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微博熱搜是“成年人的世界,只有篩選沒有教育”。 有網友說:我覺得這句話有點像“你把人生的主動權交到了別人手里,卻還說這是你自己人生的選擇。” 這句話聽起來有些道理,但仔細想想卻又是另一種解讀方式。 成年人的世界有很多東西要學會選擇,但這些都和“教育”有關。 ![]()
一、我們都在用“篩選”教育他人 “成年人的世界,只有篩選沒有教育”,說的就是一些人在面對一個選擇時,會先考慮這個人自己本身的想法是什么。 這種思想會讓他們下意識地把所有選擇權都交給別人。 而這個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很多不理性的做法。 比如,“為了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父母寧愿付出一切代價”、“為了讓一個人能夠有錢買房,一個人就必須去做不喜歡的工作”、“為了能讓孩子在大城市里生活得更好,不惜花光父母所有積蓄”…… 這種思維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二、生活中,我們總是被人教育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好地理解你、照顧你或者幫助你,那么他就是可以托付終身的人。 我們也總是被一些“人”教育,比如有些人總是在給我們上思想課。 三、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我要成為誰” 《道德經》里有一句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一個人心中的“成為”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肯定,從而獲得別人的認同; 一個人心中的“成長”是為了在這個社會中不斷地去學習,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從而能夠在這個社會中獲得更大發(fā)展。 而這些其實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前提:“我要成為誰?” 一個人只有對自己“足夠好”才能配得上更好。 四、生活中的篩選無處不在 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它對每個人的要求都不同。 有些人是在追求幸福,而有些人需要通過學習,通過社會上的種種方式去篩選,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其實這種篩選過程是很簡單的,只需要一把尺子、一個手機,還有一張紙。 如果你想要去買個蘋果手機,那么你就去看蘋果有哪些店可以買到。 這不就是在篩選中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嗎? 五、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 你認為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有人說,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考上大學,而是父母以身作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