先天優勢,可以和中央皇權相妥協,也可以和中央皇權分庭抗禮,甚至還可以壓倒中央皇權,直接去操控中央皇權,將中央皇權變為自己的傀儡。 那么,統一了中國的隋朝,想要改變這樣的局面,就必須先改變導致這種局面產生的、那個“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選拔制度;就必須用新的“科舉制”的官僚選拔制度,去讓那些寒門子弟,取代世家大族的子弟,掌握中央乃至地方上各級行政機構的權力。 但是,這樣的改革,肯定是要遭到那些門閥士族的反對的啊。 他們會怎么反對呢? 因為,在“科舉制”還沒有選拔、任命出新的官員之前,這個官僚系統,還是由他們那些門閥士族所把控著的。 這樣一來,朝廷的這種的沖著那些門閥士族的命門而來的政治體制改革,實際上就是在他們那些門閥士族,仍然掌控著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的情況下進行的,實際上就是由他們這些門閥士族自己來進行的。 可想而知,這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 既然你的改革對他們沒有好意,是要他們自己革自己的命,他們還會對你的改革有好意嗎?他們真的會去自己革自己的命嗎? 所以,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他們會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怎么做呢? 我們現在有一個網絡成語,叫作“低級紅,高級黑”,是吧。 這“低級紅,高級黑”的意思就是,表面上,他非常擁護你的政策,他是在積極地執行你的政策,他對你表現得非常地忠心;實際上呢,他那是裝出來的,他實際上是在有意地采用一種過度到極端的方式,使你的政策成為謬誤,從而造成一個與你的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馳的結果。 那么,隋朝的那些門閥士族,不會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對隋煬帝大搞“低級紅、高級黑”嗎? 不論你朝廷怎樣地小心翼翼、盡量完備地推出一個什么樣的利國利民的政策,到了他們的執行層面,那就肯定都會被他們給你,整出一些幺蛾子來。 你要征發民工搞工程,或者是以稅代工,他們就層層加碼,搞得民眾苦不堪言。 你要救濟災民,開倉放糧,他們就倒買倒賣,把國家的糧庫搬空了,把私人的糧庫裝滿了,但是,需要救濟的災民們,卻還是得不到救急的糧食。 而他們所蓄意制造出來的那些禍亂,卻是以執行朝廷政策的名義進行的,所以,這口鍋,就要由朝廷來背,就要由皇帝來背。 所以,隋朝怎么會“二世而亡”呢? 她肯定會“二世而亡”嘛。 那么,秦朝和隋朝“二世而亡”之后,這個“二世而亡”的鍋,肯定是要由她們的政治體制改革的主持者,也就是秦朝的秦始皇和隋朝的隋煬帝來背的。 但是,在歷史的涂抹者們對歷史的涂抹下,她們這兩個朝代的“二世而亡”,卻都不是因為秦始皇和隋煬帝的政治體制改革而亡的,而是由于秦始皇和隋煬帝的 “荒淫”、 “殘暴”而亡的。 為什么要掩蓋這個因改革而亡的真相,而要把鍋扣到他們的“荒淫”“殘暴”的個人品質上呢? 這當然是因為,那些掌握了歷史敘事權的歷史的涂抹者們,是歷朝歷代的士大夫們。 他們是歷代社會里的強勢者,他們當然是不喜歡改革的,他們更害怕歷史上的后來者,會效仿前人的改革。 所以,他們就要對這些改革者的個人品質,進行各種各樣的突出性的抹黑,以盡力地引導人們,把改革者的失敗,歸咎于他們的個人品德的敗壞,從而淡化人們對于改革失敗的這個真相的追究,淡化人們對于改革這種現象的注意力,抑制人們對于改革這種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好吧,上面是講的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處,那么,她們的不同之處又有哪些呢? 我們也是來好好地捋一捋。 首先,秦朝被抹黑的,是她的開國者秦始皇;而隋朝被抹黑的,卻是她的亡國者隋煬帝。 這是為什么呢? 為什么他們都是因為改革而亡,卻一個是開國者被抹黑,一個又是亡國者被抹黑呢? 這當然是因為,秦朝的主要改革者,是秦始皇;而隋朝的主要改革者,是隋煬帝。 