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醫學乃心悟: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中醫臨證精訣?)

     儒學家風 2023-01-11 發布于廣東

    圖片

    醫學乃心悟也


    止咳常用麻黃 (寒熱皆可用炙麻黃,熱證可配銀花、前胡、黃芩、魚腥草甚至石膏、梔子等)
    縮尿益智桑蛸 (個人感覺比金櫻子芡實好用,水陸二仙勝在平和)
    疏肝莫忘麥芽 (我治療乳癖習用生麥芽、絲瓜絡)
    閉經還須歸芍 (行氣活血當然重要,補血調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藥皆有化瘀之功,可使離經之血歸于常道)
    辨證前提記牢 (以上只是個人經驗,辨證雖非萬能,卻是中醫之精髓,時刻不能忘記)

    療傷必備三七,不須強分內外

    久病必瘀

    十年前,一名老中醫給自己老慢支開中藥方的時候,用了丹參和當歸,問及老醫生的時候,他就說了這四個字,很受用。
    其實,現在在臨床上遇到一些長時間的疑難病癥的時候,嘗試去觀察患者有無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藥或放血療法,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


    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久病必虛
    久病必瘀
    久病及腎
    久病入絡
    百病挾痰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虛不作眩。
    行氣則后重自除,理血則膿血自愈。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見肝之病,知當傳脾,當先實脾。


    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
    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 .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陽明無熱不輕攻.
    小病理氣血,大病調陰陽.
    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 見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
    喘氣毋耗氣,精遺勿澀泄, 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杰。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

    圖片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來寒熱之骨蒸。

    十一
    學不博不足以達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變。
    救陰不在血,而在養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木熱則流脂,肝熱未有不見痰者!
    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
    汗藥宜早,下藥宜遲。

    十二

    1. 秦艽退黃最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若無濕熱則恐傷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軒《醫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
      --------民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3.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豆去積,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
      --------清?楊士瀛《仁齋直指方》--------
      5.荊芥最散血中之風。
      --------清?汪昂《醫方集解》--------
      6.木香行氣,平肝實腸;厚樸散滿,行水平胃。
      --------清?汪昂《醫方集解》--------
      7.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表證,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里證,則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8.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9.柴胡散膽經之專藥,即能散其郁勃之氣,復能解其郁結之熱,郁中有熱,故風藥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張聿青《張聿青醫案》--------
      10.氣燥血必燥,清氣藥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氣亦燥,滋燥藥中可加入蘆根、石斛。
      --------清?王旭高《醫學當言》-------

      十三
      凡治病勿傷胃氣,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當升脾降胃,培養中宮,俾中宮氣化敦厚,以聽肝木之自理
      外濕表散,內濕宜淡滲。
      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榮則不痛,不榮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必帶表散。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肺虛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宜補腎以引其歸臟
    脅為肝膽之區,禁用汗、吐、下三法。(脅痛)
    《經》曰:溲而便膿血,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平治權衡,察脈之浮沉;
    去菀陳座者,疏滌腸胃也;開鬼門、潔凈府者,發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補肝,宜降氣
    (痿)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經曰:“治痿獨取陽明。”
    《醫法圓通》:治癲貴于養心,兼于行痰;治狂務于祛邪,滅火為要。
    《濟世新編》:大抵狂為痰實,癲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順氣,清火平肝。
    熱痰主急驚,當瀉;脾虛主慢驚,當補。
    陰陽虛者,須培腎元,以陰陽蓄于腎也;
    氣血虛者,須調脾胃,以氣血生于脾胃也。
    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病生。
    胃為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
    腎臟內寓真陽,非溫不納;肝臟內寄相火,非清不寧。
    乙癸同源,肝腎同治;滋腎水即以榮肝木;瀉肝火即以安腎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切脈之法,心空為宗。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脈)。
    脾臟宜補則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
    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邪正不爭不痛;營衛不乖不寒熱。
    宜補脾陽者,雖干姜、附子轉能生津;宜補脾陰者,雖石膏、知母轉能開胃。
    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涼;太陰告困,濕濁彌漫,宜溫宜散。
    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見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陽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陰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飲;濕為無形之邪。
    濕為重濁 有質之邪;
    從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氣升騰;
    從內而生者,皆由脾陽之氣不運。
    燥邪辛潤以開之;濕邪辛淡以開之。
    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成寒。
    陰虛者能發熱,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陽虛者能發熱,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
    脈和緩者,元氣之來也;脈強峻者,邪氣之至也。

