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北方漢族父系基因構成來看民族融合 大家知道,Y染色體僅存在于父與子的遺傳關系當中,其基因又稱為“姓氏基因”。通過檢測一個人的父系Y染色體,可以了解自己祖源甚至遷徙路線。用DNA研究人類的起源、遷徙和民族融合等的學問,在學術界被稱為分子人類學。 我們先對基因分類和名稱作一個說明,目前世界上父系Y染色體被分為了從A到Z等20多種。其中 A、B、E三種為非洲基因,即黑人基因:A(東非-南非基因)、B(中非B基因)、ExE3b(非洲基因),E3b(東非-北非基因) C、D比較早走出非洲的基因,其中C為棕色人種基礎基因,又稱東北亞-澳洲基因,為蒙滿基礎基因,是中國游牧民族的基因之一,曾經廣泛分布于東亞大陸,主要在蒙古高原的東部。C3(西北亞—澳洲基因)為突厥基因,多發于蒙古高原西部,即突厥發源地阿爾泰山。D為矮黑人基因,曾經也大量分布于南亞、東南亞、中國西南地區等,現在主要分布在高寒、偏遠地區,又稱西藏基因。 對比南北方漢族DNA基因構成,一個突出的特點主干基因都是O系(東亞-南亞基因),都占到了70%以上,其中北方漢族占比73%,南方漢族占比71%。說明漢族雖歷經多次民族融合,但因為巨大的人口基數,主干基因始終保持穩定。 但現代漢族攜帶白種人基因總量都達到了15%左右,尤其是K系新幾內亞基因占比很高,北方漢族占11%,南方漢族中則占到12%;北方漢族中所包含的白種人基因還有2.3%的R系阿爾泰基因R1a,2.3%的J系阿拉伯基因。南方漢族中所包含的白種人基因還有1%的R系阿爾泰基因R1a,1%的F系斯里蘭卡基因。白種人基因主要分布在西亞和歐洲,這也反映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絲綢之路和西亞地區的交往。 南北方漢族共有的基因還有C系東北亞-澳洲基因即所謂的蒙滿基因,但南方漢族中的C系占比更高,達到9.5%,北方則只有4.5%。說明蒙滿游牧民族融入漢族在地域分布上的差異。 北方漢族擁有而南方漢族沒有的基因包括4.5%的Q系美洲基因、2.3%的C系突厥基因。這恐怕主要來自歷史上的中亞地區,因為中亞民族大多數都是白黃混血。南方漢族擁有而北方漢族沒有的基因包括4.5%的D系西藏基因,1%的N系極北基因。說明南方地區和青藏高原的來往以及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南亞地區的人員交流。 N系和Q系應該來自北方游牧部落,D系西藏基因應該來自南方的百越。漢族中具有一定比例這些地區的基因跟歷史上和從匈奴到百越再到蒙古等南北方不同民族的融合有很大關系。 綜上所述,漢族的主要來源于3000年前中原的周人,父系DNA上高頻的O系是漢族的主體,Q系基因后來并入漢族基因,其他如C系、D系、K系、N系、R系、J系都有部分分支在漢族中出現。漢族在擴散過程中,融入了大量土著民族的成員,但龐大的人口基數讓漢族的遺傳結構沒有發生巨大變化,而融入進漢族血統中的各個少數民族,由于人口基數相對于漢族過小,使得外來的基因對漢族遺傳結構沒有造成根本的改變。 總體來說,漢族是一個以古漢族主干基因為主體,同時融合了大量周邊民族以及歷史上來華的其它民族血統的血緣加文化民族。它既是從遠古到現代一脈相承的血統民族,也是融入了巨量北亞、中亞、南亞甚至是西亞民族血統的文化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