秦朝的改革者是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沒有進行過改革,這個事實是明確的。 而隋朝的改革,從表面的步驟上看,是由她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開始,隋文帝楊堅的兒子隋煬帝楊廣繼續接力來進行的。 但是,實際上,隋文帝楊堅,只是走了個形式,他的形式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這個改革的真正推動者,還是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 雖然,隋文帝楊堅,從建立隋朝開始,就正式設立了分科考試的制度,以取代那個不堪再用的“九品中正制”的制度,但是,那只不過是他所預設的一個長遠規劃,是為了給他的后來的兒孫輩們,所必然進行的分科考試制度,打下一個法理上的基礎而已。 在當時的他自己的手上,他的這個制度,是并沒有起到什么實際的作用的。 因為,他是通過和平的手段,從北周皇帝那里取得政權,建立他的隋朝的。 那么,他在和平奪取北周政權的過程中,肯定是要用到北周政權里的一批人,用到北周政權里的一批舊臣。 這就導致這些北周政權里的舊臣,都是他隋文帝手下的開國功臣,是隋朝的開國功臣。 隋文帝要穩定政局,就必須要重用這些開國功臣。 他雖然建立了分科考試制度,開啟了科舉考試,但是,那些通過科舉考試考上來的寒門子弟們,不可能一下子就進入到各級重要的崗位,去取代那些開國功臣們的位置。 那么,隋文帝死后,那些開國功臣,憑著他們的功勞和資歷,加上他們的家族門閥勢力,就擁有自己的實力,擁有自己的利益,他們會讓隋煬帝撼動他們的實力,損害他們的利益嗎? 他們會對隋煬帝心悅誠服、俯首聽命嗎? 而隋煬帝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固,為了歷史不再重演,他也不可能對他所管不住的、他父親手下的那些舊臣無動于衷。 他一定要借助于他父親所開創的分科考試這個制度,圍繞他父親所留下來的那幫舊臣,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 他這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當然就是要清除那幫他父親所留下來的舊臣,以及他們的門閥勢力。 但是,我們要想到,他父親留下的那幫舊臣,可不是幾個人,也不是幾個門閥地主,而是一幫人,是一幫門閥地主。 他們是從北周時期,就開始形成的一個“關隴集團”。 這個“關隴集團”,是從上到下地壟斷了整個關隴地區的所有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 隋煬帝要跟他們這樣一個龐大的勢力集團作斗爭,那個勝算的幾率,其實是很小的;失敗的幾率,卻是很大的。 我們來看一看,那個在“江都之變”中,殺死隋煬帝的宇文化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宇文化及,是北周政權中的上柱國宇文盛的孫子,左衛大將軍宇文述的長子。 這個上柱國,是北周時期的中央最高武官。 北周時期,總共有八個人,被拜為柱國大將軍,當時號稱“八柱國”。 而左衛大將軍,是北周的禁衛軍統帥之一。 這個禁衛軍,是負責保衛京城、保衛皇帝的。 它一共是兩個統帥,就是左衛大將軍和右衛大將軍。 所以,你看他宇文化及的這個家世背景,很不簡單吧? 他這就是屬于典型的“關隴集團”哪。 他們這一家子,就是屬于這個“關隴集團”的核心層哪。 所以,你們知道,隋煬帝的女兒南陽公主,是嫁給了誰嗎? 就是嫁給了他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 他宇文化及,就是南陽公主的夫兄。 而就是憑著這樣的家世背景,他宇文化及,才年少輕狂,經常帶著他的家丁,挾弓持彈,騎著高頭大馬,在首都長安的大道上急馳狂奔。 所以,當時的長安城中的百姓們,就稱他為“輕薄公子”。 但是,他的年少輕狂,他的“輕薄公子”的名聲,并不影響他的仕途升遷。 隋煬帝楊廣當太子的時候,他就從宮廷護衛官,升任為太子仆,直接跟隨在作為太子的楊廣的身邊。 而就是在給太子楊廣當太子仆的這個期間,他是多次地因為收受賄賂,而被罷了官職,卻又在不久之后,被恢復官職。 