    十四
    熟讀而精靈自啟,思深而神鬼可通。—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進退皆榛蕪;尊古而不泥古,無路可有路。—《北方醫話》
    古人用藥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達變,在后人推廣之也。—《汪石山醫學全書》
    善醫者,法門廣大無邊。不善醫者,小心與大膽均誤也。—《古今醫案按/俞按》
    理不必深,但期征實;論不必高,但求適用。—《周學海醫學全書》

    十五
    暑有陰陽之分。尿有赤濁之別。
    病人不忌口,醫生白動手
    疹是太陰風熱。癍是陽明火毒。
    巔頂之上,唯風可到。
    欲求南風,先開北牖。
    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無水舟停,增水行舟。
    風為百病之長,頭為諸陽之會。
    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
    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去邪而不犯無過之地。
    克敵者存乎將,去邪者賴乎正。
    法不過仲景,理不過內經。
    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兼補。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寧舍其穴,不舍其經。
    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便血。
    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無水也,熱之不熱無火也。
    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氣流通而愈。
    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氣。
    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余及氣病血不病。
    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余及血病氣不病。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
    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
    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于陽中也。
    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急泄其陰峻補其陽。
    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
    大凡氣香者,皆不利于氣虛證;味辛者,多不利于見血證,所當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涼之品,重傷脾胃,便不可救。
    益陰宜遠苦寒,益陽宜防增氣,祛風勿過燥散,消暑毋輕下通。

    十六
    上越之陽,起于肝木,而滄陷之陽,處于脾胃。—《張聿青醫案》
    陽本上升,陰從下吸則降。陰本下降,陽從上挈則升。陽降,則為蒸變化生之源,陰升則為滋養濡潤之助。—《張聿青醫案》
    宣一身之氣化,務在輕清,通六腑之機竅,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陽氣下陷者,舉而揚之;陰氣不降者,抑而降之。—《醫貫》
    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醫宗必讀》
    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下行則膽火不降。—《醫學衷中參西錄》
    水不升為病者,調腎之陽,火不降為病者,滋心之陰。—《吳醫匯講》
    少火宜升,壯火宜降。壯火降而而少火升,氣得升而血得養,三焦皆受益矣。—《醫方集解》。

    十七
    1. 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息以敬,心火自足;寵辱不驚,肝木自寧;恬然無欲,腎水自足。——《壽世青編》
    2. 多記損心,多言耗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初雖不覺,久則為弊;——(同上)
    3. 養心莫過于寡欲。——《醫學入門》
    4. 勿以脾胃熱冷物;勿以脾胃軟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錄》
    5. 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調脾胃為切要。——《老老恒言》
    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運易而輸精多。——(同上)
    7. 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醫學入門》
    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景岳全書》
    9.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輕淺,以出入主其外。
    10.內傷之病,多歸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11.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12.有觸心動為驚,無觸心動為悸.
    13.治病先調氣,久病要開郁.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腑病責臟用,臟病則腑用.
    14.脾旺能勝濕,氣足無頑麻.
    15.實則太陽,虛則少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
    16.二陽之病發心脾.
    17.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亡血家無汗.
    18.胃中熱則殺谷,胃中寒則腹脹.甘溫除大熱.
    19.濕熱之癥,陽明必見太陰.
    20.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21.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氣.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22.早上頭痛屬氣虛.晚上頭痛屬血虛.
    23.久病陰火上炎,則津液生痰不生血,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24.汗出不解,非風即濕,復雜做事,簡單做人!
    25.黃疸必傷血,治黃要活血
    26.病不許治,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27.血不利則病水
    28.痛而不腫曰風,腫而不痛曰濕,又痛又腫曰風濕。
    29.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激勵我精求方術。
    30.俱視獨見,無與眾謀。—告訴我仔細地診察,肯定地判斷。
    31.凡治脾胃.當以調肺氣.交心腎為先. —清.唐大烈
    32.六淫之速,莫過風、火。(牢記此句,對過敏性疾病的診斷或許有用)

    圖片十八
    1、疔瘡先出血,內毒以寒瀉.
    2、眩暈者無痰不作,消渴者無火不生.
    3、肥人眩暈少氣多痰,瘦人眩暈少血多火.
    4、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5、痢、痢無補法。
    6、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7、養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
    8、疹是太陰風熱。
    9、癍是陽明火毒。
    10、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胞。
    11、巔頂之上,唯風可到。
    12、溫病憑脈、傷寒憑癥。
    13、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14、初病在經,久病在絡。
    15、不懂何經何絡,開口動手便錯。
    16、金水相生,子盜母氣。
    17、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8、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19、暴聾屬實,久聾屬虛。
    20、欲求南風,先開北窗。
    21、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22、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23、無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風為百病之長,頭為諸陽之會。
    24、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寒。
    25、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內,治宜甘熱。
    28、熱淫于內,治宜咸寒。
    29、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30、導龍入海,引火歸淵。
    31、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32、月滿勿補,月虧勿瀉。
    33、肝膽之癥,以下為主。
    34、清肝必須降火,清心必須豁痰。

