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由東大馬爾維納島和索萊達島兩座大島及776座小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其位于苔原氣候和極地氣候的過渡區域,同時受南極海岸冷洋流影響,氣候陰冷潮濕。島上沒有原生喬木,植被以灌木和草為主。馬島不大,且在周邊海域發現石油前,其自然資源也相當有限,無法提供大部分生活必需品。 巴拿馬運河開通前,馬島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航線的一個重要節點。巴拿馬運河開通后,馬島在航運上的重要性一落千丈。馬島戰爭爆發前,全島最大的港口斯坦利港(編注:即阿根廷港,因戰史資料中多稱斯坦利港,故文中以此稱呼)只有一座長約300多米的碼頭,不僅缺乏港口機械,而且靠泊能力很差,噸位稍大些的船舶,必須依靠當地小型貨船駁運擺渡來裝卸貨物。 而唯一正規的斯坦利港機場,其規模很小,跑道鋪裝長度只有1千米左右,不過,鋪裝跑道東西兩端都有夯實的延伸部分,與鋪裝跑道合計總長度近2千米。即便如此,斯坦利港機場也只能支持波音707飛機輕載起降,嚴重制約了其運力。 對阿軍來說,還存在另外一個麻煩,那就是馬島看似就在家門口,但距其海岸最近處也有近500公里,距其最近的里奧格蘭德航空兵基地與斯坦利港機場也有700公里距離,這意味著阿航空兵只能為馬島提供有限的支援。阿軍唯一一艘航母“五月二十五日”號的狀態很差,要想起飛A-4攻擊機,必須看天氣——如果甲板風不夠大的話,A-4就無法正常起飛。 在這種情況下,阿根廷占領馬島后,要面對英國的反攻,就必須設法在島上打造強大且能長期自持的防御體系,那么阿軍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馬島首府。圖片來源:鳳凰新聞 其實,馬島戰爭的爆發,不僅出乎英國意料,也不在阿根廷的計劃中。阿軍在1982年二三月份就制訂完成收復馬島的作戰計劃,但該計劃本該當年9月執行。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點,一方面是考慮到9月份南半球冬季剛過去,高緯度的馬島天氣好轉,利于軍隊行動。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阿軍采用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服役期一年,但每年只在1至2月間進行一次征兵,2月新兵入營后,開始基本訓練,12月前,當年的義務兵就要退伍離營完畢。所以,阿陸軍要到每年八九月間才具備一定戰斗力。正因如此,阿軍計劃在當年9月執行收復馬島計劃。 由于阿根廷與智利也存在領土爭端,擔心智利趁火打劫,并不敢調動南方接近寒區的部隊增援馬島。因此,首先被調動的是駐扎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周邊,面向烏拉圭邊境駐防的第10機械化旅(由于無法運輸該旅的大部分機械化裝備,該旅運到馬島后變成一個步兵旅)。 隨后,又調動了駐扎在更靠北的巴西-烏拉圭邊境的第3旅。然而,這兩個旅的駐地和兵源地(大多數情況下,阿軍的駐地就是其兵源地)都非常靠北,無論裝備還是人員并不適合馬島作戰。其中,倉促改道的第3旅,情況最為不堪,甚至連挖工事用的鐵鍬都是臨上飛機前從商店搶購的民用品。 最終,阿軍在馬島的地面部隊集結了2個旅、8個陸軍步兵團和1個陸戰隊步兵營、2個105毫米榴彈炮團、1個防空團和若干獨立防空連、1個陸航營及其他一些獨立分隊,航空兵則有24架攻擊機、6架中級教練機、4架初級教練機、2架輕型運輸機,以及26架直升機,總兵力達1.4萬人。 