在楊廣登基成為皇帝之后不久,楊廣作為剛剛登基的皇帝,去巡視北方邊境地區的榆林,就是現在的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的那個地方。 宇文化及和他的另一個弟弟宇文智及,當時是作為陪駕,也是跟著去了的。 但是,他們在陪駕的時候,竟然違背禁令,私下去跟那邊的,與隋朝為敵的突厥人做買賣。 所以,隋煬帝在得知情況后,就把他們囚禁起來,要按律處死。 但是,這時候,他們的弟媳南陽公主,卻出面向自己的父親隋煬帝求情。 隋煬帝就看在自己女兒的面子上,免掉了他們的死罪,把他們賜給他們的父親宇文述為奴。 宇文述死后,他們就又被起用了,宇文化及為右屯衛將軍,宇文智及做了將作少監。 那么,我們有沒有想到,這里面的翻來覆去的詭異之處呢? 這兄弟倆,明明是兩個頭上長皰、腳下流膿,壞透了的家伙,為什么他們會屢次被罷官撤職,而又屢次被官復原職,甚至還會穩步地升遷職位呢? 說是把他們貶為了奴隸,他們卻是在自己家,給自己的父親當奴隸。 這不可笑嗎?這不就是個笑話嗎? 可是,這個笑話,又到底笑話了誰呢? 這是笑話了隋煬帝,說明了隋煬帝,對他們這兩個家伙,是無可奈何哪。 那么,為什么隋煬帝對他們這兩個家伙無可奈何呢? 因為,他們的背后,是“關隴集團”。 這個“關隴集團”的力量,是隋煬帝不可抗拒的。 但是,隋煬帝是上前線,領過兵,打過仗的人,他不是軟蛋。 他肯定不會接受這樣的現實啊。 所以,隋煬帝為什么要從大興遷都到洛陽呢? 又為什么要從洛陽游幸到江都,就是現在的揚州,然后又滯留在江都,甚至打算以丹陽,就是現在的南京為他的新的都城呢? 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不止有一條。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不就是他要遠離陜西,擺脫那個“關隴集團”的影響和控制嗎? “關隴集團”的基本盤,是在陜西。 隋煬帝離陜西越遠,他身邊的“關隴集團”的人,就會越少。 那么,反對他的人就會越少,他就越能夠在自己的身邊,聚集起更多的擁護自己的人。 但是,“關隴集團”,是一個由門閥地主們構成的龐大的社會網,這個社會網以陜西為基地,而撒向全國。 所以,不論他走多遠,他都走不出“關隴集團”影響力的范圍。 不論他在哪里發號施令,他的那些政令,都要通過“關隴集團”的那些人,去上傳下達、層層執行。 所以,他越是與“關隴集團”對抗,越是表現出想擺脫“關隴集團”控制的欲望,天下,就越是會亂。 “關隴集團”,就會以他們所造成的這個天下亂局,來警告隋煬帝,你離了“關隴集團”,就不行。 如果你再不知悔改,那么,你就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隋煬帝之所以被抹黑,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改革者,他想要通過改革,聚集起寒門士子,去取代那些門閥士族所霸占的朝廷官僚系統的各級職位,以扳倒那個“關隴集團”。 我們再來看秦朝和隋朝的第二個不同之處。 這第二個不同之處,就是秦朝改革的目的,是消滅諸侯勢力,消滅地方武裝;而隋朝改革的目的,是消滅門閥地主,是消滅家族性的地方政治勢力。 這門閥地主,和那種諸侯勢力肯定是不同的。 諸侯勢力,有自己的武裝。 他們是依靠自己的武裝,來和朝廷對抗的。 而門閥地主,沒有自己的武裝,他們不是依賴自己的武力與朝廷對抗,而是依賴他們對于朝廷官僚系統的滲透,依賴他們所掌握的地方政權,來與朝廷對抗。 就是說,他們就像一個寄生體,是緊緊地依附、寄生在朝廷的官僚機構之中,讓朝廷像一個被寄生者一樣,明明知道寄生者寄生在自己身上,在吸自己的血,自己卻無能為力。 那么,為什么門閥地主們,能夠寄生在朝廷的官僚系統之上呢? 這就是由于,朝廷的官僚系統,是一個智力運作系統。 在朝廷當官的人,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的,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干的。 這就需要朝廷選拔人才。 而在這個人才的選拔上,這個選拔人才的“伯樂”就很關鍵。