    35、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36、去邪而不犯無過之地。
    37、克敵者存乎將,去邪者賴乎正。
    38、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39、法不過仲景《傷寒論》,理不過黃帝《內經》學。
    40、培之以黃芪,燥之以白術,補氣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兼補。
    42、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43、寧舍其穴,不舍其經。
    44、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45、所為邪者,從虧而見。
    46、濕熱毒火,首見肝經。
    47、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便血。
    48、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52、內熱曰煩,外熱曰燥。
    53、寒之不寒無水也,熱之不熱無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55、火動風生熱筋攣脈急,風扇火熾,而熾亂神迷,外竄經脈則成痙。
    56、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57、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
    58、火郁發之,木郁達之,金郁泄之,土郁奪之,水郁折之。
    59、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60、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62、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63、陽虛惡寒,陰虛惡熱。
    64、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65、胃本不嘔,膽木克之則嘔。
    66、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67、形寒飲冷傷肺。
    68、木扣金鳴,土中瀉木。
    69、耳聾宣肺。
    70、胃喜清涼,脾喜溫。
    71、脹在腹中、痞在心下,脹有形,痞無形。
    72、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氣流通而愈。
    73、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74、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
    75、少陽屬腎,腎上連肺。
    76、淋屬肝膽,瀉屬脾胃。
    77、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氣。
    78、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79、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80、足太陽痰厥頭疼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內不堅則善病風。
    82、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83、辛開苦降,芳香開竅,淡滲利濕。
    84、脈絡空虛賊邪不泄。
    85、腦為元神之府,心為藏神之臟。
    86、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熱來腹中熱,手心涼來腹中涼。
    88、發熱惡寒者發于陽。
    89、無熱惡寒者發于陰。
    90、惡寒非寒明是熱癥。
    91、惡熱非熱明是虛癥。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熱。
    93、久痛無寒,暴痛無熱。
    94、麻是氣虛,木是血虛。
    95、牙痛長,腿痛短。
    96、冬不用梔子,夏不用麻黃。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從陽化熱,從陰化寒。
    99、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虛。
    101、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102、虛則補其母,實則泄其子。
    103、扎針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藥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陽上亢,水不涵木。
    107、氣癥飲水,血癥不飲水。
    108、熱在上焦,氣傷則渴。
    109、熱在下焦,血傷則不渴。
    110、血之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難,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癥,日輕夜重,一切氣癥,日重夜輕。
    112、一切火癥,心急潮熱,一切水癥,脅硬心下怔忡。
    113、無陽則厥,無陰則嘔。
    114、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余及氣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余及血病氣不病。
    116、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
    117、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
    118、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名曰:熱如血室。
    119、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于陽中也。
    120、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急泄其陰峻補其陽。
    121、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
    122、內侵膻中則為厥。
    123、治濕不遠溫
    124、治濕不利氣機,非其治也。
    125、以枝達肢
    126、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127、咳在肺,非獨肺也,五臟皆令人咳。
    128、針灸不好,補瀉不巧;針灸不靈,穴位不明。
    129、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咳不喘。
    130、善治痰者,必先順其氣,氣順則痰消。
    131、方不在大小,貴在對證;發難分高下,妙在善用。
    132、獨處藏奸
    133、肝為五臟六腑之賊
    134、氣行濕自化,脾健濕自絕。
    135、瘧屬少陽
    136、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37、介類潛陽,蟲類熄風。
    138、無積不成痢。
    139、吐下之余,定無完氣。
    140、氣行水亦行,治氣即治水。
    141、百病以胃氣為本,藥能中病,大黃亦圣劑;藥不中病,人參亦毒。

    142、穿山甲、王不留行,婦人食了乳長流。
    143、新病從苔,久病從脈。
    144、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
    145、白花偏于涼、黃花解毒強、中空能去風、梗紅活血好、葉有毛消腫、子仁主滑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 亚洲www永久成人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人与| 亚洲成人av在线资源| A三级三级成人网站在线视频| 又大又粗又爽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久久| 亚洲 国产 制服 丝袜 一区|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欧美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大学生被内谢粉嫩无套| 亚洲男女羞羞无遮挡久久丫|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青青网|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 亚洲乱码一卡二卡卡3卡4卡| 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未满十八禁止观看|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欧美成人免费做真爱|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无码激情亚洲一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