在英軍空襲斯坦利港機場前,阿軍已對馬島進行了超過500架次的空運,共運送了一萬余名官兵及超過5500噸物資,但通過空運上島的物資和船運一樣,大多數是武器裝備和彈藥油料,給養及生活用品非常有限。4月30日,英國特混艦隊抵達馬島海域,次日,“火神”轟炸機和“海鷂”艦載機對斯坦利港機場發起聯合空襲,將機場跑道炸出一個大彈坑。 阿工兵雖設法填補上了這個彈坑,但由于缺乏設備和材料,填上的部位仍坑洼不平,這不僅使斯坦利港機場作為戰斗機前線機場的設想落空,還影響了后續運輸機起降。 英國特混艦隊的“海鷂”艦載機在馬島海域出沒,對C-130H和??薋-28運輸機造成巨大威脅,阿軍只能將大部分空運架次轉到夜間進行,空運效率大打折扣。到6月初戰爭結束,阿空軍的C-130H總共進行了33架次的夜間空運,而海軍航空兵的??薋-28,共進行了15架次夜間空運。 除海運外,阿軍在島內的另外一個重要的運輸是直升機空運。受國力限制,阿軍七拼八湊,連同動員的民用直升機在內,也只向馬島部署了26架直升機,實在是不夠用。 ![]() 阿根廷曾經擁有航母。圖片來源:鳳凰新聞 馬島戰爭后,不少人都在探討阿軍如何才能避免戰敗,并提出了各種天馬行空的思路,但實際上,自阿政府無視英國軍事反擊的可能,不顧種種不利條件,一意孤行在4月發動收復馬島的行動,就已將自身置于必敗之地了。 從馬島的兵要地志看,馬島實際上屬于易攻難守的大型島嶼,其惡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注定了該島在糧食和生活必需品方面難以自持。如果要保衛馬島,最好的辦法是御敵于海上,但阿海軍并不具備與英軍爭鋒于海上的實力,只能仰賴于空軍支援,但阿根廷距馬島最近的空軍基地在700公里外,如果不在馬島建立空軍基地,那么連攻擊馬島附近的英艦都非常吃力,更不要說爭奪制空權了。 既然不能御敵于海上,那么執行另一個方案,即以馬島為“鐵砧”,以??哲姙椤拌F錘”,消耗英軍,迫使英國接受既成事實。執行這一方案的前提,需要駐島部隊有足夠的實力和補給,能在島上堅持下來,為??沾驌魟撛鞐l件。這個方案也是阿軍實際采用的,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嚴重問題。 由于在4月倉促上陣,阿陸軍實際是被剛入營的新兵所充斥。為提升戰斗力,阿軍倉促動員剛退伍的“老兵”重新入伍,但由于部分部隊已經登島,而其他部隊又有一部分邊動員邊開進,直到上島都未完成替換。實際上,部署到島上的陸軍義務兵里,新老兵的比例大概是一半對一半,而這些士兵中,新兵剛學會怎么開槍,而“老兵”的技能也已生疏。 對阿軍影響最大的,是食品的匱乏。從英國特混艦隊抵達,一直到6月初敗局已定,阿軍一直受食品儲備不足困擾。阿軍的部署態勢,以及官僚和腐敗作風,又進一步放大了這一問題。部署上,阿軍并未將部隊集中在斯坦利港,而是將3個步兵團部署到東島的古斯格林和西島的狐貍灣及威廉港,這不僅分散了兵力,還增加了補給困難。 由于缺乏炊具和燃料,斯坦利港周邊陣地的守軍的熟食供應嚴重依賴斯坦利港。加之阿軍的官僚和腐敗,食物每天優先供應的是駐扎在鎮上的指揮和后勤機關,以及控制著港口和機場的??哲姴筷?,其次才是距城鎮較近的海岸守軍,而內陸高地防線的關鍵部隊在供應鏈上卻是最低的,這極大影響了這些部隊的體力和士氣。 綜上分析不難發現,馬島雖在阿根廷家門口,但實力不足,咫尺亦天涯,實力夠強,天涯亦咫尺。阿政府一廂情愿的廟算加之貧弱的國力,使得阿軍在發起收復馬島行動時,就已將自己陷入兵家死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