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選拔人才,第一個,你要知道那里有人才;第二個,你這個選拔人才的人,自己要是個人才,你要有你的不受威逼利誘,唯才是舉的品質。 那么,這第一個,“知道哪里有人才”,這一點就不容易做到。 她會受到門閥地主們的信息轟炸的干擾。 因為,門閥地主們,有的是錢。 他們可以上躥下跳,四處活動,把他們的子弟,推薦到那些選拔人才的“伯樂”的面前。 而那些寒門士子,因為沒有人脈關系,也沒有錢四處活動,所以,即使他們是真的有才,他們也遇不到那些“伯樂”,他們也不能被那些選拔人才的“伯樂”所發現。 至于第二個,“選拔人才的人,自己要是個人才”,這一點就更加困難了。 個人的勢力,必定是大不過集團的勢力的。 那些門閥地主,為了使自家的子弟上位,那是上躥下跳,四處活動,形成了一張關系網,把選拔人才的“伯樂”,給罩在這個關系網中。 選拔人才的“伯樂”,可以拒絕一個人,他能夠拒絕這張關系網上所有的人嗎?他能夠拒絕這張關系網嗎? 他得罪了這張關系網,以后,還怎么在這個社會上混呢? 所以,人才選拔制度的不完善,就導致門閥地主們,像一個寄生體,寄生在朝廷的官僚系統上。 這是門閥地主們,沒有自己的武裝,卻像有自己武裝的諸侯勢力一樣,能夠與朝廷對抗的原因。 我們再來看秦朝和隋朝的第三個不同之處。 這第三個不同之處,就是秦朝的改革,是建立在生產關系發生了變化的基礎上的;而隋朝的改革,是建立在生產關系依然十分穩定的基礎上的。 我們知道,在秦始皇進行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改革之前,秦國,還進行過一次“商鞅變法”。 那么,這個“商鞅變法”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由于生產工具的進步,導致當時產生了一種新的生產關系。 這個新的生產關系,就是地主和農奴之間的租賃性的生產關系,她優勝于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那種壓迫性的生產關系。 所以,地主和農奴之間的租賃性的生產關系,必然淘汰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那種壓迫性的生產關系。 這就是“商鞅變法”的原因。 而這種生產關系的變化,一方面導致勞動者,由被迫勞動變為主動勞動;另一方面,也導致生產關系的主導者,不再需要使用武力成本來管理生產。 這么一來,地方武裝,作為一個龐大的吞金獸,對于那些地主來說,就是真的沒有必要,他們也養不起。 所以,秦始皇的這種政治體制改革,相對的阻力是比較小的,因為他沒有侵犯到地主階級的利益。 那么,魏晉南北朝時候的生產關系,是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呢? 她就是地主和農奴之間的租賃性的生產關系。 這種生產關系從秦漢發展到隋唐,是一步步走向成熟,非常穩定,是沒有發生質的變化,沒有轉變成另一種生產關系的可能。 那么,為什么隋朝在這種生產關系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還會進行這種由“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政治體制改革呢? 這就是因為,雖然大的生產關系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她的小的生產關系是發生了變化的。 因為大量的“土地兼并”,導致大量的小地主破產成為流民,而大量的土地,則集中到少部分大地主的手上。 這樣的情況,一方面造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另一方面,也造成大地主的實力膨脹,使政府對地方,失去了約束管理的能力。 而進行“科舉制”改革,將門閥地主從政府的官僚體系中剔除出去,就是抑制“土地兼并”,維護社會穩定的根本措施。 但是,門閥地主已經成勢,根深葉茂,他們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了朝廷的各級官僚機構之中,要想進行這樣的改革,談何容易。 所以,隋煬帝,死得不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